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前线丨军工厂】那国那枪那些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少前情报姬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丨X兔 排版丨戮默
大家好我是伟大的X兔

说来或许你不信但是伟大的我最近在崩坏3里抽到了月光和原罪猎人哒!

好了这一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国产轻武器的相关科普哒
希望大家能喜欢
另外因为中国的国情特殊故而会按照分篇章的方式进行
那么我们开始吧!

首先中国在1840年以后这样那样那样这样
嗯,太长了,别管这段

我们先从少前里中国有的最老的枪“汉阳造”说起
大概18XX年,嗯,60年代,当时大清开始了洋务运动
先自强后求富,试图引进西方的军工科技来强军
然后洋务运动大概持续了30年,在北洋海军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个时候大概是1895年
于是186X-189X
这个时候恰好西方的轻武器也在进行着变革
简单来说就是从以前乱七八糟的各种轻武器朝着“拉大栓”转变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可以去看一些和洋务运动同时期的西方战争电影或者文学作品
当时的步枪例如英军的马蒂尼 亨利是一款单发装填单发射击,圆头弹,初速慢的武器

当时还没有无烟火药,每次发射子弹射手都要被熏一脸,加上观念和生产能力影响,不追求射速只追求单发杀伤,但是当时也没尖头弹,故而枪口初速低,同样的枪型,黑火药圆头弹的相比无烟火药尖头弹的,前者的枪口动能也不高
而在美国那边则有着杠杆步枪这种东西,游戏里也有类似的,例如*********,虽然是杠杆霰弹枪

【关于这种杠杆步枪和霰弹枪,简单来说就是多发子弹储存在弹膛里,然后打一发掰一下杠杆护圈,完成退弹上弹,因为整个过程所用的动作特别少,所以射速极快,甚至不亚于半自动步枪,但是卧姿使用极其困难,以及后来尖头弹普及以后,弹膛里这种尖头弹一发顶着一发的底火容易走火不安全,所以没能成主流】
反正那会儿距离“拉大栓”还差了好几十年
然后1886年,法国的勒贝尔1886出现才代表着步枪进入了无烟火药时代

接下来说的是关于中国“汉阳造”步枪的前世今生
首先,“汉阳造”不是毛瑟系的步枪,但是由于中国的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都和德国有各种各样的军工方面的交流,所以简单说一下毛瑟
1871年,德国毛瑟公司出品了第一款毛瑟步枪,即毛瑟1871型,也可以叫毛瑟G71

这是一款改进自法国夏塞波的旋转式枪机的步枪,因为这种步枪在普法战争中表现出色,而战争中的德军的步枪不如法军,故而德国军方决定挑选新的步枪
毛瑟71型于1871年被德国军方选上,编号G71,这种武器还是一款单发的步枪,没有弹仓,所以1884年改进的71型多了个8发弹仓,而这也被称作71/84型,

毛瑟71和84型因为依然是使用黑火药,大口径低初速,于勒贝尔1886出现以后实际上已经落后于时代,加上其弹仓是管状而非盒式,所以性能算不上优秀,为此德军需要一个性能跟得上时代的替代品,以对抗法军
故而1888年,德国军事委员会设计了采用小口径无烟火药子弹的委员会1888型步枪,并被德军采用,这也是汉阳造的原型

