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左右的小冰期
我来插嘴补充一下知识点。主要是嫂子说的历史上明王朝那次小冰期的事情。
欧洲的气候和环境跟中原其实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别看我们不论是土地还是主要人口聚居区都在一个大体相同的维度区间,处在大陆两头,却是同一个风压带,所以风向大体相同,于是水热环境其实有差异。
简单以结论而言,欧洲的土地是水路发达,降水不见得比我们多多少,但是气候却比较潮湿。于是当中原的农民因为季节性带来的旱涝灾害而在“稳定”地逃荒动乱中的时候,欧洲却长期因为过度潮湿导致作物生长不佳。
中原的几大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然后是蝗,以及季节性的雪和冰凌。欧洲的主要自然灾害却是冰雹和飓风。
这种状况,加之欧洲的地理形态破碎,所以天然的就加大了地区的经济模式活动的差异,放在社会上就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差异。所以欧洲长达千年却难以统一,这是一个客观条件上的限制。也是类似的理由,所以欧洲虽然是农耕区,但是牧业经济的比重却比中原这种几乎纯农耕的来得大。动物产出的粮食在产量上当然比不上麦子和稻子。所以历史上,粮食问题长期都是欧洲的一个基本问题。
粮食不足,人口就不够多,相应的社会活动也没那么频繁和活跃。于是欧洲就这么“小国寡民”相邻而居地过了上千年。各个封建诸侯的力量都差不多,加上其他条件制衡,谁都没那个能力搞大一统。法兰克王国之所以分了以后就再也没能统一,就是这个缘故。
于是早期的欧洲长期处于一种“地多人少”的状况。所以欧洲的农田规划跟中原的概念不一样。我们都习惯看着“田”字都知道以方块划地,这是便于集中管理和种植。而欧洲的土地在封建主手里,所以为了保证人人有地种,他们是以条陇状规划土地。这事到现在仍然能看出一些痕迹。中原有豪强兼并土地的问题,欧洲的土地私下贸易却长期不活跃,所以集中田地的情况一直不算严重。
好了,闲话扯完,进入正题。
大约14世纪开始,全球进入一轮小冰期。小冰期是全球气温下降,于是以固态的冰雪形式储存于地标的水分变多,空气就会干燥。全球性干旱,在中原和非洲是灾难,在欧洲却成了非常难得的丰收期。7~9世纪,欧洲的粮食基本上是“一出三”,到了14世纪,加上农艺发展,基本上维持在了“一出六七”的水平。
粮食丰收带来的结果当然就是人口爆炸。但是急剧增加的人口跟着又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首先,根据《萨利克法》,不论农民还是贵族,土地继承只有长子的份。农民向来会多生养,毕竟那个时候的夭折率就在那摆着。可是大儿子继承了家产,后面那些儿子们跟着活到了成年,没有收入,就只能进入城镇变成工人。而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就导致了城市工资的下跌。
同时,原本的城市规划就跟不上急剧膨胀的人口,卫生条件跟着就恶化了。关于我们读到的欧洲中世纪城市遍地屎尿的情况,其实大体上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之前几百年的长期定居,人口有限,所以古罗马或者中原那种下水系统的规划并无必要,到了这时候就出问题了,所以黑死病带来的情况会那么恶劣。所以,后来巴黎重建的时候专门做了下水道规划,甚至一度成为都市传说,因为那是“先进”的标志。人多嘛。
顺带一提,我查到的资料,14世纪,巴黎这个欧洲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城,也就是20万的样子。
而人口的增多,导致农民收入其实在下滑,所以到了16世纪时期,德国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自由农民,大量人口沦为农奴。直至破产。
而工人的大量涌入,带动的是经济活动的增加。人口多了,消费需求增加,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下降的工资又使工商业的成本降低,迅速繁荣。
这一时期,欧洲封建主的收入逐渐从土地的封建收入为主过渡到商业税收的收入为主。而商贸的发达让封建主口袋丰满起来的同时,也刺激他们更加注意这方面的经营。所以到了16世纪,欧洲的城市规划也逐渐有了概念,封建主也主动鼓励商业繁荣。但是又担心钱被邻居赚走,所以层层设卡,盘剥厘金。
这些情况最终导致了比如“汉莎同盟”等商业联盟的诞生。
而人口增加,民间的社会活动也开始丰富,随之而来的是矛盾冲突的增加。世俗活动的活跃,使得宗教力量快速萎缩。加之地方上的司法权,按照传统本来就在封建主手里,所以像德国那种地方,教会的力量相对薄弱。封建主为了平息民间矛盾,并加强地方权威,大搞猎巫运动。
猎巫运动其实别看打着宗教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打教会的脸。因为一神教传统,认为所有的超自然力量只归于那个“you know who”,所以他们坚决认定所谓的“女巫”不过是民间的迷信。宗教裁判所设立,最早的原因就是为了对各地层出不穷的“女巫案”进行清算和拨乱反正。裁判所的恶名,基本上是文艺复兴以后的资产阶级为了夺取话语权,给教会扣的帽子。当然,到了后来,宗教裁判所确实在思想镇压和政治迫害上起了很坏的作用。
而随着黑死病的大流行(其实黑死病的爆发本身也跟气候有一些关系),人口大量死亡,土地抛荒。封建主为了巩固封建收入,不得不放松对农奴的人身禁锢。而农民也因此意外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议价权。
农民收入增加,流动性也增加。但封建主为了弥补损失,加之商贸的活跃,所以滥发货币。“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基本上也是在这个时间成为常态。
随着商品流通的繁荣,市场上可供交易的货品增加,封建主的购买欲被大大刺激,于是又搞税制改革。不再接受实物税,而是征收货币税。
对农民来说,货币税是个什么后果,大家看看带萌的“一条鞭法”就懂了。而同为贵族阶级的教会,又为了加强权威等原因,需要大肆敛财,所以“赎罪券”成为常态。
左右相加之下,农民苦不堪言,于是爆发了惨烈的德国农民战争。这场最终失败的农民运动中,宗教改革的诉求被提上了日程。教会势力日益被削弱。
而城市商贸的繁荣导致了作为市民阶层的城市工商阶级的兴起,他们在后来欧洲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他们和封建主两者,都希望能加大商贸在经济活动中的比例。由于很多跟食品相关的行业其实都控制在封建主手中,比如粮食、油、酒、盐等。而纺织业不但其运作模式就有天然的特殊优势,利润也足够丰厚,作为基本需求市场也是一直在扩张。于是随着羊毛纺织业的繁盛,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小作坊开始变成大型的作坊(别看都还是作坊,其实运作模式上开始出现了工厂化的倾向),对原材料的需求上升。于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封建主开始直接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长草放羊。因为粮食的收益已经远比不上纺织行业了。
这就是所谓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不仅英国这么搞,各国都有类似的行为。西班牙人将其戏称为“英国式农田”。
而对控制贸易和商业竞争的需求,又使各国的摩擦日益升级,于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欧洲连番爆发激烈的争霸战。战争当然也促进了技术的飞速进步。同时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需求,最终导致了大航海。当然这中间还有奥斯曼崛起掐断了丝路这个因素。
所以14~16世纪的小冰期,其实对近代史的影响是非常直接而深远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再次出现这样的气候变动,也许还会继续对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等产生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可绝不仅仅是“人类生存”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