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韵茶诗?新型中文题材诗(*'▽'*)♪

2023-02-22 01:37 作者:红石拌蜂蜜  | 我要投稿

谈中国当代诗向文言文语体、现代诗排律的转变尝试。

(本文预发展一种新型的中文诗题材,但是笔者才疏学浅,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甚至批评⊙▽⊙

对诗歌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私聊笔者,不限于古诗、现代诗。

当然,喜欢光遇的小伙伴也可以哦

中国诗,广义上指以中国汉字创作的诗歌类型艺术作品,狭义上则指新文化运动前文言文语体的中国诗歌。前者的定义中,中国诗按时间和格律顺序基本可划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三种类型,而鉴于各自的特点与风格,本文预介绍一种“新型”的中国诗体裁。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的艺术智慧产物,其发展过程几乎都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诗歌的规范、风格、内容以及主要精神都受到社会物质发展的根本性影响,诗歌艺术同样是人类生产力依托的社会上层精神作品;二、诗歌作为一类语言文字艺术,与几乎所有艺术类型相似,在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与结阶级属性时,也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与不定向性。 而首先,在一定前提下,我们需要明了各阶段下中国诗的社会创作背景与作者群体从属的社会阶层。

(后文部分仅仅代表笔者目前的知识储备,希望大家拨正)(〜 ̄▽ ̄)〜

古体诗诞生于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成熟与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代表的是贵族执政社会的文字艺术,在中国封建体制下的官僚制度尚未成熟,或由于历史原因国家无法建立或维护稳定的中央封建体制时,创作与推崇该诗体的主要人群是占据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代表国家政治文化的贵族知识分子

(注:此处及之后探讨三种诗体时,依据的不仅仅是各自优秀作者的身份典型与时代区间,更是考虑了其在反复的社会变化中占主要文学地位时时代的对应特征)

。而典型的讲究格律的近体诗族诞生于隋唐时期,并于唐宋两朝分别以诗、词两种类型占据绝对的“中国诗”地位,由于已经巩固和完善的封建制度、渗入文人的官僚教育文化、成熟的阶层流动与社会分工新秩序,近体诗的代表人群是相较于贵族知识分子更扩大化的士大夫阶层,并一直延续至晚清时期。而20世纪初旧有政治与经济制度完全被动摇背景下诞生的中国现代诗,一方面本身受到国外西方诗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中国的社会桎梏,实则其诞生初期受到了更多的西方经济文化与中国民族解放思想影响,并没有出现典型的符合一个国家民族紫苯主义发展的文化特征,同时,此时的中国现代诗也只是一种“过渡态”。而之后一段时期内,中国诗歌因为剧烈的近代民族革命和国家社会改革,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并更贴切劳动阶层的艺术夙愿发展进化。

(更早地,有着新世纪紫苯主义或麝卉主义经济制度,具备现代化紫苯或麝卉民主政治的国家都典型地出现文化创作下调现象,更多艺术创造者真正带有经济建设下的劳动者特征出现——屋蝉阶级本身在历史斗争中实现了过往劳动阶层未曾有过的有限权利——对社会艺术意志塑造的参与)

然而 ,经历一段时间的文化动荡后,中国现代诗这个艺术领域受到了严重偏离社会经济规律的政治影响,直到八十年代后客观环境的渐渐恢复,我们的诗歌才重新“走上正轨”。

(阿巴阿巴,有点枯燥是吧,嘿嘿嘿,明理后谈识嘛)(。ò ∀ ó。)

但不可否认的是,诗歌这一文字艺术,在全球范围内虽然有创作和鉴赏人群的扩大化,但确实相较于过去的艺术地位已经大幅降低。 而进一步地,我们已经发现,中国当代的诗歌有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相关人群。所以作者大胆猜测,相较于既有的现代诗和两类文言诗,中国诗有潜力和征兆切合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继续进化,同时也得益于世界文化依旧对立而融合的现状,各民族文化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被迫无法更进一步交流,中国的新一代诗歌倘若想要不拘泥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应和或者个人情爱的相对小众视野,就必然要或多或少向中国传统诗地借鉴

(实际上,歌曲、小说、影视作品等早已无形中推动了这方面的发展,但这虽然带动了诗歌艺术的同向变化,中国诗却尚未因此引起内部性质上的突变)

。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方式已经引起中国现代诗量的剧增,既体现在诗的数量、也在诗的变化方向的数量,而要引起中国诗的质变,也就必须明文规定与阐释一种目前适应当代的诗歌新题材。而笔者也希望于此量变中提出一种中国诗的发展方向