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法国的勒贝尔1886及其配用的8mm步枪弹不管是杀伤力还是弹道性能都远超德军当时的毛瑟步枪,德军对新武器的选用也非常的重视,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比较赶的原因,委员会1888型虽然被选上了但是却有很大缺陷
【委员会1888的口径是7.92mm,因为算法不同,有的资料也称作8mm,而其配用的子弹规格为7.92x57mm,相对而言小口径,当时使用黑火药的71和84型口径是11mm。而这种7.92x57规格的子弹是世界上第二种被军队采用的制式无烟火药弹,由于后来毛瑟步枪的出名,加上经过了多次改进和发展,故而毛瑟弹也往往指代此枪,但是它第一次被应用的步枪是委员会1888型】
委员会1888型虽然在1888年还算是一款总的来说性能优异的武器,但是自身的缺陷也让德军苦不堪言,容易炸膛,抽壳时容易让弹壳断裂,不能单发装填只能桥夹装填等等,所以相比起后来的步枪,这或许用“应急产品”形容更合适
而因为不管如何改进,缺陷一直无法根治,所以1898年德军选用了毛瑟98型步枪并命名为G98来替代委员会1888型
于是关键来了,委员会1888型被取代了,那么它就这样被除役了么?没有
直到1915年,也就是一战爆发了,德军轻武器还是不够,所以委员会1888型还是作为战略物资被储备,也在二线部队被使用,而在1896年,委员会1888型也被推销给了当时的中国清政府
由于清末时期的洋务派很好骗,于是德国奸商就把此枪谎称为已经经过改进而在当时风靡全球的毛瑟系步枪,于是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定型生产此步枪,并命名为八八式,也就是俗称的“汉阳造”

“汉阳造”的缺点和委员会1888型如出一辙,而考虑到中国当时的情况,甚至可能因为生产条件和维护条件均不如德国而使得缺陷更为突出
但是当时因为中国的战乱频繁,工业水平落后,于是这款步枪直到1944年才停产,其总产量上百万,大概也是旧中国产量最大的步枪
同样的,此枪也在中国的各种战争中充当一定的主力,为各种战争的胜利一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算是一大传奇了
而在建国后不久,由于苏式轻武器的到来,以及较为完善的国产轻武器产业链建立,汉阳造也随之彻底退出了中国军事舞台,成为了历史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清政府投产委员会1888型的时候,德军依然还在使用委员会1888,而法国则是使用勒贝尔1886,这是因为这俩是欧陆的两个主要国家,所以军备的竞争让这两个国家的轻武器换装速度最快
而相比之下身为岛国的英军,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军,陆军方面的压力就远小于欧陆,1888年的12月英军才刚采用李 恩菲尔德步枪的前身,1895年11月使用无烟火药的李 恩菲尔德步枪才被列装军队,那美国呢?美国同类武器可能要算到1903年的春田步枪了
所以这个时期清政府列装“汉阳造”,可以说轻武器的性能并不亚于列强们
另外毛瑟系步枪和中国的关系还有后来的“中正式”,不过目前游戏里还没实装,所以先不提了

接下来时间转到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由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本来就很惨的工业被进一步摧残,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极其依赖国外的援助以支持抗战——和各种内战
那么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有援助吗?其实还是有点,虽然相比国军跟没有一样
当年美国那边因为史迪威嫌弃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故而国会正经讨论过是否支援八路军等共产党武装,然后结果就是真的成了,医疗队什么的还真就去过延安
不过因为当时仗已经快打完了,所以援助仅限于此
总的来说还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缺少外援,战况不断升级,国民政府又天天找茬,所以根据地那边就号召自力更生,也就产生了许多的根据地军工产业,其知名产品之一就是这把八一式马步枪

