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并不是知识可以推断的对象
对于过去的发展时代,李泽厚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结语——“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但是金融危机的到来,提醒世人 “哲学后退,实用上位”是多么危险。
以当代显学中之显学,即金融学为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门实用学问广受追捧,人们自信只要掌握诀窍,就可以迅速圈钱,这使得很多原本在实体经济领域产出的财富集中到了少数金融寡头手中,这显然撼动了社会公正。
第二个问题在于,金融学把未来当成是可以逻辑推演的东西,可以用数学模型推算的东西,然后据此制订这个世界的资本交易规则,不断将金融衍生品炮制出来。
这其实是邪恶之举。因为未来并不是知识可以推断的对象。未来要求我们在对命运的领会和对真理的感悟中作出筹划和决断,而不是作出逻辑推断。领会命运和感悟真理,正是包括哲学在内的思想的事业。当代人的狂妄自大,体现在力图用知识和技术不仅掌控现在、而且掌控未来。金融风暴的到来,粉碎了这种自负,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对未来的筹划,需要哲学和宗教的积淀,这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恰恰被人们忽视了。
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发达、资讯泛滥、人人发言的年代,要静下来思考哲学,似乎并不容易。
不论难易,关键是需要。时代有痛苦、有病症,就会有需要。像中国的“80后”“90后”,目前更多的是面临着成家立业、结婚生育的人生压力。所以,要他们现在就去读哲学,恐怕是不现实的。但是未来10年、20年,他们已三十而立、年近不惑,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哲学就会进入他们的视野。我的建议是现在对此应该有一点准备。
现在出现的国学热、哲学热,主要是热在中年群体。人到中年的社会阅历,所经历的人生波折,都会催促他们去寻求思想和智慧。这些中年人在各种类型单位里,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同时也是 “80后”的上司。所以,他们除了给年轻人以工作上的任务外,也会给他们一些思想。像我知道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就是如此,他们在企业内部开会经常谈论哲学,谈论对人生的思考和规划。这种思想的传递,其实也在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对哲学的思考,唤回对价值真理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