设想

:大幅抛弃中国古诗的格式,仅适当保留其韵律,并以之语体配合现代诗的自由排版。笔者将该诗体命名为——韵茶诗,并以几篇自作作品进一步分析: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韵茶诗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其实神似许多古风流行歌曲,而这也正是笔者希望着重提醒的,任何一类诗歌的诞生和发展,其本身都必然有一段与歌曲、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时期,同时经过进一步完善,最终成熟至能够独立成为一类创作艺术。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信息传媒艺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诸如歌曲艺术的蜕变转型,诗歌本身也受到这一类“年轻艺术”的承载与引导作用,以中国为例,中国新诗其实一直都在向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等艺术借鉴,而且不仅仅包括古风国风类型的中国新诗。

(意思就是,笔者愚以为如果想要发展中国诗,因为艺术创作和鉴赏权已经下移至社会大众,所以我们便不该忽视这一群体的艺术接受倾向和认同感,我们不能排除将诗歌改变成类似现代媒体特质的文字艺术的可能)

进而,我们深入剖析韵茶诗的特点。第一,韵茶诗的语体以文言文为主,并在不破坏意境的前提下,可以相当自由地掺杂白话文、地域方言甚至新世纪语言。(例如《喜中秋无月》中,铜酒——啤酒,微信——一款社交软件)

(嘿嘿嘿,本人不喝酒!(^O^)y)

;第二,韵茶诗几乎没有格律平仄的约束,但是相较于更为自由的典型中国现代诗,因为其主要语体构架为文言文,为了满足基本的诵读流畅的音律要求,在遣词造句上会更加精细;第三,韵茶诗的内容涵盖极为宽广,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诸如羁旅诗等的诗歌题材,还扩展包括了当今社会更易接纳或最新出现的事物事件(例如《四叶草》,以及后文附录的有关椰树、西方骑士、光遇——一款游戏——的诗歌);第四,韵茶诗的思想情感首先需要切合时代,新颖并富有创造性,而这本身也需要以前三点作为支撑,同时,韵茶诗的精神环境决不能拘泥于某一领域,不能彻底沦入流行文化,或者空套地附和主旋律,而应该如同唐宋期间的近体诗诗族,有众多代表诗人和流派风格,全方面展示一个民族的历史状态——空间上,纵向的从个人到国家,横向的从诗人所处环境到社会广大阶层群体;时间上,以社会矛盾的出现、发展、缓和、冲突与变革为中心,突出时代的历史性变化。我们以下一篇诗歌具体解释:

这首诗本意是以傲梅喻人,讽刺那些附庸风雅的文艺工作者故作斯文,却无真才实学,不仅对人民百姓的群众文化“青槽酒”嗤之以鼻,更在面临“北风”的挫折打压时只会显摆和傲视他人,用没有厚度和精神内涵的“浮花”粉饰自我。

(我没有在内涵什么,绝对没有ψ(`∇´)ψ)

我们从这首诗反窥韵茶诗的特点。第一点,《讥梅》全篇主要运用文言文语体,但是显然,末句问号和感叹号连用以增强诘问语气的用法是汉语标点改革时期后的产物,侧重古诗风格但同时综合各类诗种语言的时代特点正是韵茶诗的标志之一,一方面这奠定了韵茶诗本身的风骨根植于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属性基础,另一方面也规范并限制了韵茶诗的文风特色,哪怕如《四叶草》一般更为轻松自由的韵茶诗,相比较相似内容的中国新诗,清新细腻的特点依旧会被古色风韵所部分覆盖,这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是韵茶诗发展的根本依托与矛盾之一。第二点,尽管《讥梅》有显性的韵脚“ou”,但是并未在其他方面刻意讲究平仄韵律,“寒霜逸虚骨”就出现了“平平仄平仄“的拗韵现象,但是这并不影响文意的直接理解和意境的塑造。而同样突出的的是,韵茶诗几乎彻底摒弃了词牌格律的规范,最多只考虑了同句的对仗修辞。

(可能因为我们如今对于汉字语言的吟诵性要求降低了很多,所以格律诗确实很有创作门槛【我自己也不是很熟练】。不过,古人以辞藻受限的代价来换取音律的和谐也是情理之中)

诗格种种方面的特点最终导致的,即是韵茶诗的创作和鉴赏难度大幅下降,仅留下文言文语体和诗歌本身意象塑造的束缚以设置韵茶诗的艺术价值下限。第三点,韵茶诗的内容本身应对照当下,而非矫揉造作地附庸中国古诗或者一味束缚于现代诗尴尬的格局视野,以《咏椰》为例:

