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鸟过,银杏落,时光荏苒,太仓天妃宫再现盛景

2022-03-10 14:13 作者:功德宝官方  | 我要投稿

【历史沿革】

       浏河天妃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以北历史最为悠久的妈祖宫庙,元代海上漕运和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四大港口之一刘家港的保护神灵所在。浏河天妃宫,维系着浏河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奋斗历程。浏河天妃宫,见证了太仓以海运而生,以海运而兴,以海运而盛的历史全过程。


       浏河地处东南沿海,唐宋时期就是重要海港,海商来往频繁,妈祖信仰的传入相对较早。北宋宣和五年(1123),旅居娄江的闽粤海商出资在浏河建灵济宫,标志着妈祖信仰在浏河的落地。元代,随着刘家港因漕运而崛起,浏河天妃宫得到极大发展。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朱清、张瑄于刘家港创海运漕粮,奉旨于原址右侧移建灵济宫。至元二十六年(1289)海运漕船遇险得灵惠妃神助而获救,朝廷册封妈祖林默娘为护国显祐天妃,遂将灵济宫改称为天妃行宫。之后天妃香火延续不断,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到达鼎盛。清代天妃宫仍相当兴盛,清末开始衰敝,直到20世纪80年代,天妃宫庙重新恢复,开始了新的辉煌。


【宫址三迁】

       浏河天妃宫址的前身为灵慈寺。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建灵慈寺于娄江口北侧老岸,占地百余亩。时武帝萧衍大兴佛事,《刘河纪略》称:“吾地民居枕河,张扬佛法,灵慈寺濒江临海,山门森然。”隋唐时,寺院屡有兴建,寺内前殿供观音菩萨,正殿奉三世如来,后堂为库房,两侧配房为僧舍。庭院内擎天巨槐两株,枝叶密匝,其中一株有白鹳筑大巢,尽显海天苍色。《镇洋县志》称:“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灵慈寺是也。

       ”武宗灭佛,该寺院几近荒废。唐末、五代时,刘河、茜泾为一地,称灵慈寺为南寺,茜泾怀让寺为北寺。两寺相继重葺,塑佛像、聚法器、延主持,香火复盛。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灵慈寺经整治再展雄姿,殿宇辉煌,法象庄严,善男信女,趋之若鹜。元延祐年间(1314—1320),灵慈寺遭大火,山门、前殿焚毁,仅存大殿,僧徒渐散,香火从此衰落。元至正二年(1342),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燕山图鲁准于将灵慈寺废址改建为天妃行宫。至此,存世800年的名刹灵慈寺终结。

       浏河天妃宫的最早宫址并不在灵慈寺,而是在五杨池。北宋宣和五年(1123),旅居娄江的闽粤海商建灵济宫于娄江口北岸五杨池(今龙王湾东侧),此系闽粤海商在浏地立天妃宫之始。宫基占地二亩余,宫内塑妈祖林默娘,称灵济夫人,施以春秋二祭。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敕封为灵惠夫人,灵济宫以得修缮。庆元四年(1198),加封为灵惠妃,灵济宫改名为灵惠宫,又捐资整治。


       浏河天妃宫的二次宫址在五杨池右侧。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朱清、张瑄于刘家港创海运漕粮,奉旨于原址右侧移建天妃宫。《浏河镇记略》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奉旨建天妃行宫于浏河之北岸澛漕河东约半里。”另据《康熙嘉定县志》卷二《坛庙祠》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平江路总官朱霁奉旨重建浏河天妃宫于原址右侧。至元二十六年(1289)海运漕船遇险得灵惠妃神助而获救,朝廷册封妈祖林默娘为“护国显祐明著天妃”,遂改灵惠宫为天妃行宫,简称天妃宫。这是天妃宫称谓的正式开始。


       浏河天妃宫的三次宫址才在灵慈寺旧址。元代刘家港水域深广,潮汐汹涌,老岸宫基受潮水冲蚀而渐坍,至正二年(1342)负责海运漕粮的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燕山图鲁拨中统钞2万5千贯,常熟海商刘文明等又捐资万余贯,迁址重建天妃行宫。《姑苏采风类记》载:“天妃宫在刘家港北澛漕口。”《浏河镇记略》:“昔天后行宫在老闸之东,元至正二年(1342),迁宫于灵慈寺旧基之上。”遂西迁澛漕口“土埴燥刚,户向高平”之地,亦即名刹灵慈寺废址重建,是为现址。


