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声小评:现在的东西都比以前贵了吗?
作者:冰海牧心

时常听到父母辈的说,以前的东西多么便宜,什么东西只要几毛钱,什么东西只要几分钱
但真的便宜么?
许多会多想一层的人肯定能想到“怎么不说以前的收入低呢?”

是的,大约在我父母年轻的时候,上海职工每月收入36元是非常普遍的
那么物价到底贵不贵就可以算了:
可查到的是,当时大米大约是15元/百斤
工资36元的话,差不多是需要工作13天才可以买到100斤大米
现在在某宝搜索大米,虽然少有100斤装的了,不过可以看到20斤的大约60元
100斤的话也就是大约300元
而现在,上海的平均工资大约是6300元

那么要买100斤大米的话,工作1.5天就行了
如果觉得“被高收入者平均了”,那么可以拿个税起征点5000元来算
也不过是工作2天
再不然拿最低工资2480元来算

也就是工作3.6天
退一万步讲,即便
什么活都不干,以最低生活保障的1160元来算
8天也能凑齐买100斤大米的钱了
可见,现在的人可以工作更少的时间来换取同样斤数的大米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大米明显比以前的便宜了
其他如猪肉,鸡蛋和许多主要的副食品,对比下来大多也是一样
~
所以,这里的科学思维就是,我们在对比的时候,应该保证其他条件尽可能一致
而不是光利用自己的感受或者名义值来说话
顺便一说,即便是个体感受,我们应该也能感受到,绝大部分的食品,现在更比以前能轻易地吃到了,这就是感受到了便宜
~
那么可能也会有人说了“也许他们说的贵,就是指名称上的单价贵了呢?”
没问题,如果运用这一定义,那就是贵了
我这里介绍的是一种对比方式,而完全不介意别人用别的对比方式,得出别的结论

~
如果说,以上这些,许多人可能已经想到过,也知道怎么算。
面对另一个说法,可能就不容易对比了
比如父母辈还会说“现在的鸡,不如以前的鸡好吃了”
这事儿应该如何证明,或者证伪呢?
是否要排除个人感受,做个双盲测试?
而且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在某个时代,只有很少品种的鸡
这种鸡,相当于一个人两天的工资
而在另一个时代,有无数种不同的鸡
它们有的相当于一个人1小时的工资
有的相当于一个人半天的工资,也有的相当于一个人两三天的工资
那么自然也应该拿同样相当于一个人两天工资的鸡做对比
那在这种对比的情况下
人们真的确定,现在拿 200 块钱买的一只鸡不如当年花 2 块钱买的一只鸡吗?

~
许多数据可能时过境迁,而且光用工资做对比,可能也不那么精准
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更准确的比较方法或数据来源
而这类尽可能控制其他变量的方法肯定比凭直觉的方法更具备科学性,也更靠近真相一些
~
注:科声小评系列内容,由科学声音的小编临时感想组成,不能算严谨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论事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