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小册子:《铁核》背后的虚与实

2018-11-03 20:11 作者:落燕雨  | 我要投稿

        本篇为原创小说《铁核》的正文附注,正文部分已经在我的专栏中更新完毕。

        本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于1951年5月末至6月上旬进行铁原阻击战的史实为基础,经过一定的虚构创作而成。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大都来自纪实书籍《铁在烧——中国人民志愿军铁原大战实录》(萨苏 著)和《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双石 著)。为防文中的史实部分与虚构部分发生混淆,特对一些要点进行如下说明:

1、在历史上,代号“原子安妮”的M65式280mmA型原子炮并未参与过朝鲜战争。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停战之后,该型武器才进驻韩国,并于1963年因自身缺陷问题回国封存,驻韩期间未曾参与过任何战争行动。文中“原子安妮”的参战纯属虚构,历史上的63军188师也不可能是因为被核子炮轰炸而放弃防御,而是在艰难的坑道防御战中被耗尽兵力后方才撤出战场。

“原子安妮”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即时战略游戏《将军》里,中国阵营作战单位“核子加农炮”的设定和图标正是以此为原型的。


2、志愿军坦克第1师于1951年3月31日入朝参战,装备有T-34/85中型坦克、ISU-122自行突击炮及IS-2“斯大林”重型坦克。有记载的志愿军装甲兵作战包括1950年10月的190.8高地攻坚战、1951年11月5日马良山攻坚战、1953年7月26日石岘洞北山攻坚战等等,暂未查到记录显示志愿军装甲兵在铁原阻击战期间的表现,小说中的几场坦克战斗属虚构。

3、有载志愿军装甲兵战绩最高的坦克为215号T-34/85坦克(即小说中215号坦克的原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计击毁敌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迫击炮9门、汽车1辆、地堡26座、坑道和指挥部各一处,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荣誉称号,车组成员为:车长杨阿如,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装填手兼预备炮长师凤山,机电员许世德。无记录显示215号坦克是苏军在二战中使用后再转卖给中国的。

左上角、右上角、下方分别为:志愿军战士与一辆ISU-122突击炮合影;215号坦克进行战备;志愿军装备的IS-2重型坦克正在通过火车进行转运。

4、小说中纽曼特遣队由M-41“沃克猛犬”、M4A3“谢尔曼”、M-26“潘兴”、M-46“巴顿”四辆不同型号的坦克组成,参与了从反攻自隐里直至铁原之战结束的一系列战事。而历史上,由纽曼少校率领的这支特遣队是由两辆M4和两辆M4A3坦克(代号皆为“谢尔曼”,A3坦克又别称为“JUMBO巨无霸”),外加两辆吉普车、两辆卡车(载有不到40名士兵)组成的,仅有该特遣队快速突击至自隐里的记录,暂未查到相关记录显示纽曼特遣队在自隐里之后的战事中表现如何。

5、小说中M-41“沃克猛犬”的车长小沃克,其原型为时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绰号“虎头犬”)之子萨姆·沃克。历史上的萨姆·沃克时任美军步二师上尉连长,无记录显示其曾在装甲部队服役过。

6、三三制突击战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经典步兵班组战术,完整的三三制队形需要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术小组,每组三人,编为三支梯队,除了每组三名战士相互掩护配合之外,各小组之间也形成严密协同,与无组织猪突的所谓“人海战术”有本质不同。该队形可达到有限兵力控制广大战场正面的效果,对该战术不了解的“联合国军”部队在战斗中往往因为看到各个方向都有志愿军步兵突击,因而将其误称为人海战术。这一谬误的以讹传讹,也是《太极旗飘扬》等众多当代朝鲜战争题材电影以“人海”刻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要原因。小说中“种子山反夜袭”一节为情节所限,只独立表现了单一小组、三名战士相互配合的过程,且由于未能对三三制战术进行实际考察,小说中的相关描写难免有失偏颇。


7、小说中关于韩军特工队的描写有历史原型。志愿军63军侦察兵李子中在铁原之战期间曾挫败过夜袭阵地的韩军特工队,并生俘其队长,李子中老人晚年回忆该队长姓白,但名字未曾确认,只能忆起名字发音类似“峰”。该韩军特工队长,即小说中白峰的原型。小说中,白峰惊闻美军轰炸家乡铁原的情节,其故事原型则出自韩国老人金松里在铁原之战期间服务于美军酒吧时的遭遇。

8、小说BGM之一《我的祖国》(小说中仅由志愿军战士老周独唱了第一段)创作于1956年,由乔良作词,刘炽谱曲,郭兰英首唱,作为电影《上甘邻》的主题曲而广为传唱,成为我国人民印象中象征着抗美援朝战争的代表音乐。


9、小说BGM之二《共青团员之歌》创作于1947年,由伽里契作词,谢多伊谱曲。在朝鲜战争期间亦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传唱。

10、小说主题曲《三个坦克兵》由波拉克斯兄弟于1939年完成谱曲,1945年由博·拉斯庚重新填词而成。1945年,苏联红军远东驻军即将对当时盘踞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进攻,《三个坦克兵》即为当时的鼓舞士气之作。苏联红军在二战时期使用的T-34等型号坦克多为5人制,但当时驻扎远东的装甲部队则大量装备着3人制的BT型快速坦克,曲名因此定为“三个坦克兵”。为配合小说故事背景,文中将该曲第一段歌词内的“黑龙江畔”改为“鸭绿江畔”。

11、李奇微在第二次战役大溃退中,撤离汉城并在墙上钉睡衣、给彭老总留字;纽曼特遣队在刚展开进攻时,受到乘直升机亲赴前线的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催责;李奇微尝试的磁性战术、火海战术,总结志愿军月夜攻势、礼拜攻势的特点,以及第五次战役制定的大反攻计划;志愿军六十三军的三段式节节抵抗,以及三个主力师各自采用的战法;志愿军39军华川开闸;以上小说中涉及到的桥段基本符合战史,有纪录可循。

12、梦露确实慰问过驻韩美军,但相关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54年停战之后,而不是小说中美军士兵所企盼的1951年交战期间。


        在此向执笔记述我们光荣记忆的萨苏先生和双石先生致敬,谨向用鲜血书写了那段记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历史小册子:《铁核》背后的虚与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