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妈妈的困境:世上安得两全法 不负公司不负婴
由于预产期在疫情放开的当月,出院没几天就直面新冠病毒,产后体虚的我第一个被击倒,高烧不退,孩子只能交由家人照顾,接着家人都陆续倒在病毒的铁拳下,刚出生的宝宝也未能幸免。终于等到全家都逐渐好转,没想到病毒后效如此强大,每一声咳嗽的震动都牵动尚未愈合的刀口,整个月子几乎就是受刑。 熬到第二个月我理解了新闻中给孩子喂安眠药的月嫂,半夜哭闹的婴儿杀伤力实在太大,有时候亲妈都扛不住,更何况外人。 等到身体终于逐渐恢复,带孩子也摸到一些规律,产假也快结束,又该去上班了。 职场妈妈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在工作和家庭的拉扯中艰难地保持平衡。产假其实不是休假,带孩子做家务并不比上班轻松。 产假结束后如果选择上班,就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或者育儿嫂。如果长辈还没退休,照顾孩子就会人手不足(考虑到未来65岁才能退休,下一代真的只能AI带娃了)。或者本身收入不高,工资全都用来请育儿嫂还不够。 如果选择不上班,家庭条件也不是那么优越,就只能被迫成为“家庭主妇”,或者说“全职妈妈”。而社会对于家庭主妇其实有一种隐形的歧视,大家羡慕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全职太太,对于围着孩子和灶台转的家庭主妇则没有太多尊重。再说家庭主妇的雇主是丈夫,有时候丈夫可能比公司还不靠谱,一旦离婚,社会不会承认这些年家务劳动的价值。 如果女性生育之后选择在家带孩子,就有了空窗期,将来再想进入职场就很艰难,难免面临职场歧视。而职场歧视的其实不是女性,而是每一个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老板总是说要把公司当成家,对于个人来说,家庭其实比公司重要的多。在公司里每个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对于家庭来说你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男人可以从家庭隐身一心扑到工作上,他并不会受到指责,但是女人一旦结婚尤其是有了孩子后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难。 除非有一天技术进步,孩子可以像人参果一样从树上结出来,并且母乳可以像牛奶一样市场化供应,同时有一个富有爱心的机器人可以不眠不休地照顾哭闹的婴儿,不然母职惩罚就不会结束。(不过真有那一天的话,也许机器人已经完全取代人类了)总而言之,只要人类的延续还需要女人的身体,对女性的职场歧视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丧偶式育儿”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生活压力本就很大,家庭中总有一个人要负责赚钱,一个人要照顾孩子。女人可以赚钱,但是男人很难产奶。如果一个女人到了适婚年龄还未成家,就会面临“剩女”的污名化,等到她结了婚生了孩子,如果一心扑在工作上,又会被认为不是一个好妈妈。如果一个男人一心围着老婆孩子转,也会被认为是没有事业心。 普世价值观对于男人是慕强,要求男人多挣钱,对于女人是母职压过工作,要求女人回归家庭。生存繁衍的压力同等地压在男人和女人肩上,谁也不比谁轻松。职场妈妈受到家庭和职场的双重压力,身心俱疲,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婚不育,其实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么女性到底该怎么做呢?有人说,一定要做独立女性,不能成为男人的附庸。 不生孩子的确可以独立,生完孩子就基本无法独立。“独立女性”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男人需要靠父母买房,靠女人生孩子做家务,男人并不是独立的。孩子成年之前,需要靠父母提供衣食照护,孩子也不是独立的,父母年老之后,需要靠子女养老照拂,老人也不是独立的。 经济上的“独立”只是一个表面,背后一定还需要其他人的支持。没有人是独立的,不管工作还是家务,都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是非常必要的,家庭主妇的贡献其实很大,只是不被承认。很多人的工资都没有月嫂和住家保姆高,就充分说明了家务劳动的市场价值。如果丈夫能认可妻子的价值,妻子能体恤丈夫的辛苦,其实就能减少很多矛盾。 社会分工本就是必要的,想要完全独立的人只能离群索居,而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需要保持一定的社会性。上班也只是一种谋生和保持社会性的手段,不管男性女性,结不结婚、上不上班,其实都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互相尊重。 如果女人也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男人也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就好像野人团体中没有社会分工,一个野人同时负责狩猎采集和育儿的所有工作,那这个野人会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