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笔记23 | 卢西安弗洛伊德--被luo体崇拜者惊到的画家:永不说再见!

亚力克西与卢西安保持情人关系,这是最宝贵的五年,2005年卢西安大病了一场,从此画的产量变少了,甚至“最后一幅画”也没画完就离开了,这五年产量惊人,而且生活依然充满活力,有年轻的情人亚力克西陪伴他,也是在2005年他们分手,因为他生病,这期间卢西安画了几幅非常有意味的画作,从文学性的角度,每一张画里都是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只要你能看得出来,而这些研究所谓他的事变得模糊,他也希望那一刻你成为他,去经历,去感受,去生,去死,只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测曾相识,没有得到也不会失去,我们在看这些作品时所有的感受都和他没关系。
馆长还有一个发现,等做好了准备在做一期视频来聊,而且只能用视频,想着尽量是“真实”的吧,哪管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呢。再短的真实也是真实啊。三本书也快看完了,应该更“全面”。所以会尽量拖慢速度,这五年其实要聊的挺多,比如脸 眼睛 镜头感 死亡,所以文字会比较多,也因为《蓝围巾男人》主要写卢西安这几年的状态和思考。又好像这十年是他开始漫长的告别了,身边的人相继去世,他不得不思考这些,而从画的角度完全可以看出来,这个时期他的笔触越来越明显,甚至没有那么“精致”那是因为他自己根本看不清。也是因为他的眼睛没那么好用了,他又不愿意戴眼镜,他睁大的眼睛,刀片般注视也变得轻柔,像在询问,像在聊天。
抱歉图片太危险,不放了,可以想象,也可以移步公众号:死亡博物馆,搜索同名文章。
《被裸体崇拜者惊到的画家》2004—2005
他从来不说再见,亚力克西(《被裸体崇拜者惊到的画家》模特)这样回忆卢西安,每次打电话都是直接挂断,这不代表什么,只是通话结束了。还有其他的习惯都是他“叛逆”的表现,即便他已经八十岁,依然叛逆,因为上学时学校教他们系鞋带,他就永远不会那么系鞋带,甚至不系鞋带,他经常朗诵福楼拜的诗,《去你的生活》里大部分是周围人的回忆,琐碎小事儿,那是人们对他的记忆,而他对所有人都记忆都画在画里了,这是奇妙的感受,也是我们看画时那种隐藏的东西,虽然他不喜欢别人去评价他的画,甚至厌恶有人询问,他引用毕加索的一段话:女士问毕加索,他正在画的是什么,毕加索巧妙又傲慢地回答:'不要和正在开车的司机讲话,’这是一条在法国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都可以看到的警示。我想,如果你听了后觉得恼火,你可能就会说:'司机并不知道他要去哪里。’我个人认为,询问一幅画最终会是什么样其实是对正在创作中的人的一个特别令人恼火而又有些幽默的评论。”

《蓝围巾男人》2003-2004
这个时期重要的画作是《蓝围巾男人》,不是画本身,是整个作画的过程和模特之间的关系被马丁记录下来了,并写成这本重要的关于卢西安的资料《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马丁·盖福特本身是艺术评论家,文字写的很好,感受细致,是馆长三本关于卢西安的研究资料里写的最好的,他还写了很多关于卢西安和培根的文章。这是一段浑然天成的创作过程,在卢西安所有的创作中,都要浑然天成,否则我们也看不到那些作品。这也是他坚持的,子啊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马丁数十次地到卢西安的工作室做模特,从冬天坐到冬天,头发长了又剪,衣服换了又换,那条蓝围巾在最后还出了一点小小的差错,让这幅画的名字被定为蓝围巾男人。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在卢西安为数不多的记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馆长研究下来,这一定是卢西安的主意,就是毁掉自己认为不好的所有证据,尽量隐藏秘密,隐私,而用画去宣告谜语,让每一个对他感兴趣的人去猜,去探索,去研究,这样才有意思,就像他一直以来的状态一样,吸引人,也会拒绝人,难以捉摸,非常有趣,每一个和他相处的人都会印象深刻,无论是什么印象。可想而知卢西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没有人能充分定义他。
2000-2005年人体肖像作品:(抱歉,省略了,可以想象,也可以移步公众号:死亡博物馆,搜索同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