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未来:1999】莫桑女士考据——莫桑石、龙胆和中国文化

莫桑女士是苏芙比的家庭教师,在第二章的剧情里提到过。她同时也是圣洛夫基金会的一员,当1929年的暴雨来临之时,她因为在外执行一场任务而不得不暂时离开苏芙比身边,留下苏芙比一个人面对无情的暴雨。

莫桑并不是她的真名,她的真名是汉娜·盖耶尔,“莫桑”这个别号来源于一次法国行动,源于法语单词 “Moisson” ,意思是收获,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大招语音"就像是麦田上的丰收"。


但“莫桑”(Moissan)这个词更常见的翻译是“莫瓦桑”,这是一个法国姓,最知名的一位莫瓦桑是法国化学家费迪南·弗雷德里克·亨利·莫瓦桑(Ferdinand Frederick Henri Moissan,1852~1907)。1893年,他在代亚布罗峡谷发现了一些陨石中的碳化硅碎片。1905年,国际上以莫桑(moissan)的名字命名这种新宝石。
天然的莫桑宝石十分稀有,只能在极端环境下才能找到,例如陨石,地幔岩石,甚至要从小钻石中的夹杂物中提取。因此,现在所说的莫桑石一般是指人工合成的碳化硅,是物理特性最接近天然钻石的一种宝石,经常被当作钻石的替代品使用。
顺着这一线索,可以发现莫桑女士身上还有其他关于钻石的设计元素。

在洞悉二立绘中,可以看到,她确实戴上了红宝石耳坠。

同时,她的学生苏芙比身上也佩戴了诸多宝石。


另外,莫桑石这种“人造钻石”,很那不让人联想到对假钻情有独钟,且也认识苏富比的坦南特。


坦南特的神秘术能够转化钻石,目前已知的是将火药转化为钻石和将钻石转化为煤炭。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造金刚石也是“点碳成钻”。
当科学家无意或有意地烧掉好几颗价格不菲的钻石后,人们终于发现“高贵”的钻石与“低贱”的石墨在化学成分上别无二致,都由纯净的碳组成。
莫瓦桑认为既然金刚石由碳构成,应该也能由碳制得。他从陨石中的碳化硅碎片,即天然莫桑石得到灵感,设想如果人为模拟陨石的形成过程,是否也可以产生金刚石呢?
他计划把铁熔化成铁水,再把碳投入熔融的铁水中,然后把渗有碳的熔融铁倒人冷水中。铁在急剧冷却收缩时内部压强会迅速上升,从而模拟出一种高温高压的环境。最后用酸溶去铁,就可能拿到金刚石晶体。
1892年,莫瓦桑将电能引入化学实验室。在用石灰筑成的耐火炉中,以碳为电极形成强电弧时,就可能获得3000℃以上的高温,正好可以用于人造金刚石的研究。然而,相比于先进的加热方式,他的检测方式却非常粗糙。根据当时的实验记录,莫瓦桑认为只要满足不溶于酸、燃烧释放二氧化碳、看起来又闪亮这三个条件,就认为物质里有金刚石。根据这样粗略的判定标准,莫瓦桑几次宣称已经获得了微小的金刚石,只不过晶体太小,因而难以观察。于是,他督促助手按照自己构想的方案一次又一次的优化实验参数。1893年2月,当莫瓦桑和助手用酸溶去铁后,终于在残留物中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希望之星”—— 一颗0.7mm闪闪发光的金刚石晶体!