在马上的骑兵为了方便操作,所以往往要采用短型号的步枪,这类步枪也被叫做马枪,骑枪,卡宾枪等等,八一式马步枪长度短,故而也属于此行列
八一式马因为其生产背景的特殊性,所以它的缺点很多,生产水平低劣,原材料不好弄而且质量也不好,但作为在那个时期罕见的中国自研轻武器之一(还有别的例如刘庆恩研发的半自动步枪,想了解的可以去玩玩战地1),甚至还是八路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自研生产的,故而它的意义极其重大
但是不管是汉阳造还是八一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其中很关键就是数量严重不足,50年只生产100万多一点的步枪连抗日战争都无法有效应对,所以当时中国的轻武器还是大杂烩,国外援助和缴获自敌军的更多
而清政府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国产轻武器还有各种仿制型的枪械,例如民24式重机枪(仿制马克沁),晋造汤普森,中正式等等,不过目前游戏都没实装,所以建国前的轻武器就先到此为止了
接下来就是来到建国后了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缴获了大量的轻武器,在建国以后一段时间里这些轻武器依然是主力担当,据说直到70年代还有汤普森冲锋枪在库存
而朝鲜战争时期,为了解决后勤等等方面的问题,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是根据部队统一枪械,以提高作战效率,但这种方法毕竟不是长久之策,所以在国内建设时自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军工产业
不过刚刚建国,民国时期被战争破坏的烂摊子以及民国那怕是连大清都不如的挫到极点的工业,想想都知道这个时期要自研只能是做梦,所以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是先仿制苏式轻武器,而在游戏里实装的最早的是56式枪族中的56冲,然后是56半
为什么说在游戏里实装最早呢,因为还有更早的,例如50式冲锋枪,为新中国仿制的波波沙
另外枪族这一概念大概是60年代由美国的斯通纳提出来并实践的,斯通纳是谁,就是那个弄M16的。简单来说就是一整个系列的枪械,通过内部零部件的通用性进行各种互换,以达到一枪多枪种多用的目的,典型例子是斯通纳63系统,而后来很多国家的轻武器也对此纷纷效仿,虽然实战里转换枪种使用起来比较不现实(主要是士兵的使用熟练与否问题),但是在生产上能提高效率
而56式枪族并不具备这种优势,它们甚至连内部结构都不一样,三种枪的爹妈都不一样,实际上56式枪族的意思指的是1956年定型仿制生产的三款苏式轻武器,和斯通纳的这种枪族是区分开来的
首先是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简称56半,仿制的是SKS

1956年式冲锋枪,简称56冲,仿制的是AK-47

还有一款1956年式班用轻机枪,简称56班,目前游戏里没有实装,只有其原型RPD

这三种轻武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轻武器被使用,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完全取代,至少56冲如此,因为民兵之类的部队还有
三者的性能和原版基本一样,所以也继承了原版的优缺点
首先SKS是一款在1949年批量生产的半自动步枪,使用的是7.62x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其动作可靠,制作精良,是其优点
但是作为半自动步枪,其杀伤力和射程均明显低于二战时期M1加兰德,加上其弹药的弹道性能也差,在近距离时比起AK-47火力不足,远一点的时候精度也不行了,更尴尬的是它和AK-47于同一年被定型生产服役,结果比起AK-47,SKS几乎无优势可言,所以1956年的时候SKS就停产了,再然后就迅速从一线部队被撤装
而至于为啥它还能服役几年,因为AK-47第一型号的机匣有问题,到1953年时才解决,然后随着问题解决,SKS自然就被撤装,之后被用来援助给第三世界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
和苏联不同的是,在第三世界国家里SKS很受欢迎
当时第三世界国家的条件还是很差,中国也不例外,这也是为啥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半自动在近距离相比来说打得准(其实也没准多少,主要是配用的子弹是中间威力步枪弹,而且弹道性能也不好)而且省子弹,还容易生产,在56年以后中国的步兵班轻武器配置是正副班长各携带一支56冲,剩下7人都是带着56半
而关于56冲的话
请先看X兔的现实枪种分类一文,了解一下关于枪种的区分相关

56冲是仿制AK-47第三型的突击步枪,因当时国内没有突击步枪一词,对于射程和杀伤力达不到步枪水平的自动武器都叫做冲锋枪,所以这一称呼就延续了下来

1949年,AK-47量产列装,但是使用的时候产生了很多问题,故而AK-47本体也分为第一型第二型和第三型
第二型是对第一型的生产方式上的改进,以获得更结实的机匣,第三型则是让其能够方便大量生产
56冲仿制的是第三型,所以56冲算是AK-47的衍生型之一,而不算是AKM的一个型号
在1956年时,由于美国的神级操作成功让西方轻武器落后世界发展大概二十年,故而在这个时期,东方开始列装突击步枪标志着轻武器方面比西方更先进,中国也不例外,所以也算是很微妙的一种情况
不过56冲的缺点和AK-47一样,机匣盖不牢,没法在上边直接装瞄具,又大又重,精度不高,后坐力很大
而中国当时因为工艺不行,所以在56冲上采用折叠的****当刺刀,以保证刺刀的强度

