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精力和意志力
前言:
如果体力是身体在世界里行动的力气,精力是大脑思考运转的力气,那意志力是什么?

有观点认为,「意志力」是一个多余的概念,它的多余之处体现在没有它,也能解释人在各方面的表现。
行为设计学家福格认为,行为的发生需要触发条件和动机,当行为的动机大于行为的阻力,以及出现了触发条件,行为就会发生。
反之,如果行为的动机弱于行为的阻力,行为就不会发生。
至于触发条件,它是类似于一种“只要我早上起了床,我就去刷牙”的东西:如果符合条件A,就进行行为B。
在这样的解释中,意志力是一个多余的概念。
你不能做到某件事,单纯是因为你做这件事的动机不如它的阻力;你能做到某件事,也单纯是因为你做这件事的动机大于了它的阻力。
全程都与意志力没有关系。
这里也有一类常见误解:我们刚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很轻松,但做到越后面就越吃力越累,我们需要付出额外的力气去克服这些困阻,以保证自己能继续做事。
而我们的“克服困阻”的力气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无限的克服下去,我们总会在某个节点停下脚步、停止这件事,这说明做事是需要意志力的。
比如学习,刚开始学的时候你会感觉比较轻松,学了半小时之后你可能就会感觉有阻力了,一小时后阻力大到你已经不想学了——刚开始你几乎不需要力气去克服什么阻力,越到后面你需要越多的力气去克服阻力。
「需要力气克服阻力」是不是意志力的体现?
其实不是。
因为进化的一些原因,大脑对「重复事项」的耐性是有限的,与一直学习/一直读书相比,大脑更喜欢接触一些能带来新意的事情,比如刷手机。
刷手机虽然是重复行为,但它提供的内容是各式各样的,这些各式各样的信息会满足大脑的好奇心,所以大脑会很支持刷手机的行为。
而学习读书等行为虽然也能提供新信息,但它的节奏要比刷手机慢很多:学习通常包含“将知识学扎实”的步骤,这个步骤会极大减缓获取新信息(向后学习新内容)的速度。
所以学半小时的习,大脑就会开始厌倦、失去耐性。而刷半小时手机,大脑会乐于再刷一会儿。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调动一些脑区以完成学习过程,学的时间越久,这部分脑区生成的副产物(类似于一些废物物质)就越多。
脑区生成的副产物越多,大脑就会制造出越累、思维迟钝的感受,以催促当事人停止学习、避免积累太多的副产物。
在当事人停止学习后,大脑会慢慢清理掉这些副产物。随着大脑对副产物的清除,剩余的副产物越少,当事人就能感受到思维的轻松和敏捷。
一个是大脑的本能喜欢新鲜不喜欢重复,另一个是大脑在运转过程中生成各种副产物,这两个原因会持续提高「某件事」的阻力。
持续提高阻力。
刚开始学习很轻松、阻力很小,学习的动力远大于学习的阻力,所以学下去轻而易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阻力增大(大脑不喜欢重复+副产物变多),学习的动力变小(大脑想获取新鲜信息,但学习此时已经无法提供新鲜信息)。
时间越长,阻力就越大,动力就越小。
整个过程跟意志力都没有关系,它单纯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动力>阻力的现状渐渐变成了阻力>动力的现状。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跟意志力有关,但此处的「意志力」本身就是必须依托于「动力」的东西。
你为什么要通过你强大的意志力,继续坚持学习、继续克服阻力?
因为你知道学习有很多好处、有很多用处、有很多意义,你希望通过学习来达成某些目标——这些都是动力,都是学习的理由。
你基于这些动力和理由,才肯坚持。
假如这份基于动力和理由的坚持,可以被称作「意志力」,那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它就是动力。
动力够大,你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动力抵不过阻力,就可能停滞。
再回到标题:体力是身体行动的力气,精力是大脑运转的力气,它们的充足或欠缺,也会成为动力很强或阻力很大的原因。
比如你身体非常健康,这时候你可能就乐于做事,因为轻而易举;相反如果你状态不佳睡眠不足…你可能就不太想做事,因为疲惫/精神不振会让你感到困阻重重。
你当然可以靠“意志力”来克服后者的情况,不过那在本质上也只是“你有很强的动力理由,这个理由使你愿意顶着困难前进”。
其实从头到尾都与“意志力”没有关系。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90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