这一发现很快被媒体报道,让莫瓦桑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甚至一时间引发了天然钻石价格的下跌。然而,几年后事情发生了反转。因为很多人经过大量努力都没能重复出莫瓦桑的实验,高温电炉制取金刚石的事情也逐渐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直到莫瓦桑宣称“成功”的62年后,即1954年12月,美国科学家特雷西·霍尔(H. Tracy Hall)在1600℃和接近10万个大气压下合成了金刚石。这一次的产品经过了各种物理和化学检测的确证,金刚石的人工制备开始真正走向商业化。
反观莫瓦桑的试验,电炉虽然提供了高温,但是仅靠铁水冷却收缩根本无法满足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压力要求。据后人分析,酸并不能轻易溶解铁水冷却后的所有残渣,那些看起来闪亮的物质,很可能是由于铁水中混入一些杂质而形成的铁尖晶石或者硬质合金砂粒,而这些残渣也很容易被碳污染,造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假象。至于那颗几乎肉眼可见的“0.7mm的金刚石”,更可能是其助手为了摆脱枯燥的反复实验,将一颗天然钻石掺入到样品中,伪造了实验结果。
作为探索人工制备金刚石的先行者,莫瓦桑提出的高温高压理论超越了当时可以实现的技术条件,所以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并不应归咎于莫瓦桑。然而,实验中出现的“乌龙”事件的确是其科学事业的一个瑕疵和科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关于坦南特与钻石的关系,可以去看看下面的专栏:

接下来来看莫桑女士的角色档案。

角色档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莫桑女士签名上的那朵花了。究竟是什么花呢?虽然是简笔画,但还是能看出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花朵内心有纹路。2.花冠星形,两瓣花朵之间有片状附属物,称为花冠褶。3.柱头单一在花心。
让我们得以确定这朵花身份的是它有花冠褶,这是龙胆科植物的特征,又因为它明显不是重瓣花,所以排除洋桔梗,因此这朵花应该就是龙胆花。龙胆花的特征完美符合上述各项:1.自然情况下蓝紫色(有人工培育的其他颜色),花朵内心有白色(部分为黑色)纹路。(龙胆科最出名的就是蓝玉簪龙胆,蓝玉簪龙胆的特征就是花朵内心有白色纹路)2.花冠星形,有花冠褶。

龙胆历史悠久,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有岩间钻石,高原上的蓝精灵等美称。它花色会随着地域和温度改变,花语为“爱上忧伤的你”,因此常常被人当做临别赠花。但考虑到莫桑女士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那么这里很可能是指向一首著名的诗歌——《巴伐利亚的龙胆花》。
巴伐利亚的龙胆花
作者: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 H. Lawrence)
给我一支龙胆花,给我一支火炬!
让这朵蓝色叉状火炬之花给自己引路
沿着那越来越黑暗的楼梯下去,蓝色越来越暗
到那看不见的王国去,那里黑暗醒着,
冥后只是一个声音,或是看不见的黑暗,
她投入冥王普路托的怀抱,他黑色的激情深深地打动她的心,
被浓厚阴影的激情穿透,
在黑暗火炬那璀璨的光华中,
黑色的光芒撒向沉湎于幸福中的新郎和新娘
作者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一生经历了多种坎坷,其作品长时间受到官方的查禁,他的思想和观点在他有生之年一直被看成谬误和下流的东西,他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一直未能成功。晚年疾病的折磨增强了他渴望死亡,摆脱不幸的欲望。但他相信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通向 新生的门坎,于是他转向歌颂死亡,企盼在死亡之中获得新生。死亡成了他这个时期大多数诗歌的主题。在这一时期劳伦斯致力于对生命问题的探讨,把死亡看成是新的自我实现之路,他的思想也达到了深化和升华。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平衡物,通过毁灭腐朽和消耗殆尽的东西来实现再生的可能。
《巴伐利亚的龙胆》是一首关于珀耳塞福涅神话的诗,珀耳塞福涅是女农神得墨忒耳的女儿,被普路托国王打下地狱,一年中有六个月必须与普路托一起呆在阴间。这首诗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开始部分的描写美丽、阴沉而又使人感到自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于冥王普路托和冥后珀耳塞福涅的神话故事,描述了一个人的生命灵魂走向阴间拥抱黑暗和死亡的经历。在诗人的笔下,阴间不但不阴森可怖,反而庄严神圣,充满爱情的幸福。诗人把龙胆花这一黑色花的庄严的意象比做火炬,这一联想奇特大胆,龙胆花成了一把指引诗人进入死亡疆域的火把,指引灵魂通向地狱之路。
“黑暗在黑暗中苏醒过来”集声音、思想和意象于一体。诗人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一黑色意象,让它在神话故事的行景下显得神圣而庄严,指引着灵魂通向黑暗的地狱之路, 同时又把它做为通向未来的明灯。全诗到处弥漫着黑暗,并且黑暗逐步加深,直到与普路托的黑暗融为一体。龙胆花从照亮到冥府之路的“黑暗中冒着幽幽蓝光的火炬形花”变成“照耀在沉湎于幸福中的新郎和新娘(普路托和珀尔塞福涅)身上”的婚礼之火炬。珀尔塞福涅手中火炬形的龙胆花,照亮她去普路托的寝室,走向冥王普路托的怀抱。龙胆花成为引入 “看不见的王国”的向导,诗人发出一连串的沉思,借助龙胆花和神话道出了诗的深刻意蕴: 拥抱死亡不但不阴森可怖,反而庄严而神圣,死亡是我们不可逃避的结局和命运,但死亡并不可怕,正如凤凰一样,珀尔塞福涅将得到重生,因为她是春季万物复苏的象征,她最终将会把我们引向光明和复活。因此,死亡从一种具有毁坏性的东西转化成具有神秘的毁坏兼具创造力的东西。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莫桑女士一直讳言莫深的过去。

