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驾照》示范全文
本篇为视频手把手教你写评论示范文章
题目来源:2017年西南大学考研文学评论题目《考驾照》是示范全文
对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书写
——《考驾照》的后殖民主义分析
《考驾照》这篇小说讲述了黑人女性玛丽安考驾照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的故事,这篇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将种族、性别问题放置于驾照考试这样的典型事件中,围绕着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白人对玛丽安的态度展现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
《考驾照》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塑造了黑人玛丽安、路考官、美国雇主等人的形象。 从故事层面而言,略写了玛丽安第一次路考,详写了第二次路考,让读者了解了玛丽安驾照考试的全过程,并且通过最后的结果的有意描写,让读者看到了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身份,他们作为模拟人的生存困境。
1、黑人女性的边缘化身份
在历史上,非洲大陆长期处于西方的霸权统治之下,白人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黑人只能在种族压迫下卑躬屈膝地生活着。而在黑人社会中,男人是女人的中心,女性生活在黑人男性的压迫中。如此一来,黑人女性的世界成为缄默的世界,她们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
文章中借着艾立克森太太之口,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她的边缘地位,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家中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先前雇佣的还几个白人女子管家的那段日子是多么难熬,那些态度很随便的女人认为替人家做家事实贬低身价,给人带孩子更是莫须有的侮辱。从中不难看出,黑人所做的工作是白人不愿意干的,是处于工作的最底层,这些工作一般都是被认为是“贬低身价”的工作。而这并非是玛丽安一个人的处境,这应该是全部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哪怕你很优秀,但是即使这样,你能够从事的也是被白人挑剩下的工作。
更为可怕的是,作为黑人玛丽安自己也一直都是认识到自己的边缘身份,并且已经认同社会对于他们的定位,这在小说的一开篇就已经有所暗示,当艾立克森说要陪她一起去考试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身份的低下,她说:有个白人陪着,他们或许真的会满意很多。这句话几乎是玛丽安的潜意识,也就是说,作为黑人女子他游走在白人社会的边缘。尽管她很勤快,她很能干,但是,仍然会自身因为自己的种族身份问题而自卑、敏感。
作为第二位路考官更是通过对玛丽安要考驾照的动机、对玛丽安是大学毕业这件事情是存疑的,文章中,明确的表明了路考官对于黑人玛丽安的轻蔑。当路考官听到玛丽安27岁,就断定他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孩子,而她学习开车也是为去约会毛头小子;当听到玛丽安毕业于曼蒂大学,路考官笑出了眼泪,这实际上反映了白人对黑人女性的固有认知:黑人应该属于家庭,应该是野蛮的,没有知识的群体。她们被排除在优秀、能干、独立一切应该属于白人女性的词汇之外。
黑人女性的边缘化身份不仅仅是种族带来的,更是性别所带来的,双重的压迫,导致她们处于边缘的边缘。
2、模拟人生的“反抗”
在殖民话语中,“模仿”是殖民者为控制殖民地人民采取的一种手段,殖民地人民被迫接受殖民者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疏远本土文化。在白人主导的世界 ,其价值观占据主流位置,玛丽安模仿白人的行为方式,学习白人开车,学习白人,即使女性的人格独立——上大学、经济独立,出门工作,而并不是将自己的全部依附于男性。
但是,在对白人行为方式模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疏远本土文化,所以,第二位路考官用口哨吹着“天鹅湖”,问她有没有想起家乡,她回答“没有”。这里显示出了玛丽安身份的杂糅,一方面,她出生在白人地区,从小接受的是白人的文化教育,但是,她又不是纯粹的白人,但是,她也并不了解本该属于自己的文化,因此,她也不是黑人。她在对白人的模拟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玛丽安选择上大学、考驾照实际上是对白人文化的“模拟”,而驾照考试这场“模拟”行动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它彻底构成了对白人的嘲讽和威胁:一方面白人引以为傲的现代人才拥有的技能开始被黑人所拥有,并且还做的不错。小说借白人太太之口表达了玛丽安开车技术的熟练,也通过她在下雨天开车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确认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白人感受到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文明生活方式受到了黑人的冲击,白人借此所确认的文化身份特征不再清晰,白人与黑人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从深层故事结构来看,在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三个白人形象,他们三个人之间却是矛盾的存在,而这样的矛盾显示了白人的主体分裂。
白人太太希望黑人女管家能够通过驾照考试,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方便;第一位路考官态度粗暴、故意刁难,赤裸裸的表明了自己对于黑人玛丽安的不满,不让她通过考试;第二位路考官,貌似温和,实际上却通过不断羞辱玛丽安的方式导致她情绪失控,最终没有通过考试。于是,这三个不同的白人,组成了一个白人群体,代表了白人社会的内部分裂:白人既希望黑人能够模仿自己以服务于自己,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他们的模仿剥夺了属于白人用于确认自己是文明人的标志。这三个白人是白人社会的缩影,发生在白人自我观念内部的矛盾,随着被随着被模拟的广度的拓展和程度的加深,白人越是歧视黑人,越是加速自身的分裂。
3、获得身份认同之难
对霍米·巴巴来说,模仿是殖民权利与知识的一种策略,它象征着被殖民的主体企图通过改造自身、模仿殖民者的外表与言行而得到认可的渴望,但是,显然这条道路是曲折的。
当第二位路考官一系列略带歧视的语言激怒了玛丽安的时候,玛丽安采取了行动,小说中写道:她的面孔板了起来。在松开刹车时,她的脚滑离了离合器踏板,引擎熄了火。但是,这样的反抗,白人路考官说,’别忘了,你是有大学文凭的”,这里充分的显示出了白人对黑人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不承认、不相信黑人女性可以这么能干和优秀,另一方面,在受到白人欺负的时候,需要你用你的优秀、你的教养来包容白人对你的侮辱,既否定,又承认,这种的双重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对于黑人女性来说,或许安定的生活,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已经足够满足。长期的不平等使她们习惯了沉默,并且不能发声也不敢发声。发声的后果就是路考成绩不及格。
因此,面对自己的边缘位置,第一次路考面对不公平的成绩没有反抗,而第二次用自己的行动给与了反抗,但是却是同样的结果,因此,黑人想要获得白人社会认同的道路充满了曲折,无论反抗与否都最终会以失败收场 。从深层次来看,是因为白人是权力的掌控者,无论是路考官,还是艾立克森太太都是权力的掌控者,规则的制定者,而作为黑人只能是“属下”。
四、结语
玛丽安作为黑人女性的缩影展示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黑人女性在无论多么优秀都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她们在模拟白人行动的背后也看到了白人的主体分裂,而这种分裂也让读者看到了白人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