       历经200多年,挪了两次(计三地),最终确立宫址,故志书有“天妃宫,凡三迁”的记载。

       三迁之天妃宫占地十余亩,规模宏大,气象非凡:宫外金钩、玉带两河拱卫;宫前立照壁、凿月池,山门巍然;宫内前、正、后三殿严整,钟、鼓楼分立左右,两侧另有廊庑若干。“布局严整,显敞华丽,实甲它祠”。时有漕臣郑元佑立重建澛漕天妃行宫碑以记之。


【明清繁盛】

       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追封功臣,敕封海神妈祖为昭孝灵济感应圣妃,又令整修宫宇。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钦差正使、总兵、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期间,郑和屡以库银修葺扩建天妃宫。其扩修规模,尤以第七次下西洋前的宣德五年(1430)为甚。其时,亲立“通番事迹之记”碑于宫壁,亲植“西域海棠”(西府海棠)于前庭。由是,浏河天妃宫雕梁画栋,益显恢宏亮丽。


       嘉靖初年,刘家港屡遭倭寇剽掠,然倭人亦敬奉天妃灵验,故行宫未有焚毁。后年久失修,宫观危象,宫基被侵。嘉靖四十年(1561),倭患肃清,苏松太兵备副使熊桴捐俸赎买被侵宫地13余亩,筹资重修天妃宫,金塑神像。刘河堡副总兵杨尚英、都指挥邵应魁等感念熊公剿倭功绩,捐俸为其建生祠于天妃宫之后,且立熊公平海碑以记之。此碑现存天妃宫内。

        康熙二十一年(1682),收复台湾,海疆平定,清廷以为天妃神助,于二十三年(1684)加封林默娘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敕令天妃行宫改称天后行宫(习称仍为“天妃宫”),大治宫宇。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经修葺,立重修天后行宫碑于宫中。康熙末年,住持儆思呈文指控宫基被地方豪强侵吞,太仓知州即命胥吏殷太、徐瓒锡等勘得天后宫及相邻的城隍庙、五路堂、镇海关税房等公地九亩八分,一并追回。雍正元年(1723),天后宫又见衰象,刘河镇绅商士民捐资整治。雍正十三年(1735),定制秩祀。


       乾隆五年(1740),诏谕海滨各邑遍祭天妃。时刘河镇重趋繁盛,由当地海帮出面,联络江淮、浙东、闽粤等海帮,官民乃集资于乾隆八年(1743)重建天后行宫。正殿为无梁建筑,雄伟壮丽,天后娘娘彩塑金饰,仁慈肃穆;前殿置戏楼,春秋两祭时,海商渔贾纷纷出资演戏,输仁祝愿,观者如潮;后殿为宫楼,楼上珍藏天后娘娘出世图8幅,历记天后灵迹,楼下陈列各种微雕小木船百十艘,均为船家海上遇难获救脱险归来后还愿所献。整个天后行宫轩廊相衔,浑然一体,十分壮观。道光十四年(1834),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大浚刘河时,又主持重修天后行宫。咸丰十一年(1861),天妃宫遭兵祸毁损。同治七年(1868),本镇绅商张镜清等捐资重建。光绪元年(1875),正殿遭遇火患,后又修复。宣统三年(1911),宫内不慎,正殿再次失火焚毁,后殿楼幸免于难。稍后,城隍庙、花神庙迁入。



【现代变迁】

       1924年,天妃宫遭江浙战争兵祸蹂躏。1934年,里人张德肇、傅一清等16人捐资重修后殿楼、山门等,但正殿未能重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宫中珍藏的8幅天后出世图和百余艘木雕小船全部失散。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初,天妃宫收归国有,由浏河镇房管部门管理,曾改作浏河粮库和粮油供应门市部。由于前殿已成危楼,被拆除,山门外牌楼也被拆除,后殿得以保存。

