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普及】海德格尔哲学概要 入门海德格尔哲学可参考

B站:林中路上的路遥
海德格尔哲学概要 入门海德格尔哲学可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P4y1x78r?spm_id_from=333.999.0.0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概要
注:本文仅为复述,有节选,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号机笔记
一、海德格尔生平
1
1889梅斯基尔希出生
故乡很有宗教氛围。
神学影响对海德格尔颇大。
因为妻子的信仰,海德格尔出现过改宗的情况。
2
青年时代,教师建议其深入亚里士多德
于是读了布伦塔诺:《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义》。
【存在】问题从此刻在海德格尔的记忆之中
3
无论是齐克果、尼采、胡塞尔的影响如何深刻。底色上海德格尔的问题还是在强调【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思想家认为后期海德格尔已经不再是【现象学】家。
胡塞尔是布伦塔诺的学生,所有考虑到深入学习,海德格尔认真的学习了逻辑研究第二卷等等。
第六研究对海德格尔极其重要。
明鉴与真理、范畴直观
实际生命的解释学就是对范畴直观的改造
4
1915年,海完成了教职论文后。1916海和胡逐渐接触。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中提到,一开始海德格尔不太受胡塞尔重视。
后来“【现象学】只有我和海德格尔”
后来向马堡的推荐,胡塞尔一直推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等等
用【现象学】去研究神学和哲学的历史
5
需要海德格尔整个大活才能就职《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
1923入职马堡
海德格尔的学术声誉是有的,即使没有什么太多大作
6
海德格尔在和别人的书信中提及雅斯贝尔斯和胡塞尔坏话,确实是太有人品粒
海德格尔为了搞教职,把写了三分之二的《【存在】与时间》交出来了。一部分说法会说:后半部分比较拉。
26年提交,27出版
7
海德格尔著作的出版,学术圈吸引力很大
海德格尔接替了胡塞尔的弗莱堡大学的位置
8
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态度变差。
在为百科全书写【现象学】词条时(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胡塞尔意识到两人思想上不一致。《【存在】与时间》胡塞尔很不喜欢,裂开了。
海德格尔1933出任辣脆时期校长时,签了很多法希司文件
9
他说自己出任校长多多少少有点无奈了,尽可能保护大家了。
10
后来不让海德格尔去图书馆了,反辣脆
11
晚年声誉差,活到八十几去世了
对存在的追问
一、追问之由来
布伦塔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多重含义》
二、追问之必要性
1.形而上的遗忘
形而上学总是在研究【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一直被遗忘了
作为科学的前提的实体本身的研究被忽略。
【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原因本身被形而上历史遗忘。
理念、实体、上帝........
形而上的研究把【存在】误认为【存在者】来研究了
2.遗忘的原因
自古就有的关于【存在】的教条:
1.【存在】是最普遍的
2.【存在】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
这意味着【存在】是最高的,没有跟它同级的。
描述事物需要拿出一个比他更普遍的词项。例:人是有逻各斯的动物
【存在】无法被定义了。
但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是在使用存在。
我们的判断事物往往在判断存在。既然不能追问也可用,说到底是自明的。
三、存在问题的发问结构
1.严谨的发问的三个要素:
Gefragtes:发问所对的问题领域:存在
所问的领域→水果。什么是水果?(一个观念)
Befragtes:发问所问及的对象:此在
所问的对象→对水果的追问需要以一个苹果/榴莲为对象(一个具体对象)
Erfragtes:发问的意图:存在的意义
追问的原因和目的:什么是存在的意义
错误的追问:存在是什么?这是什么存在?
这样的追问本身就是错误的问法
“什么是什么”就是关于存在者的追问
2.发问结构
问题领域——存在
对象——此在
意图——存在的意义
追问存在→落在存在者上→追问存在的意义
胡的角度上:存在的意义:存在者在什么视域下被给予出?
四、存在问题在存在论层次与存在者层次有优先性
1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领域的确定来自于存在领会
生活的朴素范畴的划分与学科研究对象的划分本身
就涉及到了存在领会
存在者被存在领会所给予。
2此在自身就是对存在有所领会的存在者
为什么不从上帝入手?
此在自身就是对存在有所领会的存在者
(类比叔本华:人直接把握自己的意志,不需要表象作中介。所以人可以处理作为意志的世界)
生存=此在的存在
生存论=此在的存在论
存在问题在生存论与存在论上都有优先性
存在领会就是对自身存在状态发问
我是什么样的人?不是我已经是什么人,而是我将要是什么人
自认为自己是正在学海德格尔的人 这种理解自身
已经是对存在的追问,存在领会了
只是很朴素,前理论化
五、海德格尔存在之问的总体思路
1.原始地解说时间性之为领会着存在的此在之存在,并从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会的视域
翻译一下就是:
把时间性解说为此在之存在,‘领会着存在’是此在的规定性,此在是对存在有所领会的存在者。此在之存在就是生存,也就是把生存解释为时间性。生存=时间性。
并且从生存去解说时间之存在所领会的视域
2.依时间状态问题为指导线索,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视域
《存在与时间》只完成了第一个问题的三分之二
海德格尔把后文的手稿销毁,在一部分讲座与发表文章中展示了后续的问题
六、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要追溯到希腊的ainomenon(显现者)和logos(逻各斯)
把两者结合,也就是
“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自己显示出自己所是的样子,我们以它们显现的方式去看待它的显现。
两者的朝向相一致。去【看】事物的自行【显现】
现象学描述事物的“如何”
不是xx是xx,而是xx是怎样是xx起来的?
方法论意义是“解释”
现象学就是解释。
此在
一、此在的用义
1
海德格尔用此在来标识人所是的那种存在者,区分物等其他存在者。其存在是生存,其存在规定是‘生存论性质’;其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规定是“范畴”。
2
人们会把此在当作物来看,此在一直把自身理解为物。
此在和非此在的存在方式完全不同。
3
此在是人之所是的存在者,非人的也可以是此在。
人是此在是因为对存在的有所领会。
能领会自身存在,筹划将来那就都是此在
4
人有时不是此在,不能领会自身的存在了。例:植物人。
5
是否本真地行动,人都是此在
6
此在的存在的规定性是生存
7
非此在的存在者:物理学的观念,饼干。
它们的规定性是‘范畴’
二、此在的特征
一、此在的本质是【去存在】,它的存在是【生存】
传统形而上学在讨论现成的已有的。
而此在永远不是现成的,在讨论可能性的。
此在本质是去存在,不是:它就是xx(现成的)。而是它可能是(筹划的,可能性的,去存在的)
在世存在意味着,世界对于此在就是种种的可能性。
可能性的整体就是世界。
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向来我属
无人能替代我对自身存在的领会,此在总是我的此在。
本真与非本真??此在与时间性的部分的讨论(回头会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