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夫妇在长沙开的“无声面包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清晨六点,长沙开福区湘春巷8号。
整条街上唯一的店铺:吧赫西点,已经开始散发出甜甜的面包香。

湘春巷是条隐藏在老城区的小巷,因修路封路三年,差不多成了一条死巷。
除了住在此处的居民,几乎没有路人经过。

但这并不能阻止,每天大量的人举着手机
跟着导航寻寻觅觅,专程来到吧赫西点。

他们都是被这家面包店背后的故事所吸引
慕名而来一探究竟的。

小小的面包店站满了人。
与僻静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前台负责招待的老板,是一位德国人,名叫吴正荣。
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给每位前来购买的人介绍每一个产品。

与老板热情好客相比,店里的其他员工却一直默不作声。
面包店的后厨,更是安静到只能听到模具与台板接触的声音。

偶尔顾客要咨询什么,他们也是做出手语回应。
是的,他们都是「听障人士」。

这,就是吧赫西点,一家专门帮助听障人士的“无声面包店”。

吴正荣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毕业后的他在一家制药厂做化学工程师。
而妻子杜雪慧,则是一名小学老师,两人在德国基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吴正荣因为对中国比较感兴趣,所以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学中文。
这样的想法获得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两人都辞去了德国的工作,来到中国台湾学习中文。

学习期间,吴正荣偶然看到了德国“环球救助协会”关于中国听障儿童的报道:
当时,国内部分地区医疗和经济条件落后。
一旦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会错过发声的最佳时机。

这也就是媒体经常宣传的“十聋九哑”。
但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通过给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以及进行康复训练:
不仅能让他们学会说话,更有可能恢复部分听力,让生活重回正轨。

“十聋九哑”这个字眼,刺痛了吴正荣的心。
眼前优渥的生活失却了颜色,思虑许久,他终于下定决心询问妻子:
“你是否愿意跟我到长沙,做些有意义的事?”
“当然。”

吴正荣夫妇,决心要改变“十聋九哑”的现状。
因此他们02年来到长沙,做义工帮助当地听障儿童。


最初,吴正荣夫妇在湖南省残联的康复中心
手把手地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随着义工项目范围的扩大,夫妇俩想要做得更多。
他们开始穿梭于不同的康复训练中心,了解受资助孩子的情况。

16年间,吴正荣夫妇累计帮助了5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
哪怕吴正荣现在在做面包店,他的妻子杜雪慧,依然坚持每天帮助、走访听障儿童:


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吴正荣发现了一个问题。
很多听障儿童虽然学会说话,但社会依然存在着歧视他们的现象。
拿杜雪慧的原话就是:





哪怕一位听障儿童学会了说话,但TA一旦没有一技之长,那么TA照样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吴正荣正是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开了这家面包店的。

他盘下了长沙太平街的一家德国面包坊。
来面包店当学徒的听障人士,他从不收学费,每个月还会发生活费,而且免费提供吃住。
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



然而,没有做生意经验的吴正荣,还是很快遇到了经营危机。
因为成本、租金等过高,导致入不敷出,面包店一度面临关门的状况。
不得已,他们只得做出无奈之举,将店面搬到了偏僻的湘春巷8号。

随着租金成本的降低,加上媒体报道提升了面包店的知名度:
小店渐渐起死回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感动于这对夫妻的善心而慕名前来买面包。

8年来,吧赫西点培养出了16位专业的无声面包师。
不少人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他们总能不时给他们送来一些反馈:
“你知道吗!我要当妈妈了哦~”
“我终于把我最爱的姑娘娶回家啦!!”
“我买房啦!”

每次收到这些反馈,夫妻俩都是乐开了花。
他们还没有孩子,但在他们心里,早就把这些听障人士,当作自己的子女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我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非但没有离开中国,反而留了下来,与我国人民一同抗疫。

问到他留下的理由,他只是淡淡地说:
“我担心员工们听不到烤箱的声音,所以我必须留下来,培训他们工作。”

哪怕疫情让面包店亏本,吴正荣依然没有选择裁员。
他深知听障人士一旦失业,将很难找到工作。


所幸的是,面包店熬过了疫情,重获新生。
如今,吴正荣开的这家吧赫西点,依然为培训听障人士而努力。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于坚持;
坚持一下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也许,你无法亲身造访这家暖心的小店。
但当你想起这个故事时,
请给打着手语的陌生人一个灿烂的笑容,
伴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
前行片刻。



厨房人类
专注于 研究「人类行为学和美食之间关系」
致力于 把和食物有关的趣事儿煮给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