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人群父系考古数据。
2023年6月,厦门大学团队发表论文《古代基因组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粟稻混合农业发展中的人类和文化扩散共存》,公布了四川成都高山城遗址和云南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的DNA数据。 近日,他们又公布了Y染色体单倍群的数据,共三例,分别为: O-Z25915,为Oα-F8下游,来自四川成都高山城遗址,距今约3800年。 D-Z31591,为D1a1-F6251下游,来自四川成都高山城遗址,距今约4500-4200年。 O-MF84329,为Oβ-F46下游,来自云南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距今约3200年。 1 O-Z25915为Oα-F8下游,形成于6260年前。Oα-F8在汉藏语人群中高频分布,与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农业人群在距今约5400年前的扩张有关。 D-Z31591形成于579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位男性,可能与氐、羌等民族有关。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古人骨
DNA中有测到该遗传标记。 在高山城遗址检测到O-Z25915和D-Z31591:这意味着他们是来自黄河中上游的农夫。大约5300年前,他们南下川西高原,在茂县留下了营盘山遗址。大约4800年,他们来到广汉一带,创造了三星堆一期文化。大约4500年前,他们来到宝墩文化。
据统计,O-Z25915支系用户(包含下游)占全国男性人口的比例为1.94%。其中,在西藏省分布占比最高,达26.51%,其次是广西,占比10%,然后是广东(5.56%)、青海(5.3%)、海南(4.89%)、云南(4.6%)。 据统计,D-Z31591支系用户(包含下游)占全国男性人口的比例为0.51%,作为D系,这个比例算是很高了。其中,在西藏的占比最高,为6.61%,其次是云南(1.74%)、贵州(1.43)、四川(1.37%)、青海(1.26%)。 上述这些数据再次证明,O-Z25915和D-Z31591的祖先最初生活于黄河中上游一带,然后南下扩散到西藏、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2:没有查到云南大理海门口遗址的O-MF84329的相关数据,其上游O-MF59235形成于4770年前,分布在两省,其中在云南占比0.97%,在河北占比0.18%。 这可能意味着O-MF84329形成于四川或云南,并主要生活于那里。 O-MF59235的上游为O-MF12414,形成于7910年前,主要生活于西藏(3.3%)、宁夏(1.42%)、云南(1.2%)、青海(1.04%)。 O-MF12414的上游为O-F2887,形成于8070年前,主要分布在新疆(6.4%)、山西(6.08%)、河南(5.15%)、陕西(5.14%)、河北(4.98%)。
根据上述数据可推知,3200年前,云南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的O-MF84329,也是从黄河中上游迁徙来的 3:2023年6月,厦门大学团队在文章中称,高山城遗址古人的成分是由92.1%的从黄河流域迁来的农业古人和7.9%的西南土著狩猎古人混合而成;云南大理州海门口遗址的古人基因中,黄河流域古人占据绝对主体(88.7%)。 上述结论是从常染色体数据中得出的。 近日的数据,主要是关于Y染色体单倍群的,同样证明高山城遗址和海门口遗址的古人来自黄河中上游。 4:其实,我们更好奇,创造三星堆青铜文明的那群人(三星堆遗址三期人群)来自哪里? 根据孙华教授的研究,三星堆的统治阶层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个是掌握着宗教祭祀权力的拥有鸟徽号的笄发族,一个是掌握着世俗行政权力的拥有射鱼徽号的辫发族群。
拥有鸟徽号的笄发族应该是鱼凫氏。三星堆遗址的器类组合中最具特征性的小平底罐、高柄豆等代表器物,最早见于鱼凫城遗址第三期,从而提示我们,三星堆的鱼凫氏来自宝墩文化的鱼凫城。
文献和出土资料反映,鱼凫氏当是源于长江中游的渔猎民族。长江流域的一些遗址出土鹰钩嘴鸟头形陶器柄,以及沿途分布着大量的鱼凫地名,表明鱼凫族存在着从长江中游向成都平原迁徙的悠久历程。
就此而言,三星堆遗址三期人群中的鱼凫氏与高山城遗址人群,不是同一批人。 但是,作为神职人员,且作为后来者(鱼凫城遗址第三期),鱼凫氏一定是少数派。这意味着,三星堆遗址三期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应该是像高山城遗址人群一样,来自黄河中上游。 5:做个小结: 一、无论是从常染色体角度分析,还是从Y染色体角度分析,高山城遗址主体人群,都来自黄河中上游。 二、青铜时期的三星堆文化人群,其统治阶层由两部分人群构成,其中神职人员为鱼凫氏,可能来自长江中游。 三、来自黄河中上游的农夫,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农民,其人群基数一定很大。所以,即便三星堆的神职人员来自长江中游,其主体人群也一定是黄河农夫。 四、简而言之,黄河农夫、当地土著猎户和长江渔民,共同构成了三星堆人。 文:万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