她出生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跟着父亲制作瓷器。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陷入了长期经济危机。原因有以下几点:德国工业出口量比战前产量大幅下跌、原材料及食品之产量因阿尔萨斯-洛林、东部部分省份及殖民地之割让而减少,以及巨额战争赔款与长期负债。
虽然政府限制撤军令失业人数持续达一百万人,但军事工业几乎停止运作。协约国只容许德国引进少量入口货,但其价钱并非很多德国人所能负担。经过四年战争与饥寒交迫,德国之境况可谓民不聊生,德国马克大幅贬值。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她于1919年移民至美国华盛顿地区。次年,可能是为了生计,她主动加入了圣洛夫基金会。

作为基金会的调查员,她参与过14次跨国合作任务,任务表现优秀。我们并不清楚这些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从莫桑女士自己的描述和主线中阿尔卡纳透露的信息来看,不是什么好事。


出于未知的原因,莫桑女士选择从基金会调查员转变成为苏芙比小姐的家庭教师。从语音可以看出,虽然她现在仍是基金会的一员,但和Z女士一样,并不认同基金会的某些理念。


可见,与《巴伐利亚的龙胆花》诗中反映的主题一样,莫桑女士也是从“死亡”中获得了“新生”。
莫桑女士的介质和灵感都与瓷器有关,反映的是巴伐利亚地区悠久的瓷器制造业。巴伐利亚州的瓷器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自1756年起,巴州就一直是德国瓷器制造业的中心,很大一个因素也在于州内的泽尔伯(Selb)盛产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高岭矿,莫桑女士的介质也是来源于此。1747年时,巴伐利亚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为了摆脱财政危机而在慕尼黑附近的Neudeck地区建立了一家瓷厂。不过最开始时,因为技术困难、高投入低回报,瓷厂经营并不顺利。直到1754年掌握了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之后,瓷器的生产才终于迈上正轨,不过这时制造的还只是最简单的基础款瓷器。

但也是在这一年,洛可可风格瓷器造型师Franz Anton Bustelli进入瓷厂工作,并带来了一批出色的艺术家。到了1756年,瓷厂终于成功制作出了彩色的瓷器。产品系列也逐渐丰富起来。巴伐利亚王室自然而然成为了瓷厂最大的主顾,为王室制造的瓷器每一件上都印有巴伐利亚的纹章图案。

也许是因为制作瓷器的缘故,莫桑女士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这点从她的语音中也可见一斑。

注意这里的Board Game指的是图版游戏,是桌上游戏的一类,指将图文符号画在一块硬板上作为记录工具的游戏。除了必备的图版外,也可能用及棋子、骰子、筹码、卡片、小板块、资料栏等种类繁多的配件。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塞尼特、盘蛇图,范围涵盖古代传统的棋类到当代的桌游。
从年代(1920s)来看,这种游戏应该是麻将。1920年前后,美国商人Joesph Babcock将麻将从上海介绍到了美国。他写了一本小册子,统一了英文术语的规范,取麻将的英文名为“Mah-Jong”,并拥有版权。仅就美国的盛况来看,1922年131000多副麻将抢售一空,售价高达一副500美元;1923年的销售猛增到一百五十万副,当时美国有一千五百万人玩起了麻将,其中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巴布考克将麻将带入美国后几年,麻将又被传入了欧洲,1920年代,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都兴起了麻将,甚至一些王室贵族也迷上了这项“中国国技”。