(如果有人吹****如何如何强无敌,请问他****怎么开罐头)
在大概中印边境战争时期,56冲开始逐渐成为步兵班的主力武器,配装数量不断增加,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解放军的56冲终于得以在一线取代了SKS成为了绝对主力,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70年代末了。而在越南战争中,中国大量支援越南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56冲,据说当时越南手里的56冲数量比中国还多
而关于56班机的话,这是目前中国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班用机枪,不过目前没有实装的关系,就先不提了
而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破裂,这个时期以后中国开始不再和苏联方面有交流,而国际上美苏争斗越发激烈,国内又有各种政治斗争,所以也试图推行“全民皆兵”政策,其中大量生产的就是56式枪族
但是在中苏关系破裂的时候,中国国力还是弱小,工业只是刚建立不久,而中美关系正常化得等到70年代,那么在那十几年里中国几乎是孤立的,国防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不仅是仿制苏式轻武器,同时也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
枪械研发困难吗?不困难,枪械其实不是什么高端技术活,简单来说只要有合理的设计,靠谱的生产设备,技术足够的人员就能弄出来,而设计可以抄国外的现成的优秀产品,生产设备可以进口,技术人员可以在这个过程里培养——然而实际上很多国家无法接受这些,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不正确”,例如美国哪怕M60已经被证实全方面不如PK了还是死抱着用到了21世纪,打死都不可能去仿制PK。

而这些毛病在亚洲也是一样中国也不例外,说白了,挂着自研的项目,那么直接照搬照抄在很多国家里都是不能接受的,能自己来总是要自己来,于是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装备
在“大跃进”时期,为了“自力更生”需要,中国开始研制新中国时期第一款用于列装全军以取代56半和56冲的步枪,即63式自动步枪

上文说道当时中国步兵班里是56冲和SKS作为主力,其中近距离靠56冲的火力压制,远距离用SKS来精确点射,然后还配有刺刀以体现“刺刀见红”的勇敢精神
56冲因为尺寸较短,加上有握把等设计,故而拼刺刀比较困难,SKS则是不能全自动射击,近距离火力不足,所以新的武器设计目的大概能被总结为“步冲合一”,就是把步枪和冲锋枪结合在一起
于是在这里就出现了问题了
首先56冲是AK-47的仿制型,本身的精度不高,连射时后坐力猛烈难以控制,而SKS这种和AK-47使用同种弹药的半自动步枪在远距离上性能其实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优势
中国当时需要所谓的“步冲合一”,其实M16可以解决问题,因为近距离打的准而且连发火力猛烈,远距离的点射精度又高,但是M16性质的武器就是一款突击步枪,和AK-47还是一样的,换言之其实只要AK-47的精准度能够改善,那么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所以,63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
在当时63式步枪因为是在“大跃进”时期研发,各种放卫星和瞎搞指标使得此枪并没有经过什么严格和完善的论证,连完善的规章制度都没有,就是为了“争口气”。结果63式出来以后并不符合战术要求,它也没有能根本改善SKS在远距离上性能的不足,因为还是使用同样的子弹,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款能全自动的56半,故而各军区对其评价也不高

当然了,同样还是因为在“大跃进”时期研发和生产的问题,其生产质量也不好,容易出现零部件损坏等问题,最终63式并不能算是一款成功的武器,于70年代末被撤装了
另外在当时还有个类似的武器,59式手枪

