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哪有生活苦。

人的情绪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可能在一些小事前崩塌,也可能在一些大风大浪前巍然不动。
装修就不提了,在老城区装修一间老房子就注定是个超级磨蹭的事情,拆除,加固,以及中途和后续的修缮,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让我多几根白头发,就这还不算装修本身,在磨了这么久之后,这已经不算个事了,慢慢搞吧,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就是“反正都这么久了”。
更不要说什么全部装修好了之后,一场大雨过后,屋内漏雨如养鱼,当然,我肯定是提前做好了防雨防水防漏防这防那,但还是在一场大雨过后,还是老王吃花椒,麻了隔壁。
人生嘛,总会有各种意外,如果你做了准备的事情都不会翻车,那还叫什么人生呢?
至于装修?这都不算事了。
这段时间总把一些烘焙的“边角料”带给我爸喝,那个喝了一辈子浓茶的老烟枪,顺便丢给了他一套v60和一个手摇磨。他居然用热水壶冲着深烘的咖啡豆喝的不亦乐乎。
over

以上为小作文。
其实也不是没做过深烘焙的手冲豆,又或者一定程度的“摆烂”直接用意式豆直接冲,比如美2,被很多小伙伴拿去做手冲。
原则上来说,如果生豆的品质OK,是没有明显的“意式豆”和“手冲豆”的区别的,但确实在烘焙加工上,为了考虑两种萃取方式的本质性不同(加压与常压,以及粉水时间接触不同),会略作一些倾向性的改变,但,任何额外加工并不能改变咖啡豆本身。
但以往做的深烘焙豆,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而纵观市场,我也确实鲜有喝到让我能满意的深烘焙豆的手冲咖啡。
常见不足如下:
苦味过于明显。
不舒适的苦味。
难以保存。(随着保存时间,风味变化较大)
多次冲泡下口感变化较大。(相比较与中浅)
丧失单一产区风味的特有性。
逐一分析,先说苦味,其实在早期咖啡圈内有句经常被提起的话。这句话叫:
“好的咖啡是完全不苦的”
不能说这句话完全不对,部分咖啡确实可以展现出一些完全不像咖啡的风味感官,以至于中浅烘有段时间大为盛行,以及近几年颇具争议的“增味豆”或者干脆再直接点吧。添加剂豆。
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花样逐渐被玩尽之后,我们会慢慢发现,据不完全统计,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喜欢喝水洗豆的还是占了绝大多数,日晒和蜜处理紧随其后,至于增味豆和其他各种特殊处理,固然有那么一小众人喜欢,但此处不想过多讨论。
而咖啡中的苦味,从简单的化学成分来说,焦糖,咖啡因,等一些其他物质被加热并溶解于水后,都会产生一定的苦味,“一杯好咖啡是完全不苦的”这句话逐渐有些站不住脚,或者,说的明白一点,我们不是不喜欢苦味,是不喜欢不舒适的苦味。
而难以保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毕竟随着烘焙的越深,物理上,咖啡豆的结构被高温破坏的越厉害,产生了更多的缝隙和网孔,大大增加了和空气接触的面积,而随着烘焙的加深,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或者说是程度越来越深的,化学反应,比如每个人都听过但不一定知道是啥的梅拉德反应。
这必然就导致了深烘豆难以被长期保存,或者进一步说,难以被长期保存在刚烘焙好的风味之下,当然,你可以说养豆,这个我们一会再说。
与其去说各种听不懂的专业名词,再用完全看不懂的公式和原理来解释,除非有必要,有些问题,我更喜欢用一些大白话来解释。
咖啡的“萃取”就是一个过水溶解再过滤的过程,显而易见的事,深烘焙的咖啡豆,结构被破坏的更多,密度也变得更小,在“萃取”过程中,更加容易被溶解出物质,那么,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每一次的萃取,会变得更加有变数,因为它太容易被萃取。
而咖啡制作中存在另2个问题,一个叫过萃,简而言之就是并不是所有可溶解物都会带来美味的咖啡,部分溶解物会带来不好的味道。
另一个叫萃取不均匀,诚然,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均匀,因为粉末不是完全一样的颗粒形状,即便是,我们没有办法让水完全均匀的通过咖啡粉,即便有办法,因为咖啡粉是固态颗粒,每一颗咖啡粉的表面一定会比内部更容易“过萃”
而,“深烘豆内的物质更易溶于水”,这个结论,让以上几个问题,变的更甚。
那么,我们就完全无法得到一杯“正确”的咖啡了吗?
当然不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做咖啡或者饮用咖啡本身是个吃喝的过程,不是个科研的过程,而一定要讲究,其实,无数的前辈和工具制作厂商,总结出了一些看似早已形成定论,但又不是绝对需要遵循的原则。
例如:
浓缩咖啡的萃取,需要磨的更细。
冲泡式咖啡,需要一定的细粉来满足“层次感”
“适合”做意式或手冲的磨豆机,刀盘设计会有明显的倾向,例如EK43,C版本的刀盘的牙盘齿明显要比T大很多,而研磨的一定会不均匀的鬼齿磨,至今也没有被淘汰,甚至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冲泡出不错的咖啡,但鬼齿做意式,一言难尽(为什么?)
综上所述,确实,深烘豆用来做手冲是个很麻烦的事,因为它更容易过萃,也更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萃取不足或者不均匀,亦或者你喝过一份深烘手冲还不错,然而你当着面买回去豆子自己做,马上就会有较大的变化,这很正常,而如果换成中浅烘,就会容错率高很多,更容易在多次冲泡中得到较为接近的口感。
如果你再问我,那为什么Espresso多用深烘,却较少听到此类问题?因为哪怕很普通的意式浓缩机,也比人手的一致性要好很多很多很多,你只需要复制参数即可,不必过多关注多次冲泡中带来的变化。
另外深烘豆中保留的风味是很脆弱的,可能在某个点会奇妙的展现出,而一旦冲泡中产生一些变数,好喝的中浅烘豆有千千万万种味道,而难喝的深烘豆却大致相同,因为深烘豆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同程度的碳化出现,过萃也很容易出现,而你可能喝到了一杯回味无穷的深烘咖啡,却难以再复制。
好了,说了这么多,上个广告,内有日式深烘选项。(复制到TB打开)
【淘宝】https://m.tb.cn/h.fDLm7EU?tk=Oc4G2pt5YvF「肯尼亚 马赛马拉 AB 水洗 120/227g 包装」
点击链接直接打开

这是我最近才上的一款深烘豆,也在门店出品,试营业了有段时间,我才拿出来出品,因为,现实的说,即便是我,也需要对深烘豆有个足够的了解,才能像对稳定的出品,不能像中浅烘那样,熟悉了几乎可以闭着眼睛冲。
也建议各种如果确有需要购买,可以来门店先尝试一杯,做个比对。
我可以给各位一些冲泡建议。
近期在试营业,每日下午2:00~随缘(一般到5,6点)
当然,每周二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