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四”前后的话剧
一、文明新戏:现代中国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来源:西洋侨民传入(1850第一个业余剧团),教会学校华人学生开演(基本是课程的演练,用外语)。1866上海第一座是兰心大戏院,1867首演。
真正算得上是中国作家最早创作的话剧剧本是陈季同用法文写的九场新喜剧《英勇的爱》1904由上海东方出版社出版。
戏剧家汪笑侬于1904出资创办中国第一种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2、目标:要创造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春柳社
3、演变历程:
A/春柳社1906年底,在日本由曾孝谷、李息霜(叔同)等,我国近代第一个话剧团体。宗旨“开通智识,鼓舞精神”。
1907演出了《茶花女》李叔同饰演玛格丽特;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都曾饰演女角。
1929年公演《莎乐美》时扮演女主角的俞珊。
1907.6《黑奴吁天录》,引起巨大轰动。欧阳予倩回忆“这个戏有完整的剧本,对话都是固定的,……整个戏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没有独白、旁白,当时采取的是纯粹的话剧形式。”
B/天知派新剧(革命宣传、政治鼓动的广场戏剧、街头剧)1910年底任天知的进化团。追求现场效果,讲求教化作用——幕表制
C/甲寅中兴(职业化与商业性)1914年以上海为中心,以“家庭剧”为主,注重娱乐性。最终丧失品格(剧情离奇、没有剧本、制度混乱、表演程式化,甚至靠色相、耍蛇招揽)被鄙薄为“文明戏”。
统统没有单独的场地,这是话剧没有独立的标志。
4、培养基地:南开学校1914、清华学校
二、五四时的建设西洋式新剧战略——社会问题剧
1、新的戏剧观念。A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B取材生活、打破大团圆。
2、具体行动。A翻译西洋戏剧做模范;B做专门化培养和研究-宋春舫1916北大“欧洲戏剧”课程和“中国戏曲研究”;C国剧运动,《剧刊》赵太侔、余上沅,重倡“纯粹”。
3、开拓者:
A/张彭春1892-1957,留美学哲学与教育学,但对文学和戏剧感兴趣。1916回国入南开。1918.11《新村正》,比胡适的《终身大事》(1919田先生田太太、算命先生、女儿、陈先生、李妈)早5个月。
B/欧阳予倩1889-1962,留日,《泼妇》《潘金莲》
三、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
1、爱美剧amateur,为抑制职业化和商业性,宣言“以非盈利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
在北京、上海迅速形成学生业余演剧,和专门戏剧学校学生演剧的高潮。他们组成了许多戏剧研究机构,业余演出团,通过办报、小型演出等形式推进消沉的话剧艺术。
代表:民众话剧社,上海戏剧学社等,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聂嫈》、丁西林《压迫》、田汉《获虎之夜》等。中国话剧最早的编导体系,演导人员,及较好的作品,正是爱美剧运动的产物。
2、小剧场运动:
A/建立新的话剧体制,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1924,走向正规与科学.
B/建立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强调第四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