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二创诗《摸鱼儿·温迪》创作谈 及 温迪人物内涵解读 与 中国文化输出论【散文】
诗曰:摸鱼儿·温迪
赋诗词、高天神话,吟游弹唱争执。鸣琴饮盏千年后,戏语魔神无日。真旧事。何处见、密约签背西风炽。万人称自。便高塔孤王,少年飞鸟,国度未曾似。
知心里,若问谁提彩笔?自由正道雕砌。远行四海遥天际,听取残章迢第。虽烬寂。这天下、我言未见无风地!千丝细细。算来此山河,传奇欲数,随手乐歌起。
《摸鱼儿·温迪》这首诗,按批次属于“《蒙德》篇”的第二期,亦即整个系列的第二期;位列第四首,总排名是第十一。目前(即截止2022.5.2)原诗系列在b站独家首发,第二期

发布于今年的2月20日,《摸鱼儿·温迪》是当期的推荐,可以担当主打的重任。那么为什么恰恰是这一首独秀一枝呢?算来,原始的选题其实占最主要的原因,我在创作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起了一点儿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零:曲谱
《摸鱼儿》的正体谱:
仄平平、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平仄(仄)。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仄)。
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平仄(仄)。中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
《摸鱼儿》调始于唐代教坊曲,以晁(补之)、辛(弃疾)、张(炎)三词为正体,其中晁为代表。这三个体实际上是同一体,辛、张二人是后来者添韵。此外的李演、白朴与欧阳修是真正意义上的变体。
关于《摸鱼儿》这个一流佳曲的文坛套话就不洋洋赘述了,总之就是一个字儿:好。百搭、万用、牛逼!
一:摸鱼
巴巴托斯(Barbatos),米哈游出品的游戏《原神》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自由城邦蒙德的建立者,“尘世七执政”中的风神,为了让蒙德人民得到自由而放弃治理。
翻译一下就是:摸鱼。
温迪是游戏前期大力着墨的人物,在主线剧情中担任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一号角色,其人物设定极其丰满、形象异常生动:全程,都在怒刷唱歌、喝酒的“摸鱼人生观”。一句“欸嘿”,大概是最让人会心一笑的梗儿了吧。而这种优秀的摸鱼行为,又延续到了温迪个人的传说任务当中。当然,摸着摸着一直摸到正事儿,就帅气地显个灵,刷一下神迹高个潮,完事儿继续摸鱼。
谈到温迪,倒不如谈到摸鱼而转到温迪的多。《摸鱼儿》算是当代极为著名的词牌名了,对于有一定认识的人们来说,属于是t1的热度。我想,不止几千几万人,曾经联想到过它们吧。要说有什么可惜的,大概是,我,没有温迪吧。
二:创作
“原诗:原神原创诗词” 的企划是我在2021年底(非常底,第一期是于12月31日发布的)开始筹划的。第二期的内容都是在2022年的1月底、2月初这段时间内陆续完成的。其中,《摸鱼儿·温迪》是极早的一首,具体的时间我真的记不清,因为普通的文档并没有记录时间的功能,我也没有此类的习惯。整个大的时间段内,我只有日复一日的上工,每天加班到深夜,尤其没有假期就更没有了区别日子的标准了,天天都是如此,谁管几月几号,谁管星期几啊?
总之,时间是1月的中下旬了,“熬夜使我快乐,通宵使我猝死”,当年也多少如此因为,使得我失去了上到大学的机会。原诗 第二期的更新,于是持续拖到了年后,过年后都半个多月了。
三:温迪的自由
谈及温迪这个人物的形象内涵,真的是优秀至卓越。摸鱼摸鱼摸鱼,这是当代打工人的愿望吗?
其实不是,有谁会真心许愿摸鱼呢?其实温迪也不是在摸鱼,美好的愿望与美好的故事各自绕了一个弯而掩藏到了背后。温迪是在摸鱼吗,不是,自由就是自由,只有在不自由之下的谋求自由,那才是摸鱼;真正自由的“摸鱼”,不叫“光明正大”的摸,而是直接在养鱼。蒙德的自由就是自由,是需要有风神而不需要出现风神的自由。有人说了,就是所谓“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他也得当吉祥物;而像1945年后的日本天皇,得是在极为特定的情况下出现的。
蒙德的政治制度,首先是理想情况下的假设;其次是城邦并不能算国家。这里也不需要讨论诸如“面积”、所谓“体量”的问题,相关的种种,谁自己心里还没有个参数吗?另外,像琴团长与甘秘书那样的顶尖“首相”“总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贤才啊。温迪的自由蒙德,就这样在一个个优势条件之下矗立在了理想之上。而这样美好的理想,告别了机械的 诗乐、脱离了贷款的 生活、抛弃了枷锁的 社会,这是蒙德的自由,这是温迪的自由,这也那个少年成真的理想。
这不是“田园牧歌”的乌托邦,而是“不知有汉”的桃花源。
四:原学考据家的历史之外
着手的人物的本身,那么自然是姓甚名谁、此是何人了。从一只风精灵,到风神巴巴托斯,到吟游诗人温迪,这都是魔神战争时代的往事了。再加上从无名的少年、无名的骑士、弓手阿莫斯再到温妮莎与西风骑士团,可以说,温迪一人的身上,放置了太多太多传奇的故事情节了。原神的考据家们,早已把这一切钻研完了,蒙德的历史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乐章。
为什么说蒙德的自由是桃花源?从“君主立宪制”到“君主离线制”(欸嘿),实际上,哪儿有人真正的去专业地考究过原神的一切?温迪爱好吟游卖唱,这当然是用的欧洲中世纪吟游诗人的潇洒形象,但他却同时是一个地方(国家/城邦)的最高权力统治者。这在中国很常见,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有如此的确切记载的地方,大概因为这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所以找不到其他地方有准确的记载,甚至不能算到笼统的所谓“中华帝国”之中。
