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起源
藏族的起源
一、藏族人是猿猴与罗刹女后裔
在世界各地,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众多。如西方各国的上帝造人说,以及我国古代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等。在西藏也有著名的人类起源说,即父亲猕猴菩萨化身与母亲罗刹女结合生子繁衍人类之说。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藏历第十四绕迥土羊年(1859年)完成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他在藏历第十五绕迥铁羊年(1871年)的另一部论著中,运用大量科学证据,从人与猿类的亲属关系阐明人类是从古代的猿类逐渐变化而来。这种进化论的观点已得到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肯定。
实际上,在达尔文之前1000年,西藏已有藏族人是父亲猿猴和母亲罗刹女结合而形成的传说。成书于公元17世纪的《国王遗教》中写道:藏族人的形成过程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父亲弥猴绛曲赛贝和母亲至尊度母的化身罗刹女结为夫妇生下猴崽,他们演变为四部,即四氏族:赛、穆、顿、东,从此发展成藏族人。这种说法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过去900余年。
上面所说的“弥猴”在藏语中有小弥猴的意思。罗刹女同样食居于岩穴中,她也像类人猿一样是一种以食其他动物的血肉而生存的猿类,根据她居住岩穴和生活方式称之为“罗刹女”,并非实际不存在的魔女或女妖。总之,藏族人的祖先是栖居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密林中以食果实为生的小猿猴和居住岩穴的以食动物血肉的大猿猴结合生子繁衍形成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西藏古人氏族的形成
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在此基础增加的“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
三、藏族人种起源的有关出土文物
最近一二十年在西藏发掘的古代大量实物可以找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近二三十年的发掘,发现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装饰品、谷物种子,甚至古人头骨等大量实物。从尼洋河岸发掘出的古人骨头,没有类人猿的原始特征,属于现代人。“尼池(林芝)人”大约生活在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期或者铁石并用时代。特别是在昌都卡若发掘出的古人房子、谷物种子、动物骨头、石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西藏地区人类形成过程和西藏古代文化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原来的卡若村位于澜沧江西岸,海拔约3100米。据估计,卡若遗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过去前后两次发掘的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发掘的各类实物有:房屋遗址29处、石墙3段、石墙高台 2块、石角3块、灶穴4处,石器文物7978件、骨器368件、石片2万多块,其中能够拼凑的46件,不同的装饰物2件。草泥房子有圆形,有四方形,也有长方形,造型各异,房子中间有三角石锅灶。发掘的骨器种类有锥子、骨针、斧子、骨锯、角锥等。陶器只有砂罐、砂锅和砂碗等少数几件,花纹丰富,颜色有红、黄、灰、黑等,多数陶器光滑突出,做工精细,造型讲究。装饰品有妇女发卡、环圈、耳环、念珠、项链、珠串、海贝等,以石头、骨头等原料制成,精美细致,种类繁多。石制生产工具,有细石器,磨制石器等3种。工具类有:石锹、石铲、石斧、镢头、犁、矛头、箭、镰刀、劈刀、打制工具,共计6800多种。
卡若村落古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农业,附带进行狩猎活动。土石工程建筑的习惯和三脚石锅灶的建造法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对加强研究藏族人的祖先出现在高原这一问题有重要价值。
卡若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至今已有4500至5000年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窥见,西南和西北的古人相互往来和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卡若遗址是西藏高原上至今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绚丽璀璨的瑰宝。
总之,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物和民间故事证明,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在西藏土地上早就有形成并发展为人类的氏族,藏族是由此形成的,绝非从其他地方迁移来的。
藏民族和其他任何民族一样,不只是一种成份,而是一个拥有多种成份的民族。譬如在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混杂着毗邻地区的汉族、羌族、蒙古族等民族成份,不用说其它民族之中也含有藏族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