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二年纪事2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试论,陛下您和关羽的关系,能和先帝(汉献帝)相比吗?荆州的大小,能与全天下相比吗?您应该明白事情的先后。”刘备看了诸葛瑾的信,不认同其中的说法。胡三省觉得,诸葛瑾说的没错,刘备要是听了,放弃东征,魏国恐怕早就不安宁了。
有人怀疑诸葛瑾背叛,孙权和陆逊却相信诸葛瑾的人品。诸葛瑾长得像一头驴,孙权曾经拿这点开过玩笑。
《三国志·诸葛瑾传》:刘备东伐吴,吴王(孙权)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江表传》:(诸葛)瑾之在南郡,人有密谗瑾者。此语颇流闻于外,陆逊表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孙)权报曰:“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今岂当有此乎?孤前得妄语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笔与子瑜,即得其报,论天下君臣大节,一定之分。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闲也。知卿意至,辄封来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
胡三省:诸葛瑾之言,天下之公也。使汉主因此与吴解仇继好,魏氏其旱食乎!
《三国志·诸葛恪传》:(诸葛)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曹魏这边,普遍认为刘备在关羽死后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可刘晔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刘备一定会为了关羽,东征东吴。后来事态发展也正如刘晔所预料的那样。
孙权知道刘备不会妥协后,向曹魏称臣,刘晔建议不要接受孙权的求和,应该联合刘备夹击孙权。魏文帝不听。
《三国志·刘晔传》:(黄初元年,)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傅子》:孙权遣使求降,(魏文)帝以问(刘)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