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与坚守 |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写生研究展展览进行中

2021年9月15日-2021年11月15日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新大街1704号
油画博物馆 云上美术馆
信 念 与 坚 守
中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油 画 院
写 生 研 究 展

此次展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成立14年来不断深入生活,走进自然,深刻体会的成果,写生是油画院长期坚守的信念,每年2到3次深入偏远山区,体会体验写生,创作了大量富有人文内含的艺术作品,此次参展画家一百余位画家,包含已故大师,特邀知名艺术家,油画院在职画家,中青年特邀艺术家,参展作品400余件,是一次中国油画写生艺术的历史性回顾,此次展览全方位、多视点的学术性研究会给观者更多的审美思考,也是艺术家们从室内写生创作到下乡写生的心路心象。
前 言
“艺术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它是艺术家获取创作灵感和精神体验的源泉。
法国著名画家柯罗曾倡导画家“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经常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表现生活中的人民,写生创作,是一个有作为的画家经常持守的本分;是亲近自然、表现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是画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自然中写生,人类发现了绘画规律与光色空间原理,创造了完备的绘画知识与法度。无论古今,人们都认同一个道理,就是人类生活与大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罗丹讲:“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要忠于自然”。因此,对景写生就是在源头上有效地获取艺术的生命元素。作为一个画家,不可久离,更不可不做,否则难逃苍白、概念、做作等弊端。
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建院以来,在职画家、特聘画家、特邀画家一直坚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信念,以“沉浸式”的体验下乡写生。近几年特别选择一些民风淳朴的偏远地区,例如,赴甘肃大山门、陕西梁家河、云南施甸、福建武夷山、山西朔州右玉等地考察写生。十多年来,画家们通过一系列写生创作活动,力求寻找承载深厚民族传统的油画发展之路,也为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案例和丰富的素材。本次“信念与坚守——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写生研究展”正是系统地总结和历史地回顾十多年来油画院走过的写生历程和创作感悟。
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和精神的提升而存在的。美术的根本意义是用绘画技术来表达美感,而美感是发端于心灵的感动。在艺术创作中没有感动的美是苍白的;没有美的感动是平庸的。无关痛痒的冷漠与物欲横流的宣泄都是艺术品质的大忌。对美好事物有感动的人,是由艺术家内在生命中的品质格调所生发的。如果一个品格低下且没有审美追求的人搞艺术不但自己浪费生命,也会污染他人。
绘画艺术的奇妙之处是能把此时、此地、此情、此境的确切体验与独特感悟瞬间凝固在画面上,使之成为永恒。在绘画表现的形色之中,深深地注入了艺术家的心意与感悟,令人着迷与兴奋,而这一切又必须是独立的思考、独自的操作、独特的完成。音乐、文学、哲学不能到的地方就是绘画的价值所在,奇妙的是它又含有音乐的气韵,文学的深刻和哲学的原理。
回顾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艺术作品的形貌可谓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但是其内质若离开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就会被历史所抛弃。个性表达决定特征,而共性追求决定水平。艺术史证明,不真的东西不能感人,不善的东西没有价值,不美的东西就升华不到艺术。自然中包含众多真善美的元素,写生源于生活和自然,中外艺术大师多是从现实中获取创作灵感和艺术营养,通过与自然融合探求艺术真谛。
今后油画院将继续持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追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不断地提高画家的学养、修养和涵养,努力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具有民族精神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油画院也将继续立足于“寻源问道、崇德尚艺、弘扬永恒”的宗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与当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承载具有民族气派与美学品格的油画精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杨飞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