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盘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母县

2022-09-07 20:04 作者:吴楚方音Official  | 我要投稿
  1. 黄山市

    黄山市的母县是休宁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歙县西乡设置休阳县,县治鸺山之南。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改名海阳县,县治万安万岁山。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海阳县为海宁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该县名遂沿用至今。

    唐天宝九年(750年),休宁县定驻松萝山南之海阳镇。

    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徽州“一府六县”建制基础,休宁县属歙州(治歙县)。

    屯溪坐落在率水与横江合流处,在古代长期是休宁县下辖的一个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屯溪因地处皖南山区而免于战火,又由于其位于沦陷区的大后方,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沦陷,沪、宁(京)、苏、皖的一些党政机关、企业等机构以及无数难民纷纷内迁至此,屯溪镇人口猛增至20万。作为连接大后方的据点,屯溪迅速发展为皖南的商业重镇,一度成为皖南行政公署的驻地,也自然而然地取代歙县徽城镇(徽州古城)成为皖南徽文化区新的中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屯溪的各级机构相继撤销或迁走,落难人士也相继返回故地,屯溪人口锐减,商业一落千丈,发展增速减缓。但由于经济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形成的辐射网络,还有抗战时期积累的种种资源条件,屯溪依旧还是徽州首镇,其影响持续至今。

    1949年4月29日,屯溪解放,建制为省辖市,以后两度撤市为镇。

    1976年,恢复屯溪市。

    1987年,徽州撤地设市并更名黄山市,同时屯溪撤市设区,成为黄山市的中心城区。

  2. 铜陵市

    铜陵市的母县是铜陵县(今义安区)

    唐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之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

    1956年,从铜陵县析出县城置省辖铜官山市。

    1958年,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

    1959年,恢复铜陵县建制。

    1964年,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的制度。

    1971年,复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

    2015年,撤销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

  3. 芜湖市

    芜湖市的母县是芜湖县(今湾沚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芜湖县。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芜湖县治由鸠兹故地(原咸保乡内)西迁至鸡毛山(今芜湖市区)。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废芜湖县。

    唐天佑四年(907年),复置芜湖县【一说南唐升元年间(937 ~ 942年)复置芜湖县】,后一直相沿不废。

    明代,芜湖成为南直隶西部地区(今安徽省)经济最发达的城镇。

    清咸丰五年(1855年),皖南设徽宁池太广道,驻太平府芜湖县。

    光绪二年(1876年),芜湖开埠。

    1912年,废太平府,芜湖县属安徽省直辖。

    1914年,复清制设芜湖道于芜湖,辖皖南23县,芜湖县为首县,列甲等。

    1928年,再废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同年5月,以芜湖城区与其近郊成立芜湖市。

    1971年1月,原宣城县(今宣城市宣州区)8社2镇(含湾沚镇)划属芜湖县。同年3月,芜湖县治迁湾沚镇。

    2020年,撤销芜湖县,设立芜湖市湾沚区,以驻地湾沚镇得名。

  4. 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的母县是当涂县

    当涂县置名源于古涂山氏国,《尚书 · 益稷篇》有禹取涂山氏女的记载,后国除为县。县名取地处临淮涂山之意。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江淮间战乱,民多南渡,遂于江南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以置流民。

    1949年4月,当涂解放。同年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

    1950年5月,撤当涂市入当涂县。

    1954年,设马鞍山镇,隶属于当涂县。

    1955年,马鞍山镇从当涂县分离,升为马鞍山矿区(县级)。

    1956年,设立马鞍山市(省辖市)。

  5. 安庆市

    安庆市的母县是怀宁县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九江郡皖县。

    西晋末,永嘉乱后,皖县废。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 ~ 418年),刘裕平桓玄之乱后,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及怀宁县于皖县故地。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于宜城渡重建安庆城,怀宁县始迁附郭。安庆城自此府、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

    元至治三年(1323年),始析西部清朝、玉照二乡分置潜山县。至此,今怀宁县境大体己定。

    1929年,析怀宁县城建立安庆市。

    1950年,怀宁县城由安庆市迁至石牌镇。

    2002年,怀宁县城再度迁往高河镇。

  6. 合肥市

    合肥市的母县是肥西县肥东县

    合肥县,春秋名邑,西汉以列城置县。县名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的说法最为科学,符合实际。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1948年末、1949年初,合肥县和平解放,并分为合肥市及肥东、肥西两县。

  7. 蚌埠市

    蚌埠市的母县是凤阳县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汉、西晋因之。

    东晋时改称燕县,北齐时复称钟离县,直至元朝没有变更。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临濠县,次年改临濠县为临淮县。

    洪武六年(1373年)置中立府,次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又析临淮县4乡地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临淮县城被淮河淹没,临淮县遂并入凤阳县。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位于铁路与淮河交汇点的凤阳县蚌埠镇迅速发展起来。

    1938年,凤阳县治由明清凤阳府城迁至蚌埠镇。

    1947年,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凤阳县治迁回原址。

    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成立滁县专员公署,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3年,撤销滁县地区,设立地级滁州市,凤阳县属滁州市。这是极为罕见的母县不由析出的市管辖的例子。

  8. 淮北市

    淮北市的母县是濉溪县

    1950年9月20日,由宿县(今宿州市埇桥区)分置宿西县,同年11月13日,改宿西县为濉溪县。

    1957年,成立闸河煤矿筹备处。

    1958年3月,改为濉溪煤矿筹备处;同年5月再度改为淮北煤矿筹备处。

    1960年,改淮北煤矿筹备处为濉溪矿务局。

    1961年,由濉溪县、濉溪矿务局析置濉溪市。

    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9. 宣城市池州市滁州市六安市淮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

    这几个市都没有母县,但它们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宣城、池州、亳州、宿州四个市都是单区市,其市区分别由宣城县、贵池县、亳县、宿县直接演变而来,没有经过析县城建市的过程,所以对于它们而言不存在母县的概念。

    滁州、六安、阜阳三个市不是单区市,而它们现有的市辖区(六安市叶集区除外,下同)都是在撤地设市时设立的。与上一期中江苏盐城、宿迁的情况不同,这三个市撤地设市之初没有城区与郊区之分(其中滁州的情况很有意思,两个市辖区中南谯区环抱琅琊区,乍一看很像城区与郊区的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南谯区与琅琊区都是在滁县撤地设市时设立的,而且滁州市政府驻地就在看上去像是郊区的南谯区),所以没有经过析县城建市的过程,对于它们自然也不存在母县这一说。

    淮南与前面七个市相比,建城史就短得多了。淮南市区在清末是寿州(今寿县)、怀远、凤台一州两县交界处默默无闻的集镇乡村。1949年,今淮南市区解放,因此地煤炭储量丰富,故开发作为淮南矿区。1950年设立县级淮南市、1952年淮南升为省辖市。可见淮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工矿城市,寿县、怀远、凤台三县的县城都距淮南市区较远,所以它们都不足以称得上是淮南市的母县,这与上一期中同为新兴城市的江苏连云港情况又有所差异(在此敲黑板复习一下,连云港的前身新海连脱胎于新浦、海州、连云等地,其中就有明清时期的海州城,所以说继承海州建制的东海、灌云两县是连云港的母县)。


盘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母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