这首诗歌咏那些为了祖国发展而出国留学,像“椰子”一样漂流海外,饱受质疑甚至冷眼后依然牵挂祖国的海外知识同胞,诗歌藏尾“清明在心”,并隐含“海清”、“孔明”两位衷国爱国先辈的名称。“椰树”,是中国古诗很少出现的意象,但是《咏椰》却能比较自然地结合椰树的现实特点,创造出新颖的。同时我们分析第四点,《咏椰》虽然继承了中国咏物诗的基本特征,但其内容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而非偏离实际的盲目托物言志,另外相比较中国现代诗,《咏椰》也能走出主流的小众个人情感题材,在不陷入时代主旋律的空泛大纲下保持独立的视角和理性。 韵茶诗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但并非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韵茶诗都会不断演变和分化,而这一过程中韵茶诗究竟会繁盛还是衰落,完全取决于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对文化艺术环境的影响,因此,这里我进一步介绍韵茶诗所适应的社会背景。 韵茶诗对格律的“松绑”放低了学习、创作、鉴赏这类诗歌的门槛,而文言文语体又使得其依然有所框架,而这种框架相比较系统成熟的中国古诗极不健全,想要在这之下创造出优秀和时代性的诗歌文化便同时需要一定的文化基底与较广泛的阶层参与,如此一来,韵茶诗的代表人群就主要局限在高端劳务工作者与中水平知识分子之间,并向普通劳动者阶层倾斜,参与的高尖知识者无法直接作用社会文化氛围,而更基层劳动者难以创造出典型与优秀作品是韵茶诗的致命缺点。一旦精英社会固化,中间阶层衰弱甚至消灭,韵茶诗便极可能萎靡僵化,同样,倘若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整体稳健提升,韵茶诗的地位也会因为其仍然存在的文言文束缚而退居下位,真正让步于中国现代诗。但目前而言,社会的资源集中和教育轧引程度使得公民文化水平差距线难以收缩,既有的体制框架和各群体需求冲突也无法使社会割裂急剧发展,尤其面对如今经济和国安环境的严峻形势,中间阶层无论是作为社会冲突的缓冲带与阶层流动枢纽,还是去应对现有经济发展的出路局限以及可能的地区冲突,都无法在短期内发生社会功能和结构的巨大改变,所以,中间及大部分基层群体的历史存在必要性,是韵茶诗能够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根本依据。 那么,我们进一步探究韵茶诗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内部缺陷和突破,我们以下面两篇诗歌为例:

这两首诗暴露了韵茶诗的两个主要缺陷。首先是文言文本身无法直接作为韵茶诗的模板,必须再次改变其语法规则和组词习惯,以适应作诗需要,在未有进一步的规章条例的前提下(而且可能并不需要要这种规章),目前尚在摸索的韵茶诗极容易陷入单句突出而整体游离的现象,倘若为了意境的完整性而调整语句,又会因为其文言文语体的特点而显得冗杂繁复,也就是说韵茶诗的一大矛盾即在于意境与意象间作为联系的语言字词的不系统和不自由,兼具古诗与新诗的缺点,并衍生出两者联系时的新困难。其次,韵茶诗的一个暂时的巨大缺陷在于所包涵阐释的新生事物并无对应文言文的名称,或者因为诗歌节奏等原因,必须使用现代白话语言时,韵茶诗中的两类有着时代隔阂的汉语语言便会产生冲突,利用这种矛盾,我们可以尝试塑造出新的语言习惯甚至诗歌典范,但是更多时候,目前的韵茶诗无法克服这类困难,违和感和杂糅性破坏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完整性,这或许只是一个目前的矛盾,能够通过韵茶诗本身的发展进行调和,但确实会极大影响目前作品的诗体独立性,使其不伦不类或者过分在语言上彻底侧重古诗或新诗一者的属性,成为前两者的变体,而非成熟的新型诗歌种类。 在不考虑具体内容和文风的前提下,韵茶诗其实有三种类型(笔者个人认为),一者侧重中国古诗式的还原(如《蔷薇骑士》),语言上依旧保留文言文的语法和韵味;二者部分放弃了文言文的法则(如《喜中秋无月》),直接铺述,类似于古书中对立于官方文言文的民间口头语;三者几乎彻底舍弃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如《光遇——光予》),更形同在不改变语法和排版下的现代诗直接翻译。 最后,韵茶诗的全称为“歧韵苦茶诗”,寓意着将传统古诗的陈琴古茶般的特点用现代的方式呈现,尝试稚手抚陈琴、新水泡古茶,而又因为技艺不精,因此才称作乐音歧、茶水苦。

(希望大家喜欢这篇文章,之后我主要会发表一些韵茶诗的作品并分析,也会是不是更新自己理论方面的拙见)(≧∇≦)/

韵茶诗?新型中文题材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