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免疫科-CTD概论
结缔组织病概论
基本概念:
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各种病因导致的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疾病(RA等滑膜受累的疾病、AS类疾病、退行性或代谢性疾病、局部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特点-自身免疫病,以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差异大、糖皮质激素有效;SLE、RA、pSS、SSc、PM/DM等;
脊柱关节病-AS、Rei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病、炎症性肠病关节病;
最能提示有炎性改变的症状-肿胀
最不能提示有炎性改变得的症状-疼痛
最能提示滑膜炎的症状-梭形肿胀
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联合用药;
NSAID药物的共同作用:解热、镇痛、抗炎;同时具备3个作用才是NSAID药物;使用原则是剂量个体化、品种个体化、不能联合用药;(某病人用A药效果不良,先加量到最大允许剂量,不行再换B药,再加量);COX1被抑制导致胃肠道和肾的不良反应,COX2被抑制可抑制炎症反应,选择性COX2抑制剂更好;
激素的使用指征,尤其是冲击指征-原发病危及生命时采用冲击治疗;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了解就可以;
抗体小结
抗核抗体ANA:
概述:
免疫性疾病的筛查指标,属于自身抗体中的一组,抗细胞核成分抗体的总称。正常人血清中1/3可阳性,故>1:80为阳性;滴度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高滴度不表示病情严重;提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四类: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ENA)、抗核仁抗体;
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与抗组蛋白抗体有关,多种免疫疾病可见此型;
斑点型-核内散在大小不等的着色斑点,对应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ENA),应进一步作特异抗体检测;
核膜型-近核的边缘部分荧光较强、中心发暗,对应dsDNA抗体,多见于SLE患者,尤其是有狼疮肾炎者和病情活动者;
核仁型-只有核仁着色,对应于核糖体抗体rRNP,见于SLE、SSc;
着丝点型-ACA主要与雷诺现象和CREST有相关性;
抗DNA抗体:
抗ssDNA抗体-非特异性
抗dsDNA抗体-对SLE比较特异,滴度的消长与活动度相关,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发生狼疮肾炎的可能性更大;病情控制后dsDNA可能转阴;高效价提示SLE,低效价可见于SS、PSS、幼年类风湿、某些正常人;核膜型
抗组蛋白抗体AHA:
无特异性,可见于SLE、药物性狼疮、服用雷米封、RA活动期;均质型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
抗原特点为都不含有组蛋白,可以溶解于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程度无关;斑点型
抗nRNP抗体:
临床常用的是U1RNP(73KD 32KD 17.5KD),抗原含有核糖核蛋白RNP,该抗体阳性基本就是结缔组织病,但无特异性,同雷诺现象、手指蜡形肿胀、肌炎、肢端硬化相关,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00%阳性;
抗rRNP抗体:
抗原来自核糖体(38KD 16.5KD 15KD),由于ENA制备不纯而出现,实际不在细胞核内。与SLE活动度相关,尤其是狼脑,与dsDNA消长平行,但消退较晚,常与U1RNP同时出现;
抗Sm抗体:
对SLE高度特异,尤其是早期、不典型、治疗后缓解的SLE,但阳性率只有30%;
抗SSA、SSB抗体:
52KD的条带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可单独出现或与SSB同时出现;
48KD的条带与干燥综合征有关,比SSA更特异,很少单独出现;
与口眼干燥有关,SSA敏感性高,SSB特异性高;
与原发和继发干燥有关;
SLE也可出现;
抗Scl-70抗体:
系统性硬化的标记抗体,阳性率60%,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的危险较大;
抗Jo-1抗体:
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20%;
常有肌炎、发热、对称性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技工手、雷诺现象;
抗着丝点抗体ACA:
Crest综合征阳性率80%,与雷诺现象、皮肤硬化有关;着丝点型;
抗核仁抗体:
与系统性硬化症有关;核仁型
抗DNP抗体:就是狼疮细胞
SLE的筛选试验;
抗磷脂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ACL:
高水平的IgG型诊断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最特异,与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低有关,水平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SLE中的ACL常为IgM、IgG型;也可见于感染、肿瘤等;
狼疮抗凝物:
与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最早发现于SLE患者,SLE中阳性率最高,也见于感染和肿瘤;
血中如存在狼疮抗凝因子,APTT将延长。但APTT试剂对狼疮抗凝因子敏感或不敏感有很大差别,没有一种试剂能测出所有狼疮抗凝因子。
凝血因子缺陷与循环存在抗凝物的简易鉴别方法,取病人及正常人血浆,分别按下述体积混合:完全混匀后,在37℃水浴中保存,测定前再混匀。将各管混合血浆,分别测定APTT各两次。余下的混合血浆仍置37℃,一小时再重复测定,每管测两次.
