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运城“孙总理安葬纪念碑”的出土与初步研究

2023-06-08 10:0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运城“孙总理安葬纪念碑”的出土与初步研究

徐为茜 丁金龙

《文物世界》 2013年

《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 著录有一通“孙总理安葬纪年碑”,此碑现收藏在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笔者所在单位,以下称“我单位”,但在目录和简介中,都将其错误标识为佚失碑刻。此外,对这块碑产生的背景、文字辨识(或是校对原因)等方面,著录者都留有可商榷研究的空间,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在原著录的基础上,再次抄录碑文并谈一些自己的研究体会,同时述其出土情况,请相关研究者批评指正。

一、出土情况

此碑1998年出土于运城市盐湖区河东街康杰中学大操场的南面。根据康杰中学老校友的回忆,1947年年末,运城解放后,康杰中学校址就迁到城的东北角,在城墙的废墟上开始了新校园的建设。这块碑就是在战争中或者战后重建过程中被掩埋的。掩埋的地点距原来的竖立地点应该不远,或者就是城内东北角的某机构内,或者就是东北角城墙垣之上。

二、形制与碑文

“孙总理安葬纪念碑”形制特殊,其整体呈圭形,通高195厘米,底部宽48厘米,往上逐渐收分,至167厘米处收分至34厘米宽,可以将此一部分看做是碑身。碑额即“圭之首”,呈三角状,高28厘米:碑身厚17厘米。碑文见于碑身的正、背及两侧。

其正面碑额有孙中山半身刻像,刻像椭圆

状,竖高(长径)15厘米,横宽(短径)11厘米。碑身中自上而下书“孙总理安葬纪念”7字正书,字径11.5厘米:右侧上题刻小字“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左侧落款题刻小字“河东市总理安葬纪念筹备会”:这两处刻字均为行书。

背面碑额为国民党党徽,圆形,径13厘米,之下横刻“总理遗训”四字,再之下,竖排3行,字径7厘米,每行16字,四字一句,共48字,均为隶书。刻文如下: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风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式心一德,贯澈始终。”

两侧碑联篆书,分别刻“实现三民主义、促进世界大同"。

三、碑文考证

碑正面“孙总理安葬纪念”所述的孙总理即孙中山。之所以被称为总理,而不是总统或者别的称号,一是因为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政府建设共和的那段历史时期,先后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革命党总理、中国国民党的总理;二是孙中山去世后,为了表示对孙中山的尊崇,在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三中全会时,将“总理”这一称号永久赋予孙中山,他人不得使用。国民党党内习惯于称孙中山为总理。

这块安葬纪念碑碑竖立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这时孙中山去世已有四年之久。根据记载: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逝世后,灵柩暂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1925年4月,国民党中央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因孙中山生前曾表示过死后“归葬紫金山”,所以1926年6月1日就开始在南京钟山第二峰茅山南麓开工兴建孙中山的陵墓。1929年春天,陵墓建造完工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派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榇总指挥。5月1日总理奉安委员会决议从5月26日至6月1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宴会娱乐七天。5月26日,孙中山灵车由北平南移。28日,灵榇抵达南京,当天下午灵榇运入中央党部祭堂,举行停灵礼,由蒋介石主祭,国民党各中央要员及家属与祭。停灵公祭至31日结束。6月1日,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同一天,全国各地均举行公祭,并通令全国停止工作及交通三分钟,以志哀悼叫。由此可知:这块碑竖立的时间———“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正是国民党及国民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公祭孙中山的那一天。

山西省则是在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十一日成立了"山西各界总理安葬纪念大会筹备会",并先后召开九次会议,对孙中山安葬一事做了详尽的安排。包括在太原中山公园搭设礼坛1座、牌坊5座、讲演台1座,印刷与孙中山有关的书籍六种和其他众多宣传品,并遵照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决定,通知本市(太原市)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及民众,自5月26日起,至6月1日止,臂缠黑纱,并停止娱乐宴会,以志哀悼。当时中国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编印发行有《总理奉安纪念特典特刊》一书。

这块碑的竖立者“河东市目孙总理安葬纪念筹备会",不见史籍。在上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编印的《总理奉安纪念特典特刊》一书中,基本没有和运城相关的纪念活动。山西省各界所送的挽联共116幅,除了太原市各机关团体教育机构的挽联之外,还包括“中国国民党芮城县临时登记处”及山西其他国民党县党部等地方团体的挽联,但却没有其他运城各县党部及运城各教育机构的日,很是奇怪。笔者推测,当时的河东市(运城市)对孙总理安葬纪念是单独进行的:“河东市孙总理安葬纪念筹备会”就如同在太原市成立的“山西各界总理安葬纪念大会筹备会”一样,也是当年运城国民党党部为奉安大典成立的一个临时机

构。需要提到的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时,运城尚没有国民党党部。1926年“为配合北伐,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的省委指示下,运城党组织领导建立了国民党运城市党部,并在运城发展了第一批国民党员,党部设在东街基督教青年会"。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5月份,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派冯大轰为河东十三县清党委员,把持了国民党运城市党部"。众多资料显示,奉安大典那年,河东市国民党党部的负责人(书记长)就是冯大轰。虽然我们尚无法知晓“河东市孙总理安葬纪念筹备会”的具体活动,但它的组建与活动都应是以冯大轰此人为中心展开的。

这块碑两侧的碑联“实现三民主义、促进世界大同"以及碑阴所刻的“总理遗训",也是广为人知的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与抱负。这段训词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内容的孙中山的遗嘱不同,它是1924年6月16日广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孙中山的训词,当时由胡汉民代为宣读。这块小小的石碑,这段铿锵有力的、后成为中国国民党党歌和中华民国国歌的训词,默默地折射出这段沉重的历史。这块碑的更详细的原竖立地点究竟在哪里?它的设计者、“楷行隶篆”碑文的书写者是谁?甚至1929年河东市“孙总理奉安大典”纪念活动的情形如何?都有待进一步查找相关史料和研究。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山西运城“孙总理安葬纪念碑”的出土与初步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