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新的节点,凌晨的小小感慨。
些许惊喜,些许惶恐。就好像不知不觉做了一场梦似的现实。
虽然已是在我嘴里嚼烂了的话,但我真的未曾想过自己的音乐解说方式能被那么多人关注,能像我愿望的那般、将喜欢的歌曲背后的故事与隐含的内涵用语言表达出来,呈现在这块几英寸的屏幕上,与那么多人分享,与那么多人感慨。
感谢你们的喜欢,感谢我的朋友,也感谢将我们通过音乐联系起来的音乐创作者们。
感谢音乐将我们相连。
问到最初想认真的听一首歌是什么原因,就不得不承认、我从前是一个喜欢用耳机隔绝这个世界的人。有一天听着喜欢的歌,出神的看见车窗外的电线杆竟然打着同样的节拍接连飞逝,随着曲终一同消散在视野里。
从那时起,我突然发现摘下耳机的时候,音乐也藏在生活之中的某个片刻。
说不定创作出这首歌那首歌的作曲者们,是看到和我同样的风景写下的这首歌。虽然不在同一个时空,甚至生死两岸,但那个瞬间一切联系在了一起。
而那首让我注意到这一点的歌,是一首我听了很久很久的歌。我总在无意识间了解它背后的故事,琢磨那些乐音背后的思绪。
似乎一切思考在这个片刻找到了答案。
只是若是一首歌隔着语言之门,又要怎么才能展现出旋律和歌词里的世界呢?
于是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翻译。
也就是车上听的那首歌,「灰色与青」。
“兜兜转转绕了太多远路,经过大同小异的街景,看着车窗倒映出我的面庞。”
若是能通过翻译歌词的方式,尽可能打破语言的隔阂,哪怕直到现在也只是不能达成的愿望,我也因为有实现那么一点点而由衷地感到幸福。
用一首大家都听过的歌曲来举个例子吧。
「Lemon」,被米津玄师称之为“安魂曲”,整体的场景定为葬礼之上。这首歌歌词最普遍深刻的记忆点是“时至今日你仍是我的光”,可我在解说里翻译成了“多想此刻穿透云层的光是你的指引”。
我得承认,这句话对原文特别特别的意译,除了出现在我自己的歌曲解说,放在任何正式的译文里都是不合适的。而我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这句的上文是“雨停前不能归去(直译)”。葬礼的过程中一直在下着雨,而副歌隐含在胸口里的悲痛与不舍,就这样寓于下雨天。
在主角的眼中,就仿佛是死者对自己的挽留。
雨天不愿意出门,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在如此场合下雨一直不停,那在极度悲伤的人看来,就是逝去的人想留住自己。
雨停之前不想归去,实则想表达的是“多想这不肯停歇的雨是你的挽留”。
所以下一句说“你是我的光”看似是唐突的转折:雨停前不归,至今你仍是我的光。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就能明白这种“唐突”是一种误解。雨下时看不见光,仿若黑夜:雨停时阳光从云层背后透过,渐渐放晴。
唱完这句以后的间奏,旋律就仿佛放晴一般明朗了起来,虽然第二段主歌前作者很快改变了曲调,又把情绪转回到了那先前的阴郁,场景也来到了对方逝去很久以后,自己孤独想念对方的时刻,时间线就在无形之中被拉远了。但在放晴的那一瞬间,“我”已不愿离去,多想雨下个不停是你在挽留,“多想此刻穿透云层的光是你的指引”,告诉我——现在你去吧。
不知不觉,我发现歌词翻译变得越来越难以述明歌曲所讲述的故事了。要是为了讲清故事而改编歌词的意思,那绝不是我想做的。更何况即便那么做,我相信有些歌也无法因此跨越理解的障壁。
渐渐的、以YOASOBI的「三原色」特别影像为契机、以YORUSHIKA的「春泥棒」为开始,我做起了歌曲解说。
在不打断一首歌的前提下,用文字注解的方式,解说一首歌的故事。
用拗口的话来说就是“用一首歌的时间听懂这一首歌”。
而现在我更愿意称之为,“听懂一曲故事”。
“人生就像机关枪,抹去一生的痕迹,化作不分昼夜的纷纷落墨。 ”
若是说我最“本职”的理想,其实应该是小说。或者说是故事——无论是电影、小说、动画、漫画、游戏还是音乐——各种各样的故事。
作为一位还没能成型的小说作者,我还将继续与不同的人与事相遇,在这一生游行;作为一位兴趣使然的音乐解说者,我还将与无数的歌相遇,音乐会将我引向新的去处。但无论何时,我都希望我能记住像今晚一样的每个片刻,写成文字记录下来。
不是为了回忆不会淡去,而是为了人生不像机关枪一样抹去。
仅以这篇随笔作简单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