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会战(2)
那么结果我们已经很明了,汉尼拔将军凭借其优秀的军事素养和超高的军事天赋战胜了罗马人。此时一个好机会扔到了他的面前,挺近罗马城,一举焚毁罗马城,他将千古留名。那时的迦太基便会称霸地中海,以其绝对的优势获得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可就历史的结果来看他并没有这样选择。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打完后便没再有新的举动了。而是选择撤回迦太基。关于放弃进攻罗马的原因只是因为缺少攻城武器。确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迦太基人的部队都是野蛮人,野战的能力肯定更强,从攻城战的情况来说迦太基人肯定会增加损失。但当时罗马人很难再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一支能够有效对抗迦太基人的部队。罗马的守城部队也就是五千人左右。而迦太基人的部队大概是罗马人的十倍不止。
当汉尼拔拒绝玛哈巴尔的建议时,玛哈巴尔说:“汉尼拔懂得如何获得胜利,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胜利!”
被击败的罗马人在心里记住了这场失败,他们极其愤恨。由于罗马的部队都是公民士兵,对于他们而言,作战就意味着为国家尽忠尽力。那些死在坎尼会战上的罗马人绝不会因失败感到遗憾,因为打心底里他们清楚,他们的儿子、孙子会在几十年后替他们血洗这种耻辱。这种文化的内在愈合成为了罗马军团迅速组建的原因之一。所有的罗马公民都可以有这样的权力去为自身的自由奋斗,这里的自由并非是肆意妄为,希腊先贤早就对自由进行过阐述:“自由在规则之内,而非毫无法度。”公民士兵的这一性质为罗马在落败后迅速集结部队奠定了基础。这种扎根在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同那些满族人的文化展开了对决,这种对决实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较量。
后期的罗马的公民法改为了万民法,让帝国内的更多疆域的人享有了罗马公民的身份,反而我想这一举动降低了公民士兵战斗力,所有人都有这种身份,所谓的自由怎么凸显其独特。法律的更改吞掉了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性,反而不利于公民士兵的作战。
战争的胜负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究其根本来说,就如汉森先生所讲本质就是文化的对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