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乾||强度:最后是背离的哲学

2023-01-18 16:47 作者:云卷天舒0  | 我要投稿


1,为什么说认知是——也只能是——一种强度?
用乾卦来说,它无法提供除了“错”之外的任何行为上的操作空间。
综、本、交、都是“乾”,只有与坤“错”才能产生“变”。
而错是“见者伏而伏者见”。也就是“错”只是对行动的“表达”。
于是从爻位来说,乾坤都是典型的“渐”。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无非是“渐”。
但“渐”并不是强度,而只是对强度的解释。
渐卦上九与九三“齐仪不乱”指征的就是渐的序列化。
所以,回到乾,也只有渐的行动,而不是“渐”本身。
而渐的行动只能是“强度”。
不管再复杂的认知,不管是所谓的“哲学”、“数学”、“绘画”、“文学”亦或是“物理学”。
一切“形式——渐”都只能是对强度的解释,而无法成为形成强度的行动。
这就是一切形式不具备根本认知价值的基底。
一切形式皆无行动。
2,类比和对比,因此在认知科学上的“标注”,并不会为认知科学提供有效结论。
我曾经认为认知语言学所提供的的“类比”、“隐喻”是语义的根本指征。而模态逻辑对类比的“模拟”很可能能够最起码尝试模拟——认知。
现在看来这是个错误的理解。因为模态逻辑的“模拟”不是行动,而是对形式的轨迹表达——运动——的模拟。
类比同“质”,对比分“异”。
类比和对比共同提供了对序列化的位差描述。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对行动的“扭曲”。
一个被命名为物理运动的“位差”标注,遮蔽了“行动”,为一种极端的抽象提供了所谓“客观性”的幻觉。
客观性无非是把对“变”的指征所“类比—隐喻—溢出”的“强度”对象化为“位差”后,便依此来声称对“误差”的确定性考察——运动,便成了不可显现的康德所谓的“物自体”的,理性的唯一合理陈述。
3,这个位差的合理陈述,是近代哲学走向现代哲学所保留下来的最大的诅咒。
胡塞尔所开创的“悬置”重新开启了递归以一种运动的确定陈述,渴求去为自指提供定义的被动性。
从生活世界的“被给予性”开始,我们为“强度”设置的“时间矢量”就是一个典型的神学命题。
这个神学命题其实继承与原子机械论的所谓“辩证运动化”遗产。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随机性”就不再能成为“强度”的象,而沦落成为了对运动位差的序列化幻觉。
象对行动的“呼应—共鸣—通灵”也就是“(象→←对):错”被暴力的从一个强度指征桎梏成为了一个名词“对象”,并依此开始了对象的“位差—运动”构筑序列:客体、主体、客观、主观、主体间性、客观性……
从强度的体验上来说,这些定义皆是对强度的“敉平”,也就是同质化。
4,最后,我仍然遏制不主的想要感慨一下尼采。
他是近现代所谓“哲学范式”中唯一能够对“强度”做出强度性表达的思想家。
但很遗憾的是哲学以“类比—对比”的方式。用迪奥尼索斯阉割了他。
可即便这样,尼采仍然可以被称为近现代哲学的根本翘楚。
这种逃逸哲学的强度在后辈中的呼应,我只在加塔利的《混沌互渗》中能够察觉。
在这点上,德勒兹远不如加塔利,甚至与他背道而驰。
至于其他?
不管是新实在论的梅亚苏,还是将分析哲学引入现象学的加拉格尔,都差的太远太远了……。
(⊙o⊙)…我在分享易的胡思乱想,怎么又扯到哲学了???

好吧,到此为止~🤪

乾||强度:最后是背离的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