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国漫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创新

将诗就酒图狂醉,挑灯看剑寻故梦。

看完《长安三万里》,想谈的东西有很多,精美的画面,可爱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朗朗上口的诗句,还有那心心念念的盛唐气象,无不令人沉醉。
作为追光又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安三万里》无疑是成功的,它开拓了国产动画的一处空白领域,以往的动画总是在有限的几部神话作品里打转,重复着《大圣归来》和《哪吒闹海》的传奇。
偶有新作,也大多是日式轻改和青春文学的滥觞,明明我国拥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繁盛的文化,却几乎没有将这些搬上荧幕,《长安三万里》于此是一个突破。
相信有敏锐的业者已经可以开始畅想,唐诗宋词乃至各地戏曲,皆可入画,李白苏轼以及民间传奇,都是故事,这才是我们国漫应该走的道路,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
《长安三万里》作为一个开辟者,也许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还不那么认可,从观影情况来看,最终票房大概是在18亿上下,但将来这会是国漫领域新兴的大市场,也会是我们传统文化在大荧幕上的一次复兴。
以上属于畅想,回到电影本身来看,影片主要讲了高适视角下,盛唐至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批诗人的际遇和志向,寄托了创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一类是以李白为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执着务虚的清谈客,创作者用冷淡的旁观视角予以温和地批判;一类是以高适为代表,不被名利和物欲所干扰,执着务实的实干家,创作者以最坚定的笔触送上了无声的赞歌。
不得不说,从时间跨度,人物数量,和立意层次上,这都是一部极具野心的片子,全片48首唐诗无一不彰显着创作者澎湃的表达欲和对这段历史的热爱。
在常年由喜羊羊和熊出没领衔的国产动画界,这无疑是一次深度地尝试,动画不仅是带来欢笑,也可以给予思考,不是早年间科普性质的动画片,而是渗透了中国人厚重历史的灵魂拷问。
他试图把我们带回那个千年前的盛唐,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中华。
那里有恣意放纵,慷慨豪迈的诗仙李白;有沉郁顿挫,苦闷悲凉的诗圣杜甫;有佛韵禅机,清逸淡雅的诗佛王维;有清新自然,平易流畅的诗魔白居易。
其他如元稹之缠绵悱恻,杜牧之清俊奇彩,王昌龄之苍凉辽阔,岑参之雄健奔放,李贺之绝艳凄迷,各是奇花一朵,数说不尽。
一个什么样的朝代能产生这样多气质各异的诗人,唯有唐朝!
唐的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唐的武功威慑四极,声闻域外,丝绸之路上,西域的胡琴,新罗的舞姬,天竺的僧邸,塞外的牛羊络绎不绝,也留下了文明交织的痕迹。
唐朝是每个中国人梦想中的朝代,似乎永不知疲倦,永远自信满满,直到那一刻——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一条分界线,划分了盛衰与兴亡,也划分了唐朝诗人的人生轨迹,安史之乱前的盛大辉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转眼间在无穷的兵凶战危中化为灰烬。
李白几经流离,碌碌无为,又因岐王之乱险经生死;王维以高官之身陷身敌手,被迫从敌,几乎不能自白;杜甫更是饱经丧乱,留下《三吏》、《三别》的声声哀叹。
尽管片中没有直接展现安史之乱的战事,但在高适、李白等人屡屡不顺的仕途和高门显贵纵情声色的享乐中,唐朝衰落的诱因已经不言自明了。
作者没有将这个道理灌输给孩子,但在一幅幅优美精致的画面中,孩子应当能隐约感受到这个意味。
如果说本片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应当集中在三点上:
一是题材与深度的不适配,作者挖掘深度过深,片长也过长,足足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对于那段历史仍然是轻描淡写。
但对于主要观影群体的小孩子而演,却是过于庞大的信息量,小孩子并不能接受这么多的信息,也不能在这么长时间里保持注意力,影院里不时传来孩子“完了没有?”的询问,这对于作品的受众是不适配的。
时长和信息量都应该减少,或许应该裁剪一些人物,或者应该减少一些历史跨度,这是后续电影必须做的。
二是视角与主线的错位,视角来自于高适,但主线毫无疑问是李白,我理解创作者想从高适身上讲出的道理,但这不能改变高适在本片中的形象较为平庸,故事的脉络和爆点都主要落在李白身上,甚至有些时候,为了讲李白不得不让高适遇见李白,这就有把高适当说书人和摄像头的嫌疑了。
不是说不能让高适当一个讲述者,问题是高适还是与李白并列的一种价值取向,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
三是价值取向与情节调动趋反,作品在价值上实际是扬高适贬李白的,但在人物形象上,高适却单薄地只能当背景板,并不能胜任这个弘扬价值观的任务。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李白在情节中的作用和比重都远远大于高适,最精彩的段落和最高光的镜头都集中在李白身上,这使观众并不能完成对李白的批判,也即不能达成创作者预期的价值观。
以上是我对本片的粗略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