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被践踏的田野,不被铸剑的工锤————读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有感

2023-07-05 23:25 作者:掷弹兵与水晶兰  | 我要投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到这个名字,人们普遍回想起的是绞肉机般的残酷战场,但更深层次的探查却常常浅尝辄止,远不如在它二十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但当我仔细视之,发现其与一战战前的情景有不少相似的情形。在感慨之余,这也带动了我进一步了解一战、探查真实一战的兴趣,最终在今年春日,我选择了作于1930年,李德·哈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原名《大战真相》)进行阅读。

相比于各国官方出版的战史内容,李德·哈特选择更进一步从参谋战略为起始点深入到士兵战术来全面展示一战各战役最真实的情况。也多亏了他这样的叙事手法,整本战史充满了小说般诙谐感。辅以图例,李德成功的向读者展现了一战各战役的真实状况。他以战前、各方军力计划、战中五年将本书划分为了八个篇章,总体而言可以理解为三大部分,即战前、备战与战中。在这当中,最为真实、最令我有感触的,当属战前与战中两部分。配合备战的内容,我理解战中令人费解的战争现象,感慨那转瞬即逝的和平机会,也让我对那时的士兵们——无论战死还是幸存——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战前:混乱的政局,独走的将军

与我所认知的不同,一战前的各国政客并不像他们所宣传的那样追求战争,诚然战前德奥两国做出了不少侵犯他国政治利益的事件,但两国的政坛上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疯狂。尤其在萨拉热窝事件于6月28日爆发之后到8月1日德国正式向俄国宣战之前,各国的政客们都在极力避免战争的发生或是战争的扩大。而书中,也正是将这段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细节展现的细致入微。可就算政坛中鸽派做出多大的努力,和平的机会依然在各国的猜忌中被独走的将军们毁于一旦——贪图政治利益的奥地利外交大臣从德国手中得到了一张被德国军官们扭曲后的空头支票,推动着本国率先宣布开战的决定,纵使塞尔维亚政府的答复令德皇都很满意;惧怕战争的俄国紧随其后,沙皇在将军们的煽动下颁布了全面动员令,企图备战遏战;而德国的军官们则紧跟着“捂”住了皇帝的眼睛与口鼻,向俄国与法国递出了自己的宣战文书;而在各国间游走的英国外相,却终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建议被同盟国曲解或有意忽视......和平的机会,就这样被“‘军事需要’驱使下向战争深渊狂驰的冲力”冲飞了。

在李德·哈特的讲述下,各国真实的政局完整的展现在我的面前。无论平时政坛上政客们加剧国家间矛盾时有多么积极,等到真正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他们最终还是陷入混乱,摇摆不决。就算有清醒之人拼命为和平而努力,战争机器的已经在各国将军们的推动下失控狂飙。在章节的最后,当我看到德军大步侵入比利时时,心中的感情不由得同当时鸽派的政客们一般感到沉重不堪的绝望,和平的机会仿佛是无法触及般的渺茫;但当我作为旁观者再思索时,留有的只是难以释怀的遗憾,因为和平的机会在当时竟是这般的近在咫尺。

 

战中:错漏百出的战争,竭尽全力的士兵

  李德·哈特并不是一位出名的史学家,一战时期就任步兵团军官的他更多的是对战略与战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自然在书中,他着墨于一战中各国对各大战役的规划与施行。但身为战争的亲历者,他也独到的展现了当时一战各国士兵们从作战中到作战后最真实的样子。在他的笔下,这场持续了四又四分之一年的战争向我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将军们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战争,但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的变革性让他们措手不及,原先寄希望于一举全歼敌方的决定性战役不复存在,堑壕与铁丝网带来的防守优势让战局变得死板而难以克服。面对如此窘境,他们只能顺着各自的路径一遍遍的试错。每场战役在战争迷雾的作用下进行的毫无新意而错漏百出,没有一场战役能够彻底的打破僵局。当将军们所倚赖的破局之法扑朔迷离之时,士兵们的素质反倒成为了左右战局最为重要的因素。每场战役中奋力作战的战士们为战役的转折或推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有难以计数的士兵倒毙在枪口之下。凡尔登战役可谓是这个情况最真实的写照,德军试图利用这个死局因而大举进攻凡尔登,试图以此要点吸引法军的试错,却在当地法军拼死抵抗下始终没能得逞。然而法军随后却果真如德军所料发起一次次无用的反击,造就了无法想象的牺牲,以至于法国人在第二年几乎兵变。

 回看书中,纵使这场战争中的新式武器摧毁了太多以前的战术战法,但我始终对当时各方的指挥官感到了莫名的愤恨感。这场死局中,并不是没有人去思考破局之法,如爱兵如子的贝当、实事求是的普默尔,他们都在战争中深入到士兵中间去了解战争真正的状况,结合士兵们(在全民皆兵的一战中,甚至可以理解成人民)的见证和思考去思索破局之法。然而大多数情况,指挥官们仅仅凭借着自己对维多利亚时代战争的臆想去进行战争,制定了一次次错漏百出的战役,白白浪费了手下士兵的性命。灰黑色的土地下,皑皑白骨堆叠,它们曾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父亲?而现在,它们是对指挥官无情的控诉,是对一战最真实的写照,更是一代人的悲剧。

  

  在书中的结尾,李德·哈特再一次思考起这场战争的成因和流程,最终总结性的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与其说,这场战争起因于人性故意之恶,不如说是起于人性之愚蠢和脆弱”。是啊,这场战争真的起因于仇恨吗?当我拨开民族仇恨间的面纱,再度思考起战前鹰派鸽派的斗争,不由得感慨——没有所谓的深仇大恨,只是害怕平静的生活被破坏。统治者们在这样的心境下互相惧怕对方的反水与背刺,在恐惧中发动起各自的人民,化工锤为利剑,最终去践踏田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但是,当大家都把真正的心境坦诚后,才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就像1914年的圣诞停战一般,当大家一起坐在空地上,一边欢庆节日,一边拉起家常,才发现撇开国人的身份,大家同在田野里、工厂间劳作,都原本有一份可靠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那么,我们又是在为什么打仗呢?悲剧的是,当时的人们仅仅只是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的门槛,要真正解答这个问题,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了。

  对我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合上书后,就已经浮现了——愿世间再无被践踏的田野,再无被铸剑的工锤。


不被践踏的田野,不被铸剑的工锤————读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