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现状与发展前景(从教育到市场)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引言


课题:独立设计师品牌-小而美的市场
参与:冷芸时尚10群群友
时间:2021年4月3日
庄主:Melody-佛罗伦萨-服装设计
庄主、跟庄副庄主简介



1.市场概述
国内目前独立设计品牌的市场份额不大,拥有充满新鲜的活力与年轻的未来。现下主要参与群体大部分来自90后海外归国设计学生、国内设计专业以及在教育上打组合牌的年轻设计师,品牌通常采取订货会形式,将货品批发给买手是设计师品牌的主要销售模式。
2.了解途径及购买渠道
关于独立设计了解的途径如下:
(1)时装订货会(MODE,LABELHOOD,ONTIME等);
(2)时尚类自媒体总结;
(3)买手店/设计品牌集成店;
(4)造型师/造型师工作室(明星活动,杂志造型);
(5)淘宝(腔调,IFASHION等时尚类频道推荐),一年一度的造物节(断桥时装秀)。

1.国内(东华/北服)
入学要求:艺术生校考,按照文化与专业课成绩综合择优录取。
优势1:在专业上的划分更为细致,对想要在传统中国文化领域下深耕的设计师优势更为明显(例如传承方向),课程设置中也会包含相关内容的学习,讲座,实地参观等。
优势2:国内本土教育下成长的设计师手绘功底扎实,理论基础牢固。通过在一线城市的学习及整合拥有更接近中国市场的审美,了解城市周边工厂加工及面料采购的信息,再加上人脉等资源的积累,为日后建立品牌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开端。
劣势:课程设置及教育不太重视思维引导,设计偏结果导向。
芸友Eleven:
“国内的大学课程相对定式,和教育者(大学教师)的背景以及工作经验有一定关系。国内的坐班教师企业经验很少,寒暑假学校会要求老师去企业实习。”
2.海外(英/美/日本/意大利/法国/比利时)
在海外,入学首先要求:雅思/小语种分数达标,按作品集与面试表现滚动录取。
在不同国家,设计行业会各有侧重:
英国:(UAL:CSM/LCF/CHELSEA,RCA,KINSTON…)较为自由的个人风格摸索。
美国:(PARSONS,FIT…)商业落地。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制版缝纫要求苛刻。
意大利(MARANGONI,POLIMODA…)手工艺,设计偏高级成衣。
法国(IFM,ESMOD…)高级定制。
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手绘+个人风格表达。
相比国内设计专业,国外设计专业存在怎样的优劣势?
优势1:设计风格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多元文化的交流学习,宽泛的创作空间,国际化的平台和资源。
优势2:课程设置相比国内更加聚焦专业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作品项目的产出频率更为密集。
劣势1:对于手绘通用技能,专业软件的系统学习要求较低,需要较强的学习与自驱力去推动项目进度。
劣势2:与国内市场环境脱节,设计容易叫好不叫座,需要时间调整摸索。
芸友张婷婷:
“在国外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几个步骤呢?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参与指导吗?或者是会给一些修改建议什么的吗?”
庄主:
“会给的,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本科建议会相对比较直接,研究生则需要培养更加成熟的自我思辨意识。”
芸友大璇:
“我们学校(江大)的一些教授有自己的工作室,会和企业签订合同提供服装设计,主要是研究生能接触到。本科也是学习基础工艺流程,设计思路不太看重。”
芸友Joan:
“北服老师会带学生去参观工厂,还有学习一些比如皮草什么的制作方法。不过现在因为有越来越多新老师进来了,新的老师全是国外留学回来,有一部分也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专业课程要求,教导方法越来越像国外。会有一些国外交换项目,一般时长在1年左右。”
芸友张佳琪:
“未来是不是在国外学服装设计更好一些?更有优势呢?”
庄主:
“这一点也要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习传统服饰的话本土土壤更好,但也可以采取组合拳教育模式。例如本科国内,研究生海外进修/交换。”
芸友大璇:
“国内院校很多非遗的项目可以接触到。”
芸友Eleven:
“教育的顺序有时候也不一样。我接触的(国内)大家先选定方向,在方向内再去各种做,国外是先去各种做,再选适合自己的方向。”
芸友Bella:
”我听过一句话 国内目前没有时尚行业,只有服装行业。想问问庄主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还是说会因地域不一样呢?”
芸友Darren:
“我觉得可能国内偏应用直接就业的会比较多,深入的研究会比较少,因为我们都是偏就业型的。”
芸友Bella:
“这会促进西方审美的引进吗?如果大众不买单这种教育就无法有效应用。”
庄主:
“国内确实是以应用为主。国内企业更讲究效率和产出频率,所以在高强度节奏的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压缩设计时间。国外大多数小众品牌更讲究“慢时尚”的概念,会为了好的设计结果有意延长创作过程。但弊端就是确实会有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因为缺乏商业理论(过于追求理想化/艺术表达)导致品牌经营状况岌岌可危。这也是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痛点之一。”
芸友媛媛:
“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商业的合伙人呢?”
芸友大璇:
“就我身边来看,不是设计出身的老板不愿意花太多钱在自主研发上,因为风险大。”
芸友Lucy:
“而且考虑到市场情况,很多时候商业合伙人也会限制创意。”