结果解释:加入含50%正常血浆(即第3管),APTT仍延长者,可能存在抑制物。如加入20%病人血浆(第4管)使正常血浆APTT明显延长者,提示病人血浆可能存在抑制物。有些抑制物需在37℃孵育1小时后才表现抑制作用(如第VIII因子抑制物),而狼疮抗凝因子则两者无差别。如加入正常血浆后,病人的APTT延长被纠正,则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陷,而非抑制物所引起。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根据荧光分布分为胞质型C-ANCA(PR-3)和核周型P-ANCA(MPO);
C-ANCA相关 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PAN)、CSS综合征、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综合征;WG特异性95%(与活动性有关);
P-ANCA 相关颞动脉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UC;
P-ANCA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抗体,可以鉴别克罗恩病核溃结;
类风湿关节炎抗体谱:
RF:
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出现率原发RA >干燥>SLE>SSC、PM/DM;
持续高滴度RF提示RA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的可能性大;
抗核周因子:APF
APF对RA诊断特异性高达90%以上,早期诊断RA的指标之一;
抗角蛋白抗体:AKA
AKA可出现于症状出现之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有关;
抗Sa抗体:
特异性高达98.9%,该抗体阳性病变进展快、症状较重;
抗RA33抗体:
RA早期诊断中,抗RA33特异性最高,滴度与用药和病情活动无关;
炎性指标
机体对感染和组织损伤的反应分为急性反应时相,急性期反应物浓度急剧升高如CRP、纤维蛋白原,另一个是免疫时相,免疫球蛋白产生;
ESR取决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浓度;
Ig可以被蛋白水解酶分解为Fab段(2轻链+2重链部分)和Fc断(剩余的2条重链部分);
CH50-总补体活性降低由于大量补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被消耗,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SLE、AIHA,总补体活性高提示炎症活动但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如急性炎症、肿瘤、AMI等,类似白细胞;
C3的活性增高和降低的意义类似CH50,但比CH50更加敏感;
免疫复合物-大的被巨噬细胞吞噬,中等的存在于局部(肾基底膜、皮肤基底膜、血管内膜、关节滑膜)可激活补体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小的是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在局部沉积激活补体导致损伤;
冷球蛋白-低温时自然沉淀,加热后又溶解的一类蛋白,主要成分IgG,分3类:单克隆IgG、单克隆+混合成分、多克隆IgG;
关节炎的鉴别
关节痛:
起病:
RA亚急性起病、OA隐匿起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起病;
疼痛部位:
多关节受累:
RA-受累顺序是近端指间关节(PIP)、掌指关节(MCP)、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胸锁关节、颞下颌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
SLE-多对称累及近端指间关节(PIP)、掌指关节(MCP)、腕关节、膝关节,但多不发生畸形;
原发干燥-大小关节都可受累,不一定对称,极少出现畸形和功能障碍;
单关节或少关节受累:
痛风-典型者为单关节受累;
幼年类风湿全身型和少关节炎型-单关节或少关节受累,<4个;
肠病性关节炎-单关节或少关节受累(<4个),膝关节多见;
感染性关节炎-多累及一个关节,金葡感染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结合性、霉菌性、支原体性;
中轴骨受累:
RA-仅局限于颈椎上段;
AS-全部有腰痛和僵硬,活动后缓解、静止加重,病变无跳跃性;
感染-脊椎结核,胸椎下段和腰椎,慢性腰背痛,锥体塌陷;
疼痛性质和与活动的关系:
RA-可以忍受,四肢关节游走性发作,活动后可能减轻;
OA-较轻,活动后加重;
痛风-剧烈难忍,位置固定;
持续时间:
RA-至少6周,随病程出现关节畸形;
OA-早期无症状,不知不觉中发生关节畸形;
痛风-发作多在2周内消退,关节恢复正常;
感染-导致的反应性关节炎不论病程长短,最后一般不留畸形;
全身症状:
OA-无全身表现;
免疫性关节炎一般都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表现,而不同疾病往往具有自己特征性的关节外表现;
晨僵:
晨僵的长短可用于测量炎症程度,何时离开床、何时感到完全松快(二者差);
OA-最多几分钟;
RA-不治疗的平均4h,至少1h,只要关节制动一定时间就会感到僵硬;
查体:
肿胀:
皮肤下的关节肿胀多提示RA的滑膜炎;
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粗大提示骨关节炎的骨质增生;
压痛:
程度与炎症的程度成正比;
RA和AS都有压痛,但OA无压痛;
摩擦音:
捻发音越细越有病理意义;
关节畸形:
RA的标志性改变;
肌力:
PM/DM和RA都可造成肌力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