59式手枪就是中国仿制的苏联马卡洛夫,不过看名字应该知道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了,这个时期的59式其实和63一样是“不蒸馒头蒸口气”的产品
然而此枪比起码还产了大概20年并有百万产量还打过战争的63式还惨,只投产了一年就被撤装了
原因还是很简单,生产质量很差导致的性能低劣,在那个时代是没办法的事,后来80年代此枪复刻以后才改善了工艺,但中国可以说是基本没有用的了
因为年代的关系,这些仿制枪和原本的型号优缺点都是一脉相承,而加上时代背景影响,自研的武器往往性能有很大缺陷,然后仿制的那些武器性能受限于生产工艺也很多缺陷,就连56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也有过生锈的情况
可以算是另类的“时代特色”
不过也不是都只有坏的东西,起码大体上56枪族性能还是过得去的,而除此之外还有64式冲锋枪

64式冲锋枪是中国产的第一代消音武器之一,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此枪因为设计年代早,瞄具设在消音器上,故而使用一段时间后精度会下降,每次分解组装后精度也会受损,而其消音器是消耗品,在作战过程中供应不上时作战部队会将其拆了当一款普通的冲锋枪来使用
然后随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动荡过去以后,中国的生产工作开始稳定下来,这个时期的轻武器研制和生产状况相对来说得以好转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由于越南丛林的交战距离短,故而根据作战需要,中国研制了79式冲锋枪

此枪是1983年正式定型生产的,而最早在1965年已经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是以“丛林冲锋枪”的想法研制的,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导致研发过程被中断,后来又反复上马下马,直到1979年才被正式命名,然后参与了越战
79式的射速很高,旨在为了能在丛林环境里以高射速近距离压制扫射敌人,也在实战中取得过不错的战果
但是后来由于此枪被拿来给警察部门使用时,由于军警的训练程度差别大,故而警察难以有效发挥此武器的战斗力,尤其是20发弹匣和过高的射速对于警察来说其实是弊大于利,故而在警察使用时,此枪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新闻
但总的来说,此枪还是达到了当初的研制的目的

然后还有80式通用机枪,这是中国仿制的PKM通用机枪,主要拿来外贸使用,由于PK系列通用机枪几乎算是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机枪系列了,故而此枪的性能相当优异,优于西方同类的MAG58及其衍生型和美国的M60,但因为各种原因,此枪没有能大规模列装解放军
然后在这个时期,国外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
首先越南战争的战例证明,突击步枪是可靠性且有效的武器,而小口径突击步枪的作战效能在中口径突击步枪之上,因为士兵可以携带的弹药更多,5.56mm口径弹比起7.62mm口径弹后坐力更小,弹道性能更优秀,所以小口径必然是今后的主流
1974年,苏联的使用5.45口径弹的AK-74突击步枪也服役,而在这个时期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中,所以没来得及立即做出反应,故而现在要开始补课了
1970年,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研制一种初速高,重量轻,杀伤力大的步枪弹,并在1971年3月的“713会议”上提出战术技术论证指标
这个论证工作历时8年,是中国军用小口径步枪论证工作有史以来参加最多,涉及单位最多,覆盖地区最广的一次行动,1978年结束,最后得出来的就是规格为5.8x42mm的5.8mm口径弹,因为多次实验结果证明这种口径的子弹性能优于国外的5.56mm步枪弹
1987年,子弹的研制工作完成,并研制了QBZ87步枪,但是因为少量使用的单位反馈不好,所以1989年重新开始研制新的5.8mm口径弹的枪族,最后出来的就是95式枪族,88式通用机枪,和88式狙击步枪
另外关于子弹的相关这里简单说一下
在二战以后英国就突击步枪相关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是认为2000焦耳左右的枪口动能最理想,因为人能有效操作,同时能量也较大,而美国的5.56mm口径弹由于在越南战争中仓促上马,故而枪口动能只有1700焦耳并没有达到这种理想的水平,而在多次战争中美军都认为其远距离的杀伤性能不够,相比之下中国的5.8和英国的设想比较接近,故而根本设计来说优于5.56
当然,根本设计优于,实际上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具体会在接下来继续说明
在60年代,美国开始列装M16,同时撤装M14,到了8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列装了小口径突击步枪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以前,步枪是使用全威力弹而且搭配长枪管的,例如M14的枪长为1.1米,枪管长度为559毫米,配用的是7.62x51mm弹,而相比之下M16长为1米,枪管长度只有500毫米,配用的是5.56x45mm弹,故而不管是杀伤力还是射程都远不如M14
于是在部队里普及突击步枪,必然会导致交战时士兵在远距离上的杀伤力和精准度的不足,所以这时候M16这类突击步枪的枪管还是很长,虽然比不上M14,但是比起短枪管来说,起码远距离的时候性能要好一些
但M16的枪长达到了一米,这种长度比起短枪来说携行不方便,尤其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那个时期,狭窄的车内空间使用长步枪更不好受
所以怎么才能解决长枪管和尺寸短兼顾的问题?
于是在那个时代,掀起了无托步枪的热潮