1.上海
(1)设计师创立品牌工作室的多数选择,年轻开放的城市氛围,贴近国际的视野。
(2)上海时装周的品牌推动与曝光露出,以及相对完善的showroom体系为新品牌提供源源不断的机会。
(3)一线城市拥有相较其他城市更多的年轻高消费群体。面对国产品牌的接纳与设计认可,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使得独立设计品牌逐步替代部分传统品牌,从而获得更多被消费的机会。
2.广州/深圳
中国传统女装品牌聚集地,“服装之都”,拥有大型的批发及面料市场。如:广州中大面辅料批发市场 深圳金晖南油时装中心。
(1)前者为设计专业学生/品牌方提供了全面前沿的面料信息与直接的采购途径。
(2)同时背靠市场的稳定名声,自周边发展出一系列加工资源,便于初创者询问调查,为后期合作提供便利。
(3)后者在众人熟知的“南油复刻”的灰色名声下,独立设计势力的坚持和存在反而提供给原创更宽广的未来发展前景,较为熟知的品牌如DAMO WANG,DEL CHEN。
3.厦门
(1)远离北京与上海,四季不分明,顾客重视舒适度大于时髦度。
(2)有着闲适的文艺气息,颇受游客青睐的“小清新文化”孕育出一批选择在此扎根的设计师。
(3)海港优势,宝姿,卓雅等大型品牌的基地建立衍生出一系列制衣资源,无形为设计师提供便利。
(4)大学城,没有专业的时装学院,竞争关系较少,年轻文化流行,充满活力。
4.杭州(淘宝电商品牌)
(1)网红城市的发展为平价设计品牌孕育出一片独特的创作土壤(自媒体,摄影基地),同时吸引年轻创业群体的加入。
(2)服装加工厂聚集地,拥有较其他城市而言更多的相关资源。
(3)《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道(2020)》显示,杭州超越北上广深,数字治理综合指数全国第一,信息经济发展繁荣。
(4)相较于一线城市较低的租房压力,为办公场地的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5)交通的便利缩短了与一线城市的往来距离。
5.海外(独立工作室)
(1)西方时尚产业相对成熟,扶持机制完善。
(2)有不少海外背景设计师依赖当地的资源及市场选择创业,其中伦敦比例占比最高(时尚产业的先锋地位以及对创意人才的扶持计划(如PSW签证及一系列创业政策优惠)。
芸友栗子:
“我补充一下在杭州,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有补贴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办公场地都有扶持,上海要上海户口和大部分都是高精尖项目。”
芸友Eleven:
“政府给毕业大学生的补贴不比杭州差。因为我在杭州了解过,政府有专门扶持设计师的计划。”
芸友Eleven:
“深圳也有相应的创业补贴。苏州那边创业的话,团队内有硕士/博士,补贴差距很大。”
芸友Darren:
“目前我们这里主要是外贸创业有政策,人才型政策主要对理工科。”
在很多超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对于毕业生或者相关专业的人才都有相应的政策和补贴,作为创业者或者应届生可以去做深入的了解。

1.中国风/新中式
Samuel Guì Yang(圣马丁)
Ms Min(伦时)
Marrknull(北服/央美)
M essential(天美/伦艺)
2.百变少女
Shushutong(伦时)
Marchen(圣马丁)
XiaoLi(伦时,皇艺)
MingMa(圣马丁)
3.浪漫主义
Renlisu(伦时)
Yuhanwang(清华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圣马丁)
Susanfang(圣马丁)
Caroline hu(圣马丁,帕森斯)
4.先锋工匠
Peng Tai(伦时)
Uma Wang(东华大学,圣马丁)
MUTEDANCE
Phaédo(川美,圣马丁,安特卫普)
5.都市简约
Yirantian(伦时)
Short Sentence(东华,帕森斯)
YiFangWan(圣马丁)
Junweilin(伦时)
6.复古趣味
Motoguo(RAFFLES)
Angus Chiang(台湾实践大学)
Bronze Lucia
WeancheAm(东华大学,米兰DOMUS,NABA)
7.针织
ZI II CI IEN(伦时)
Swaying(皇艺)
Rui(帕森斯)
PH5(帕森斯)
8.高定
夏姿陈
劳伦斯.许
Grace Chen
郭培
9.未来感
Didu
Windowsen
Robert Wun
Annakiki
芸友Darren:
“为何针织单独分出品类,是因为近年的流行趋势原因吗?”
芸友Bena:
“有专门做针织品类的品牌。”
芸友栗子:
“我身边有个美国设计师,就只做针织,独立品牌。”
芸友戴娟娟:
“怎么定义一个品牌是不是原创品牌,如果有其他品牌的影子呢?”
芸友Amon:
“风格是很容易受到影响的,严格意义上讲,不能说风格相似就是抄袭。”
芸友Eric:
“有其他品牌的影子很正常,哪怕是麦昆最开始也是风格很靠近某位大师 (有读过相关文章报道,现在没找到)。自我的风格、品牌的DNA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打磨出来的。”
芸友Eleven:
“我个人觉得:品牌要讲出自己的故事,原创也是如此。

