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无伦次者语》(30)|| 经典读法漫议

2023-02-26 15:36 作者:青城山诗文  | 我要投稿

我读书不多,想法较多,正中了杨绛先生的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不是博览群书的人,也不是饱读诗书之士。但对于恰逢其时的最美相遇,我是爱不释手的,会深入读,放段时间再读。这不叫“专”,“专”是有方向的,我虽然也处在“方向”上,但仅止于“最美相遇”。比如在对的时间遇到了《诗经》、《离骚》、六朝抒情小赋等等。现在又遇到了最美的你——《论语》《易经》《道德经》《庄子》以及其他同类经典。 经书的读法,我没有资格系统言说,只能胡乱谈一些感受。我读经典经历了三个阶段:浅读、深读和悟读。“浅读”就是疏通文字、弄懂大意;“深读”就是参照不同版本的解读深入理解;“悟读”就是一边读一遍领悟。这个“领悟”就是读到心里去,读到灵魂里。大致相当于严羽的“妙悟”,其实质就是“体道”。段江波说:“‘悟’是一种集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与道德行动总和效应下,实现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道德认知实践活动,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运思方式。”对于经书,尤其要用“悟读”,只有这样才能说是读通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有三层读法。中学生的读法是弄懂字词、疏通大意,只需知道大意是“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就可以了。比较深入的读法是借鉴不同版本理解其深层含意,可以借鉴李零、钱穆和李泽厚的版本深入理解。“学”指小孩子接受基本的劳动技能(知识),“习”本意指小鸟不断试飞,这里指不断练习实践,所以“习”是“学”的进一层意义。“说”通“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学习劳动技能也好,学习道德规范也罢,学进去并能内化成自个体的素养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第三层读法,能够读出其中蕴含的社会学、文化学等意蕴。这句话说明中华先民们对知识的态度,对技能传承的重视,折射出中华民族好学、善学的文化基因,从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乐感文化(这与日本的耻感文化、西方的罪感文化截然不同)。 习书也一样。对于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来说,开始每天练习8小时是有效的,学会了基本骑法后,加强训练,每天练习24小时,也难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了。这大致相当于读书的一二阶段,第三阶段不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大多数书者最终是一个书匠,而王羲之却成了“书圣”,根本原因在于一个“悟”字。王羲之少年时就有了“墨池”的佳话,如果仅仅止步于“墨池”,就是再染黑一千个清水池,也不可能成为“书圣”。王羲之体悟前辈的书体,并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比如行书“未”“沙”“有”等字的灵动和行云流水,皆非人间之形。可见,学习书法重在“习”上,应该说学习书法关键在功夫之外,在文学素养的提升,在哲学理论的积累,在天地人间的修行,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美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习书者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 教书也是这样,有人教了一辈子书最终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行医也是这样,有人治了一辈子的病最终是一个诊断开药的医生。学习也是这样,有人读了十几年的书最终是一个学业平平的高考生。关键都缺了一个字,“悟”,就是“开悟”。 “悟”的关键是主动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触类旁通,“操千曲而晓声”,从而达到悟境。老子有句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按照注视和翻译是不难理解的。但老子对“欲”真是这种态度?对“道”要无欲,对“物”要有欲。这样虽然也能说通,但总是很别扭。抛开王丽岩的版本,看看其他版本,便豁然开朗,只需要这样断句就全通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篇在讲“有”和“无”,跟“欲”没有太大关系。 《礼记》里有句话:“有来学,无往教。”大意是说:只有前来学礼而没有前去授礼的。强调为学者要有主动性,要有强烈的求知欲。现在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求知欲,更不用讲积极主动了。绝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满足于上课听讲,满足于完成作业。听懂没听懂,作业是独立完成还是照抄的,那都不是社会和家长应该关心的事儿。这种“倦怠”现象在任何行业都存在。当你正在做的,不是你想做的“事儿”时,一般都很累,很被动;当你正在做的,是你想做的“事儿”时,一般都很快乐,很主动。天下事大都是你不想做的,但你必须硬着头皮做下去,有的人越做越懈怠,有的人做成了爱好,前者成了芸芸众生的庸人,后者成了凤毛麟角的圣人。关键在于一个字“悟”。 来学者,顿悟;往教者,废物。

《语无伦次者语》(30)|| 经典读法漫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