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异化,理智的沉沦 ——《浪潮》影评

世界离独裁多远?也许你永远想不到,五天!仅仅只需五天就能使一群良善的人沦为失去自我任人驱使的执行工具。在这场人被异化成工具的实验中,在这起浪潮运动中,通过本部影片你一定能感受到这足以淹没真相的力量。
电影是对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布克柏莱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通过艺术的手法再创作,对角色的渲染,对环境的烘托使得整部电影更震撼人心,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要想从艺术手法的方面来评析《浪潮》这部影片,首先得了解这部电影是基于怎样的社会现实创作的。简单来说,就是找到现实与艺术夸张的平衡点,也是从现实中寻找艺术的过程。电影的灵魂在于什么?剧情的构造、人物的塑造、价值观的传递,但更重要的是引起观众的共情与思考。
想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浪潮》这个电影,必须去认识到,在一九六九年四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伯高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历史教室上,历史教授罗恩•琼斯先生把三个难题给问倒了:"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为寻找回答,琼斯先生在他的历史教室内进行了一个小试验,关于制造纳粹的实验。作者要让自己的学生们亲身地感受法西斯主义的可怕性,也感受其深渊般的吸引力。果然,不出琼斯所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实验中,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狂热,而且告密成风,正如《浪潮》所表现的。五天以后,当几百名学生在礼堂里伸出手臂向琼斯致以崇高的“浪潮”礼时,或许你能想到1934年向元首行纳粹礼的德国民众。在实验过程中,琼斯也陷入了那种当领袖的归属感中,渐渐地他发现事情开始变得不可控制。万幸,琼斯最后控制了局势,闹剧戛然而止——“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 琼斯将纳粹的邪恶通过影片公之于众,狂热的人们这才醒悟。但他们不愿也不会承认自己深陷其中的事实。
琼斯显然通过这场实验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而那些陷入其中地学生也被好好教育了一番,尽管事后大部分学生并不承认这一事实,这与战败后的德国民众高度吻合。
但是电影不是记录片,它不追求十分地真实,而是在现实地基础上找到切入点,放大情感,感染观众,凸显教育与思考的意义。
让我们来找找影片与实验有哪些不同,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影片显然更具有戏剧性,多处使用了细节描写,并通过时间的线索想我们展示了蒂姆这个胆小懦弱的个人是如何转变为浪潮运动的狂热拥护者。我认为全片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不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女主,也不是沉迷其中却又幡然醒悟的男主,也并不是一手操纵人心的专科体育老师,恰恰是这个蒂姆在向我们传达最原始的、最根本的人的感情与思想。剧中有个细节,蒂姆原本胆小懦弱,但是在集体中发言积极,在贴浪潮标志时,独自一人爬上高塔,不顾危险,这已经是一种过勇的行为了。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影片的另一个艺术表达手法象征手法。无论是第三浪潮礼还是浪潮标志,你都能透过成员的狂热感受到背后的那种恐怖。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回到正题,我们继续谈谈蒂姆,蒂姆之后更是做出了告密,携带手枪的举动。这些举动放到现实不太可能会集中于同一个人,但是艺术就在于它可以适当夸张。蒂姆的狂热充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是如何被异化为集体意志中的监督机器,执行机器,杀人机器。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仿佛都从中得到体现。可以看出,这时的集体已然被异化,成为个人权力的意志,但这个人有时也不得不服从集体的意志。可以说,人们是自愿抛弃理智,沉沦其中,陶醉于集体带给他的荣誉感,冲淡他的罪恶感。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德国民众否认对犹太恶劣事件的知情的原因。人性没有在集体中终结,但是他们本能的愿意去相信他们所认为的。这里举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为例,一群志愿者基本上都按下了按钮对屏幕后面的志愿者进行电击,甚至四百五十伏电流。人们也没有羞愧的,只是因为心理学家们警告他这是个无害实验。从而看出,权力在场下,民众会顺从权力,就算作恶,也不会感到有任何心理紧张。特别是这个权力即是一种整体。不论是专制,或是民主,或者是任何形式,都源于人性。
世界上距离独裁还有五天。让人们回忆起了一九六七年四月克柏莱中学的那次实验。而当实验完成之后,琼斯便对自己的孩子们说道:"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参考文献——《独裁离世界只有五天》熊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