1.中国风/新中式
(1)麦肯锡在《“双击”中国消费者》中指出:在同等性价比下,62%的中国消费者更偏向选择本土品牌。
(2)在本土设计师品牌拥有充足的受众和市场的前提下,疫情使得国内消费内循环,从而带来更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提供给消费者更深入的了解机会,同时也倒逼部分主攻海外市场的新锐品牌更多地去了解国内消费者和市场环境。
(3)疫情后消费市场回暖,催生后疫情时代消费的爆发增长。
(4)千禧一代(年龄在20~34岁)是推动独立设计师品牌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相对海外设计师,中国设计师更懂得如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贴合当代年轻文化的设计更易赢得Z时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5)民族自信与认同感的增强让顾客和市场逐渐开始支持“中国创造”。
(6)留学热潮下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设计品牌,审美和高水平的要求将会在竞争与消费者的审视下逐步提升,从而加速国内设计品牌市场的成长。
(7)服装集团及生产商的扶持,如晨风集团专为独立设计师开设小单生产线,解决其在供应链上的担忧。
(8)成熟平台的机会提供:连卡佛“call out”,蕾虎(新锐设计师扶持),Fashion east等。
(9)买手店线上渠道的搭建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便利(微信社群/小程序/淘宝线上买手店同步/天猫旗舰店)。
(10)各类创意集市的开展为资金不足的创作者提供销售渠道以及与相关领域爱好者/潜在客户认识的平台,同时社交媒体的发达使新品牌拥有更多被看见的可能。
2.发展的机遇与平台
(1)疫情稳定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迭代及风格稳固(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2)新设计师品牌往往容易在市场中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审美与适用的平衡点,相对海外发展较为成熟的设计品牌而言暂有劣势,也会因对产业链的陌生与磨合拉长试错周期。
(3)许多新锐设计风格夸张,难以把控工业化生产的落地可能,因此会遇到工艺复杂,版型特殊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高,无法大批量规模生产,资金无法回笼,品牌夭折,错失发展与市场竞争机会。
3.电商vs实体
线上线下结合:
(1)电商无法完全取代实体购物的沉浸体验与专业服务需求。
(2)伴随着中国零售业的不断更迭,买手店也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商业模式。例如传统意义里的设计师集合店/买手店多选址于街边,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店铺选择同时发展微信小程序以及淘宝线上店的业务,通过线上产品的罗列与视觉呈现,方便用户更加便捷地购买。
(3)而买手店的实体业务也更倾向于体验式的“种草”:如店内直播试穿搭配,橱窗Pop up展览,买手店与设计师品牌的限定独家合作,甜品店/下午茶的结合…
(4)丰富店铺视觉形式的同时也吸引更多顾客前去打卡体验,扩大社交媒体宣传,从而实现销量增长,顾客粘性提升。
庄主总结
一、独立设计品牌简析
1.市场概述
2.了解途径及购买渠道
️时装订货会(Mode,Labelhood,Ontime等)
️时尚类自媒体总结
️买手店/设计品牌集成店
️造型师/造型师工作室(明星活动,杂志造型)
️淘宝(腔调,IFashion等时尚类频道推荐),一年一度的造物节(断桥时装秀)
二、主要参与者教育背景及特色
1.国内(东华/北服)入学要求:艺术生校考,按照文化与专业课成绩综合择优录取。优势在于专业划分细致,在传统文化领域深耕;功底基础扎实,接近国内市场审美,有国内供应链优势。劣势在于课程设置及教育不太重视思维引导,设计偏结果导向。
2.海外(英/美/日本/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入学要求:雅思/小语种分数达标,按作品集与面试表现滚动录取。不同国家的设计专业各有侧重。
优势:设计风格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多元和宽泛的学习环境以及国家化的平台和资源。强调动手能力和作品的产出。
劣势:对于手绘通用技能,专业软件的系统学习要求较低,与国内市场环境脱节。
三、中国独设品牌地区分布
列举了各地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和发展优势。
四、独立设计风格分类及品牌代表
1.中国风/新中式:Samuel Guì Yang、Ms Min等。
2.百变少女:Shushutong、Marchen等。
3.浪漫主义:Renlisu、Yuhanwang等。
4.先锋工匠:Peng Tai、Uma Wang等。
5.都市简约:yirantian、short sentence等。
6.复古趣味:Motoguo(RAFFLES)、Angus Chiang等。
7.针织:ZI II CI IEN、Swaying等。
8.高定:夏姿陈、劳伦斯.许、Grace Chen、郭培等。
9.未来感:Didu、Windowsen等。
五、国产设计品牌的未来
1.发展的机遇与平台。
2.与海外市场的竞争。
3.电商vs实体。
文字整理: 张怀楷
审核 : Cherika Chen
版式设计:Alex Li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