这便是世界上第一款列装军队的无托突击步枪AUG
同样还有法国的FAMAS,英国的L85,以及中国的95式等等
在这里说明一下什么是无托
其实无托没有什么很明确的定义,大体上只要枪机等结构在握把后边就能算,但这样的话似乎M60也可以算,而普遍来说突击步枪是不是无托可以简单的从弹匣是否在握把后边来区分,虽然不严谨,但确实有效
由于内部的零部件都塞到了枪托里,所以全枪长可以缩短不少,例如M4A1的长度和英国的L85A2长度相近,但是M4A1的枪管长度只有14.5英寸,L85A2却有大约20英寸,在远距离上,无托比起有托有明显优势,而有托如果要获得和无托一样的射程和杀伤力优势,那么全枪长度必然会比无托长不少,这样就会带来携行方面的不足
所以这就是为啥中国的95式选择了无托布局以及5.8mm口径弹了

1995年,95式正式定型,1997年首次露面,在之后替代了81式枪族,成为了中国解放军的最主要的轻武器
95步枪的尺寸很紧凑,只有746mm,而枪管长有463mm,重量轻,在那个时期来说是一款不错的无托步枪

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开始论证小口径步枪弹和研制新的步枪,但是整个过程远远比国外长,这是因为中国当时经过内乱,工作受到影响,但又要搞群众化,故而覆盖面非常广,此外又没有类似的研发经验,所以很多地方都很慎重,所以研发所用的时间特别长
但是时间长是有很大弊端的,因为56枪族已经使用了20多年,其很多缺点已经暴露出来,例如56冲打不准,后座大,56半的火力太弱等问题,继续改善却又没有替代品,所以就产生了一款过渡用的轻武器,81式枪族

就过渡而言,此枪算是成功的,因为比起56冲来说,问题改善了不少,性能也还行,但是90年代有了95式以后,此枪就要被淘汰了,因为其使用的还是7.62x39弹,综合效能不如小口径弹,而且枪长和枪管长和携行性方面的兼顾不如95式
于是可能有人会问,折叠托能否解决有托的尺寸问题?
好了,来看这个图,首先这是德国的G36,于1996年服役
此枪和95算是同期的,所以用这个来对比,游戏里也有,全枪长1米,折叠枪托后是758mm,枪管长480mm
于是可以认为,此枪在折叠枪托情况下,携行和95相当,枪管长度还有优势

但是使用的时候会如何呢
这是其折叠枪托后的情况

枪托折叠以后会有个问题,就是面临作战时,需要展开枪托
否则的话,只有一手握住握把一手托住枪时,其操控性比不上可以直接抵肩射击的状态
于是设想一下当在车上面临突然作战的时候,要花一点时间来展开枪托然后抵肩射击,那比起95这种可以直接抵肩射击进入作战状态的要慢
此外还有一种是伸缩托,典型例子是M4A1,1994年服役的,所以也算是同期

伸缩托的好处是可以让有托步枪在缩短全枪长前提下依然能够在应急场合直接抵肩射击,并且作战效率不会发生变化,比起折叠托来说
但是缺点是,伸缩托的缩短效率不如折叠托,不论如何还是会留有很长一段在外边,所以在长度的利用方面还是不如无托
当然也有这种伸缩托,可以做到和折叠几乎相当的水平,以韩国K1A为例