五:在书籍之内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载: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鸣琴垂拱而天下治”,被嘲讽为士大夫的迂腐理想(痴心妄想),这个锅,古代士大夫可不背啊。在政令施行精湛完善的情况下,社会将会以最平稳的轨迹自然运行;说白了就是各部门齐全,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在正轨之上,统治者是可以“无为而治”的,不会一天就往县衙门里塞一堆文书。宓子贱弹鸣琴,身不下堂而治单父,是怎么做到的?他这不是说了嘛:我之谓任人,任人者故逸。把治理的事情往手底下派下去,自己光明正大的摸……不是,直接兼职养鱼都绰绰有余。所以喝喝酒、弹弹琴,身不下(出)酒馆而蒙德治也。
追根溯源,像蒙德这样的一个个小县城,在中国(远、上、中)古代何其之多。环境山清水秀,百姓安居乐业,官吏废寝忘食,统治者却无为而治。而它的背后,还总少不了诸侯纷争的陈旧故事、反抗专制暴政的农民起义,与满怀美好理想的,人民。
(理想止步于王朝的封建,差不多至宋以后,便回不到汉唐盛世的自由开放、春秋战国的思想繁荣、夏商西周的礼乐风雅了)
六:传说
温迪的传说任务,便是在这个美好城邦之中,发生的一个充满了人性思想的故事。
要如何,让客死他乡的魂灵的随风回到故土呢?
我甚至想到了一个恐怖却又温情的有趣文化——湘西赶尸:
赶尸,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称移灵,发源于古辰州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
尽管“湘西赶尸”从未得到科学验证,也未被亲眼证实,但是却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原型。
由狐离填词的《伶仃谣》如是描绘道:
杳杳飞花 散落天涯
让那些白骨 别忘了回家
清明灞上 牧笛悠扬
催行人断肠 又泪如雨下
…………
流萤四散 殇歌安详
远行的灵魂 已不再回望
杏花村庄 炊烟初上
哪一程琴声 弥散了天光
…………

弹琴的风神终于出手处理正事了:
……远行四海遥天际,听取残章迢第。虽烬寂。这天下、我言未见无风地!……
七:文化输出
(对于“大多数”而言的讨论,不计个例)
文化本不应输出,文化不是商品,不能被输出,文化只能去影响。
“文化输出”说白了,就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具有自己国家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内容,传播到各地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
输出的文化是书籍里的文字,是荧幕上的影像,更是一举一动的文化内涵。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文化,是仅停留于纸面,还是感同身受呢?如果输出的是书籍里的文字,那么它一定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输出的是一颦一笑的点点滴滴,才可能有“潜移默化”的条件。云堇短短的一段pv,为何会成为 原神文化输出 的扛鼎之旗手呢?因为它正是一面旗帜,招摇而炫耀,将“中国文化”带到全球的玩家身前,并惊艳至膜拜。它带来了可观的输出力量,它引爆了直观的输出热潮,它也创造了宏观的输出效益。
然而追根溯源,真正在源源不断的文化输出的,是一切的一切的文化内核,是“中国的”、“中国式的”、“中国人的”。我不知道他们和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可能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只知道“诗词歌赋”,不知道“诗”、“词”、“歌”、“赋”,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太多太多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了。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自身的文化,是我们自身就怀揣着的文化,是我们自身文化于是创造的平平无奇的日常生活。
“文化不是商品,不能被输出,文化只能去影响。”
八:输出文化
如是这样的文化影响,才是另一种深刻意义上的文化输出;是精神的、是文化的,而非商品的、经济的。
2012年莫言获诺奖,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辞是这样说的: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民间故事,哪里的?中国(山东潍坊高密)的。
历史,哪里的?中国(近现代)的。
当代社会,哪里的?中国的。
比之更早的第一位获奖的中文作家高行健(严格意义上他写作用中文、法语两种)
(1940年1月4日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百度)
获奖原因更是直接: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九九归一:结语
(浅)文化输出到世界之上,就像温迪传说任务里去往未知领域的探险者,蒙德始终是他们的故乡,在天上有细细的千丝微风相联系着。而文化影响,正是那细细的千丝微风:
“赋诗词、高天神话,吟游弹唱争执。
鸣琴饮盏千年后,戏语魔神无日。
真旧事。
何处见、密约签背西风炽。
万人称自。
便高塔孤王,少年飞鸟,国度未曾似。
知心里,若问谁提彩笔?
自由正道雕砌。
远行四海遥天际,听取残章迢第。
虽烬寂。
这天下、我言未见无风地!
千丝细细。
算来此山河,传奇欲数,随手乐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