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演义 饭罢钟鸣
大家都知道寺庙都是敲钟吃斋饭,可也有例外的,今天就说一个饭罢钟鸣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破窑赋》的作者北宋宰相吕蒙正。吕蒙正牙牙学语时,随母亲一起被当官的父亲后周起居郎吕龟图赶出了深宅大院。
孤儿寡母的吕蒙正与其母亲只能流落洛阳街头,吕母靠打杂工赚钱糊口,吕蒙正乞食艰难度日,夜晚就住在洛阳城外的破窑内休息睡觉。机缘巧合的是,吕蒙正每次回家途中都要路过村里的学堂,闲来无事就站在私塾外听私塾先生教书。久而久之,私塾先生发现了这个特殊学生,稍加问询,竟然吃惊的发现吕蒙正能熟练的把自己教过的“四书”“五经”背下来。私塾先生认为吕蒙正以后必成大器,就请求吕母免费让吕蒙正来自己的私塾里学习。吕蒙正勤奋好学,很快成为私塾里的佼佼者。 私塾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时接济一些笔墨纸砚给吕蒙正用。
吕蒙正徜徉在读书的海洋中,不时误了外出乞食赚钱,挨饥是家常便饭。有次中午,他乞食路过洛阳城南边的定国寺,刚好碰到寺内敲钟,香客排队去吃斋饭。此时的吕蒙正饿的身出虚汗,眼冒金星,他迅速凑上去,掌勺僧人热情地给他盛了碗斋饭和两个馒头,吕蒙正狼吞虎咽的吃了个精光,但肚里仍然咕咕乱叫。不得已又要了一碗,吃完后还是没有完全吃饱。就这样吕蒙正吃了三碗斋饭和六个馒头,终于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回家的路上吕蒙正思忖着,斋饭可以糊口,省下乞食时间可以多读书。就这样,吕蒙正除了在寒窑里埋头苦读,就是等听到敲钟,去讨碗斋饭。天长日久,僧人们都讨厌这个混斋的穷鬼了,商量着把先敲钟后吃饭改为吃罢饭才敲钟。
吕蒙正不知变故,碰了几次壁后,明白了僧人们的用意,随提笔在寺墙上写了句自嘲的话:“吕蒙正,运不通,十度化斋九度空,恼恨僧人饭后钟”。
吕蒙正19岁时,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去世了,吕蒙正31岁考中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