这种伸缩托的缺点是“钢丝枪托”的强度和舒适度比较差,使用起来不舒服
当然了如果不局限于90年代的话还有这种伸缩折叠托,现在的韩国K2C就是用的这种

不过这个时期已经不用讨论了,我们先把目光再放回80年代
无托步枪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作战性能比起有托有优势(当然有托如果不嫌车内空间或者携行麻烦的话,和无托比起来其实也没差),所以掀起了无托热潮
但是无托也有缺点,接下来会说95的缺点
首先无托的抛壳口靠后,所以右手使用的时候没有问题,左手就有了

当右手使用的时候,弹壳会这样抛出去
但是如果换手呢?那弹壳就朝着脸的方向,那就有可能打到脸上,影响射击,而且95的尺寸更加紧凑,所以也有了“易打脸”的段子
同样的还有就是因为枪机部件和弹匣均置于后方,故而后半段显得比较臃肿肥大,不利于左右手互换射击,也不利于使用大容量供弹具
在这里放个图,中国的95班机

其配用的75发弹鼓是偏到一边的
否则就可能会影响使用,因为供弹具在后边
而由于近距离作战时,用不到长射程和各种远距离的弹头存速优势,所以近距离尤其室内这种环境时,无托的先天不足使得其作战效能比不过有托
(这些算是无托通病,不只是95,所有无托都有这种毛病)
然后后来无托的优势开始失去
首先,短的有托突击步枪可以在携行方面做到和无托一样,而近距离时其作战效能高于无托,因为近距离时射程优势和远距离杀伤优势体现不出来,所以近距离的时候还是有托优势
而随着时间进入到了新世纪,随着发射药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得以在短枪管步枪上获得更高的枪口初速,让M4A1在理想的交战距离(200和400米)上发挥出长枪管的M16系列的效果,让短突击步枪的实际作战效果不亚于长枪管突击步枪,这就使得长枪管突击步枪和无托突击步枪失去了优势
所以受限于发射药技术限制,中国的95式虽然弹药设计领先,但是实际的射击性能比不上有新的先进发射药的西方国家的5.56mm弹
这一影响让中国进口国外的发射药研究以试图改善
当然,作为95的姐妹,5.56口径的97式因而获利

由于可以使用国外先进的发射药成果,故而97的射击性能相当优异,甚至有人在给97配用好的5.56弹的时候打出的200米散布精度堪比狙击步枪
而在上文说道,小口径弹论证以后是研发了几个枪型的,其中之一就是88式通用机枪,而这配用的是5.8mm口径的重弹,区别于突击步枪使用的子弹,虽然紧急时可以通用,但会导致膛线加速磨损,减少使用寿命

88通的5.8mm口径重弹性能比起新发射药的5.56mm弹性能更好,但是比起西方同类通用机枪的7.62x51弹性能远远不如,这是因为小口径不论如何还是无法和中口径对抗
88通本质来说并不是一款成功的武器,虽然它标榜自己是多么多么轻的通用机枪,但是实际上它就只是一款M249水平的班用的弹链供弹轻机枪而已,其性能并不比M249高到哪里去
而在80年代以前,美国认为班组里人手一把突击步枪,必要的时候集体全自动进行火力压制,可以不需要机枪,而在越南战争时期因为交战距离近,所以需求也不大
但是80年代以后,美国越来越发现,机枪这种专门的火力压制武器还是必须的,所以小口径突击步枪包办一切的想法并不实际,之后选用了比利时的FN MINIMI机枪作为班组的机枪并赋予编号M249 SAW
而中国这个时期也踩了这个陷阱,认为小口径弹能包办一切,结果5.8mm重弹性能远远不如7.62mmNATO,同类的射击性能上差距明显
最后,88通在定型十几年以后,依然不能成为主流,其产量仅仅只是上千
而90年代,中国还服役了一款新的手枪,即92式