这段语音非常好地体现了重返未来:1999最大的特点:历史现实与神秘学元素的有机结合。
首先,贝文顿野兽(Beast of Bevendean)是一种神秘动物,自2008年起出没于英国英格兰布莱顿-霍夫。据目击者表示,这是一只体型比狗大、黑色的神秘大猫。英国大猫协会(British Big Cats Society)在调查后认为贝文顿野兽可能是黑豹。据媒体报道,自贝文顿野兽开始目击2个月以来,目击地点附近的兔子的遗骸数量开始增加,而警方亦向民众警告,提醒前往森林的民众注意安全并看管宠物。2008年6月,贝文顿一名男性目击者饲养的宠物狗遭遇一只大猫袭击,随后警方证实此次袭击事件。2010年10月,一名教师目击到贝文顿野兽。
而这件瓷器的原型应该是明宣德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盘,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例,胎质细腻光滑,细白砂底,釉白微青,晶莹润厚,釉面润泽,工笔流畅,盘心画戏球狮子一对,外壁则为四只狮子戏球纹,隙间加饰银锭、珊瑚等杂宝,内外口足间加饰青线十笔,内壁纯白无纹,白釉泛青,青花浓艳,多处渲染晕散青点。中国有句谚语“狮子滚绣球,好运在后头”,狮子为古汉族人民心中的祥瑞之兽,绣球是用纺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被视为吉祥喜庆之物,寓意祛灾祈福。

最后来看一看莫桑女士的服装。

莫桑女士穿的服装是典型的巴伐利亚传统服饰Dirndl,德国南部方言中,Dirndl是南德方言中Dirne的另一种写法,意思是“年轻女孩”。Dirndl特点很鲜明,胸前的设计突出了德国女人丰满的身材,腰间系的围裙又体现出德国女人窈窕的曲线,短短的泡泡袖设计在注重漂亮的同时,也很实用。早在17世纪中期,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就穿这种服装。女性一般穿裙装,敞口领,束腰,衣服领口禳着白色、粉色等颜色的精致的花边,最有特色的是从肩部到胸部装饰一块长方形的布,布上有许多比如蝴蝶结、徽章、珍珠、纽扣等装饰,并且禳着漂亮的花边,两个袖子一般是鼓鼓的泡泡袖,下身的裙装上也有很多精美的蝴蝶结和花边,而且裙装的式样和围裙相似,以此来赞扬勤劳的劳动妇女。女性喜欢佩戴一种装饰有蝴蝶结和丝绸边的头箍,有时候直接用鲜花编成美丽的花环佩戴在头上,就像莫桑女士洞悉二立绘中的那样。

传统的Dirndl是七分甚至是到脚面的长裙(也就是莫桑女士穿的这种),但如今的改良版更接近于现代女孩的穿着,Dirndl的长短在膝盖上甚至更短。人们对新Dirndl的态度不一,年轻女孩十分支持旧衣新穿,而年长女性则对短款Dirndl十分不满,认为这种短裙过于轻浮。
值得注意的是,女士的围裙也大有玄机,女士围裙在哪里打结透露了很多个人信息。围裙在左边打结,说明这个女生是单身、期待着一份感情。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Schleife links, Glück bringt’s!(围裙结在左边,幸运就到来)”围裙在右边打结,表示这个女士的生命中已经有了一个男人了,不是结婚了就是有男朋友了。如果像莫桑女士这样围裙在中间打结,说明这个女士因为家庭关系对个人状况仍然不确定,在过去这种打法说明女生仍是处女。如果围裙在身后打结,只有两种可能:服务员和寡妇。
真诚感谢您的阅读。
资料来源:千禧咖啡厅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