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毒
叶星语:‘毒蛊’与‘巫蛊’以及‘灵蛊’的区别之-‘毒蛊’ 作者 叶星语 写这个系列,旨在提醒大家不要轻易染指各种暗界的东西,万不可好奇而以身试法。因为染指这类暗界黑术的,据叶老师所知,几乎没有人是善终的。 要说清这个,先要搞清楚蛊虫是什么? 传说中,蛊虫的制作方法是将各种毒性强大的毒虫放在一个密闭容器里,让它们在其中互相打斗,最后剩下来的那一只就被称为-蛊。 殷墟甲骨文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已对蛊毒的制作,作了象形的“图示”,即在一“皿”形容器中放有多种毒虫。后世的造蛊之法,多与此相类似。 “蛊”字由皿虫组成,本指生于器皿的虫或器皿被虫蛀坏。逐步引申,谷物腐败所生的飞蛾以及通过其他物体变质而形成的虫也被称为“蛊”。蛊被称为“蛊”。蛊被认为具有变幻莫测的性质和非同寻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 据说‘蛊’的品类很多,但不管是那种形式,有人总结无非是为了达到下面几个目的: ⒈ 用毒药杀人。《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 唐孔颖达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 ⒉ 指毒药。明王錂《寻亲记·遣奴》:“你下挑生,拆得人夫妇分;下蛊毒,令人做鬼魂。”
⒊ 蛊虫之毒。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三:“两 广 、 云 、 贵 多有蛊毒,饮食后,咀嚼当归即解。” 清林则徐《晓喻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是(鸦片)比诸盗贼之用闷香,拐带之用迷药,妖邪之用蛊毒,以攫人财而害人命者,殆有甚焉。” 综上,我们可以定义‘蛊术’就是通过各种不见光的行为达到祸害他人的目的。简化成一句话,就是谋财害命。 古代医药不发达,如有人染上了蛊毒,通常用两种方法治疗: 一是服用草药,周礼称这种草药为嘉草(见庶氏注); 二是祷告神明,请神明降下医药。 史记就有「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见封禅书)的记载。後汉书说:在仲夏月,用一根米色的绳索,将荤菜和弥牟连在一起来扑灭蛊毒,在大门上挂一枝桃树以驱邪(见礼仪志)。 本草纲目引用古代疗治奇毒的药方,是在每年五月五日收取许多毒虫做蛊,这种蛊主治恶疮,不料後来有人利用这种蛊来害人。民间在端午节当日午时也有「聚五毒」和饮雄黄酒、在脖子上搽雄黄酒的举动以及采艾草等,其用意都在预防生疮,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卫生节日,据考证是源于楚国。 以上属于‘毒蛊’的范畴,下面来看看古代的‘巫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