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思考
昨天看到北京大学发布的《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北大》, 想到B站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讨论,结果看到是很多视频都在对现在的目前的大学生为了绩点无所不用其极的内卷的吐槽。这个改革是在生科院做的试点,因此,感觉应该推荐一下这个文章,期待成绩评定的改革能够惠及更多的学生。另外,我也想到公共选修课的成绩评定改革,但是具体的措施我不多谈,只是想谈几点对公共选修课的看法,与大家商榷,供大家参考。 首先一点,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以为了人类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也就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我们的改革也是以此为目的。 杨振宁曾经有一个文章讲过数学与物理的分与合,这个分与合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和应用自然规律。 公共课的设置也是处于更好的培养人才而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需要的,因此,公共课的设置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素养。 成绩评定也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 作为一门公共课,肯定要有基本的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点应该选择哪些,标准是什么?因为要面向的理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考古等各个学科, 这些知识点应该考虑各个学生的学生的基础的接受能力和现有的知识储备。 同学们在掌握了这种基本的知识点之后应该给予一个良好的成绩。 作为一门公共课,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思想。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信息和网络可以帮助大家轻松的获得知识,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此时,更需要学生们多思考,也需要教育者多思考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如何能把把重要的知识点有逻辑、有组织、有框架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有助于未来的发现和探索,为人来点亮更多的知识树。 但是,这个目的的达到是无法好好考察的,教育者自己形成了一个系统,但是是不是就非要把这个系统灌输给学生呢,非要学生会背诵默写呢。我觉得这个地方,老师自己讲出自己形成的系统,但是要允许学生自己有自己的理解,不宜在这个放做过细过多的考核。 按照一句流行语说的,“知识就想种子,我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就静待花开,有的孩子在春天开花,有的孩子在秋天开花,有的孩子好几年都没有开花,他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做为一门公共课,还在于传播精神,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 不要以为文科的学生就有人文精神,也不要以为理科的学生就有科学精神。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个专业,这些精神都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最后,我想说,不要忘记了学以致用。 一个月前,福州大学的许琛老师来北大,我们和王杰老师、李若老师交流的时候,王老师提到段学复先生说过的话。段先生说:”原来造刀是为了砍木头的,后来有些人就只是造刀了,忘记砍木头的目的了。” 我们还是要抱着学习致用的太对来学习公共课,而不是仅仅为了点缀或者炫耀。“ 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服务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以我国的半导体之父黄昆先生的话结束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