       1985年,为了纪念郑和首下西洋580周年,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太仓市(时为县)人民政府共同拨款,太仓各乡镇赞助集资,浏河天妃宫修葺恢复,同时内设“太仓市郑和纪念馆”。主要修复项目为:⑴修缮后殿楼、配殿、廊庑;⑵拆除花神庙,并利用所拆物料复建前殿(山门);⑶新建碑廊、六角亭、办公室、厕所、围墙;⑷将“郑和纪念馆”设置其内:后殿楼前修筑“锚泊瀛涯”台,后殿楼内开辟陈列室。因财力有限,正殿未能重建。重修后的天妃宫,山门楣书“天妃宫”,后殿楼挂“郑和纪念馆”匾额。后殿楼下置郑和塑像,三壁为郑和下西洋的磨漆壁画;楼上设郑和宝船等陈列品,介绍郑和七下西洋事迹等。天妃娘娘塑像则置于后殿楼的侧厢内。

      1992年,天妃宫被太仓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道教活动点,天妃塑像被从殿楼的侧厢中请至左前的配殿(城隍庙),并开始接受香火。

      1995年,天妃宫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天妃宫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纪念郑和首下西洋600周年,经苏州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勘测,又复原正殿遗址。


      2008年7月,太仓市郑和主题公园在“中国航海日”前竣工并对外开放。郑和主题公园建在太仓港区(距天妃宫往北十多公里)的长江边上。公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高达18米的郑和铜像,水面上停泊着一比一比例复制的郑和二号宝船。与此同时,在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的牵头协调下,设在天妃宫内23年之久的郑和纪念馆撤除,浏河天妃宫完整地回归道教。2009年6月,所有有关郑和的文物和陈列品转至新建的郑和纪念馆内。

重铸辉煌

       2009年11月,恢复天妃宫的历史原貌,并成立太仓市天妃宫管理委员会,由太仓市道教协会管理。

       2011年4月30日,重修后的天妃宫举行了隆重的修复开放暨妈祖神像落成开光典礼。一尊高达4.22米的汉白玉妈祖神像矗立在广场(正殿遗址)中间,其中妈祖神像高3.23米,代表着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日,青石底座高0.99米,代表着妈祖得道之日农历九月初九。主殿前两侧分列“浏河天妃宫返三清碑”和“通番事迹之记碑”。在主殿楼内,一尊新的2.68米高的香樟木制天妃像正慈颜面对世人,神前添置了法器、供桌、光明灯等祭祀用品。经过这次大规模改造和修葺之后,以全新的道教场所形象面向群众,并呈现更加浓厚的妈祖文化气息。


       2013年,天妃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1月,浏河镇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天妃宫历史文物建筑风貌,财政投入100万元,天妃宫管理委员会自筹50万元,实施天妃宫内部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包含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道法自然”壁、三宝亭、“妈祖与郑和”影壁以及绿化改造升级等。工程于2016年3月完工。


       2015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险保护工作的通知》(文物保[2015]3727号)文件将浏河天妃宫遗迹列入一般险情古建筑。

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2016]466号文件批复了《浏河天妃宫遗迹修缮立项》,浏河镇人民政府聘请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工程方案设计,并于2017年2月江苏省文物局苏文物保[2017]45号文件批复了《浏河天妃宫遗迹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2018年3月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太发改投[2018]36号批复了《实施浏河天妃宫遗迹修缮工程项目建议书》。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于2018年4月,通过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太仓分中心公开招投标,由苏州计成文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苏州建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工程监理单位。浏河天妃宫遗迹修缮工程,包括后殿楼面积约920㎡,配殿面积约135㎡,廊庑面积约90㎡及雨、污水分流配套工程。工程于2018年10月份开工建设,于2019年6月份全面完工。

       2019年10月,天妃宫碑廊修缮工程启动,总投资50万元,于2020年1月竣工。

       2020年,修缮一新的浏河天妃宫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地妈祖信仰者的祭拜和游客的观赏,香火鼎盛;东廊庑改置海棠厅,来客盈门。


飞鸟过,银杏落,时光荏苒,太仓天妃宫再现盛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