1998年,9mm手枪和子弹设计定型,2000年其5.8mm型号定型,前者主要给警察,后者则是给军队
92式的优点是尺寸紧凑,短小精悍,同时继承了同期中国轻武器相比国外的高穿甲性能的优势,可以在50米距离上击穿1.3mm厚的钢板后再击穿50mm厚的松木板,而使用9mm帕弹的国外手枪连钢板都无法打穿
但是92式也有缺点,因为尺寸控制的太死,所以供弹坡很陡,如果不勤于维护,就很容易出供弹故障,而9mm版本因为配发给警察,警察的维护是没军队的勤的,所以警用9mm出的问题就比较多
再来就是生产工艺问题,92式的那个年代中国对于一些工艺的要求指标非常低,例如寿命仅仅要求3000发

(这个3000发的意思是,只要你能打3000发就算合格了,你打3001发的时候坏了也没事,但如果你能继续打那肯定更好,而如果你2999发的时候炸了那就不合格)
同样的例子还有88式狙击步枪的精度指标要求也低,所以就使得92式的加工工艺并不好
而在95服役以后,中国的民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无托和有托之争,现在还没结束
而军队里其实也是,因为无托虽然在热潮时期,其射击性能是有综合优势的,但是有的部队就是用不到这种优势,于是慢慢的,有托的发展就成了03型步枪

03的射击性能不如95,因为枪管比95短,故而射程和杀伤力均不如95,但是因为有些部队例如武警不需要远距离射击,相反室内CQB之类的更常见,所以他们使用03的更多
现在03的产量也不低,装备的部队也不少,不过并不能撼动95的主力地位
而大口径反器材步枪M99则是一款以外贸为主的武器
此枪的内部好比放大的M16,总体性能尚可,重量也比较轻,不过不知道为啥军队没看上此枪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了,关于一款冲锋枪和一款霰弹枪和一款手枪

首先是JS9冲锋枪
这是一款没正式定型的冲锋枪,JS来自于其生产商建设集团公司,9则是9mm,也可以叫做CS/LS2
因设计师曾经参与05式微声冲锋枪的设计,所以外形相近,而因为弹药使用9mm,故而没有使用05式的50发弹匣设计,以防止尺寸过大,JS9使用的是20和30发弹匣
此枪的尺寸短小精悍,不装消音器只有45cm,而重量为2KG,由于出生于21世纪故而造型也比较现代化,例如瞄准具座就有皮卡丁尼导轨
目前此枪有个缺点就是枪口噪音偏大,这是因为配用的9mm子弹是超音速的,比起专用亚音速子弹的微声冲锋枪先天不足设计师们还在寻求解决办法
最后是97式霰弹枪和NZ75

中国的公安部门没有自行研制武器的能力和权力,所以委托了军方代为研制和验收霰弹枪以作为警用霰弹枪使用,这就是97霰弹枪
97霰弹枪是仿制美国雷明顿870型的设计,1999年起正式装备给公安等执法和运输部门,同时此枪也以HAWK的名字在出口
至于NZ75的话

NZ75是中国北方工业外贸的手枪,仿制于CZ75
由于CZ75在捷克诞生的时候,捷克还是苏联的卫星国,当时苏联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所以说白了,CZ75没有什么版权
然后因为CZ75的性能优异,使用舒适,所以CZ75被西方国家纷纷仿制,游戏里的喷火,BREN TEN就是英美对其的仿制型,而NZ75则是中国的仿制型了
然而NZ75不是直接仿制的CZ75,貌似是意大利先仿制了CZ75,然后中国再仿制意大利的
此枪在海外的评价还行,虽然性能并不突出,但是性价比不错,故而也有一定的市场
好了,这一期国产枪简单科普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游戏里国产轻武器的缺口还是挺大的
例如81式步枪没出,所以简单带过
所以在等这个缺口补上以后再详细说明
我是X兔
大家下期再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少前情报姬 获得更多一手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