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PRACH Preamble 码
5G系统PRACH前导码设计需要考虑了控制面面时延、覆盖和目标MCL(maximum Coupling Loss)的要求。
目标
根据TR38.913介绍的NR场景和要求。关键性能指标(KPI)之一是控制面时延。控制面时延是指从小区有效状态(如空闲)到开始连续数据传输(如活动)的时间。控制面时延的目标应为10ms。与现有LTE系统相比,NR的控制面时延目标显著降低(从100ms降低到10ms)。在这种情况下,就时延而言,有必要有效地设计PRACH传输和RACH过程。考虑到其他numerology或服务,需要澄清控制面时延的目标在numerology或服务中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根据目标MCL,对于下行数据速率为2Mbps、上行数据速率为60kbps的固定用户基本MBB业务,最大耦合损耗(maximum coupling loss)目标为140dB。对于移动用户,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ps是可以接受的。对于下行数据速率为1Mbps、上行数据速率为30kbps的固定用户基本MBB业务,最大耦合损耗目标为143dB。在这种耦合损耗下,相关的上下行控制信道也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于mMTC,极端覆盖范围内的UE电池寿命应基于源自移动的数据传输活动,包括每天200字节的UL,然后是164dB MCL的20字节DL。当假定不同载波频率使用相同的ISD(inter-side distance)时,较高载波频率的总耦合损耗可能大于较低载波频率的总耦合损耗。换言之,如果认为目标MCL在不同载波频率上是相同的,则随着载波频率的增加,小区覆盖或PRACH覆盖将减少。在本文中,为了简单起见,假设PRACH传输的目标MCL设置为143dB。
关于评估假设,以100km小区半径为目标的极端农村情况假设载波频率低于3GHz频带(低于1GHz(例如700MHz)可以优先考虑)。换句话说,它可能不需要为所有候选载波频率(尤其是6GHz以上的情况)支持100km的小区半径。同时,相对较小的小区半径/覆盖范围(例如20m、200m或500m),如室内热点或城市宏/微将支持6GHz以上的载波频率。
PRACH preamble 设计因素
在本文中,为PRACH前导码设计提供了MCL分析。在此阶段,为简单起见,假设所需的前导序列能量与热噪声比Ep/No为18dB,以满足漏检和虚警(false alarm)概率。Ep/No的详细值可在以后根据链路级模拟结果进行更新。MCL计算的其余假设如附录A所示。图1显示了取决于PRACH前导序列持续时间的MCL值。根据MCL分析,PRACH传输的序列持续时间需要至少为0.8ms,以满足143dB的MCL。

更高载波频率(例如6GHz以上)的耦合损耗不会接近目标MCL,因为路径损耗没有完全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模拟)波束赋形来增强耦合损耗以实现目标MCL(例如143dB)。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波束扫描过程的持续时间,以找到足够的波束方向之间的EB和UE。考虑到波束扫描过程所支持的序列持续时间和波束方向的数量,PRACH前导传输的总持续时间可能相当大,尤其是当数据符号大小很小时,因为较高载波频率的子载波间隔较大。为了缓解这个PRACH开销问题,可以考虑减少PRACH前导的序列持续时间。然而,根据MCL分析,MCL值将降低。例如,如果序列持续时间减少到0.2ms,则MCL值将更改为137dB。换句话说,PRACH覆盖范围可以减少。
为了满足控制面时延的要求,有必要减少RACH过程的总持续时间,包括PRACH前导传输和后续传输(例如RAR、Msg3、Msg4)。首先,可以考虑设计具有短序列持续时间的PRACH前导码。由于短序列持续时间缩短的MCL将小于目标MCL(例如143db),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短序列持续时间内增强PRACH前导码的MCL覆盖。考虑到诸如分集增益或Rx组合增益之类的数字处理增强,可以进一步改进Ep/No。例如,如果数字处理链可以改进6dB,则PRACH前导满足目标MCL所需的序列持续时间将更改为0.2ms,如图1所示。可能需要增加eNB复杂性,并且可以进一步讨论详细的增强级别。
或者,可以考虑对控制面时延或目标MCL的需求放宽。更具体地说,满足目标MCL要求的PRACH前导可能不需要满足控制面延迟的要求。以类似方式,满足控制面时延要求所需的所有UE可能不必遵循目标MCL要求。
在NR中,有必要为100km小区范围设计一个特殊的PRACH前导码,其中假设应用了3GHz以下的载波频率。因此,可以认为,设计PRACH前导码是为了特殊的目的和环境,如极长的覆盖范围和低频段。此外,特殊PRACH前导码可以区别于用于各种环境(包括部署场景和载波频率)中的一般用途的短PRACH前导码。
为了设计简单,可以考虑遵循LTE中现有的PRACH前导format 3作为NR PRACH前导的设计指南。同时,如果为超长距离引入长PRACH前导码(即3ms),则可能需要验证是否满足控制面时延的要求。
附录A
关于TR36.824,耦合损耗定义如下:
耦合损耗被定义为UE天线端口和eNodeB天线端口之间链路上的总长期信道损耗,并在实践中包括天线增益、路径损耗、阴影、身体损耗等。最大耦合损耗(MCL)是可提供服务的耦合损耗的极限值,因此定义了服务的覆盖范围。MCL与载波频率无关。
对于MCL计算,有必要根据每RE的能量和噪声谱密度计算所需的SINR。考虑到Ep/No=18dB和序列持续时间=Tseq,所需的SINR可通过以下公式定义:

在低于6GHz的情况下,假设传输带宽为1080khz,当子载波间隔为15kHz(用于数据传输)时,其相当于6PRB。对于6GHz以上,假设传输带宽为5400kHz,这相当于子载波间隔为75kHz时的6PRB(用于数据传输)。其余参数如表A.1所示。

随着PRACH前导码的序列持续时间的增加,MCL值将增加。换句话说,为了支持大目标MCL或大覆盖,PRACH前导的序列持续时间需要大。它可能会影响PRACH传输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前导码的重复可以被认为支持更长的序列持续时间,如在LTE系统中的PRACH前导码format2或3中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