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为什么离不开“会呼吸的洞”?
洞,在世人的文化认知中往往被蒙上神秘的色彩,一如《西游记》、《水经注》、《述异记》中,皆把洞描绘成神仙鬼怪的奇幻之所。
殊不知,对美酒而言,洞是其酿造转化的“修炼场”。
白酒酿造素有“三分酿,七分藏”的说法,人们称这个过程为“老熟”,好比树上成型且青涩的芒果,提前采摘后,放置家中熟透变黄,口感自然更佳。
最早掌握洞藏技术的居然是猿猴。明代学者李日华曾记载:“山多猿猴,采花果于石坑中,酝酿成酒,香气逼人。”在“猿猴酿酒说”之中,也认为猿猴采摘水果自然发酵生成酒精,经天然洞藏之后醇香浓烈。
为什么好酒都离不开洞藏?
酒体老熟的答案就隐藏在“会呼吸的洞”里。
新蒸馏出的白酒度数偏高,低沸点物质含量多,酒体分子自由度大,酒味辛辣,仿佛十七、八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业内称之为白酒起初的“极阳状态”。
此时的新酒,不仅口感爆裂辣喉,而且酒体中的有害物质尚未挥发,不适宜灌装饮用。
而洞藏,仿佛是新酒的“摇篮”,能让热辣而跳动的酒体日复一日在洞中净化、沉淀、安静。这是因为天然的山洞里空气流通缓慢,常年温度保持在20℃左右,空气湿度达到85%,冬暖夏凉,恒温恒湿,为酒体的老熟提供了储藏的自然基础。
比如,泸州老窖三大天然藏酒洞——纯阳洞、醉翁洞、龙泉洞;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丹泉的世界最大天然藏酒洞“洞天酒海”等都是为饮者所津津乐道的洞藏宝地。
恒温恒湿的洞藏环境使得酒体在不断与自然呼吸交流、吐故纳新,缓缓地挥发其中低沸点成分,祛除辛辣部分与有害物质,重新缔结与排列酒体分子之间的组合,3-4年时间里缓慢转化为陈年老酒的“极阴状态”。
在洞藏过程中,陶坛也发挥了如虎添翼的作用。酒厂洞藏往往选用上好黏土烧制而成的陶坛,经过踩揉、拉胚、成型、粘合、高温烧制等工艺流程,在坛壁周围形成无数微小“毛孔”,网格状的结构成为酒体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氧化、脂化和香味物质就在时间的流动中无声无息的形成。
酒也有了洞藏的天赋灵性,变得丰满醇厚,像是具有韬光养晦的品格品性,用时间述说着“三分酿,七分藏”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