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昔班尼王朝简史——昔班尼

2020-02-24 18:11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参考资料:

《中亚史》四、五,蓝琪著

《中亚通史》古代卷下、近代卷,王治来著

《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

《拉失德史》第二编,米儿咱·海答儿著,王治来译

《巴布尔回忆录》巴布尔著,王治来译

《突厥世系》阿布哈齐汗著,罗贤佑译

《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乌兹别克斯坦】艾哈迈多夫著,陈远光译

《伊斯兰朝代简史(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博斯沃思(Clifford Edmund Bosworth)著

《中亚历史地图集(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布吕格尔(Yuri Bregel)著

“Muhammad Shaibani”维基百科词条(英)

Мухаммед Шейбани,维基百科词条(俄)

Йадгар-хан,维基百科词条(俄)

Буреке-султан,维基百科词条(俄)

SHIBANI KHAN,《伊斯兰百科全书》卷九p426-428

阿布·法特赫·穆罕默德·昔班尼汗(Abul-Fath Muhammad Shaybani Khan)生于伊历855年(1451),祖父阿布海尔汗,父亲为沙布达克(Shah Budagh),母亲忽里·别吉姆。他原名为沙·巴克特(Shah Bakht,意为幸福之王子),明实录译为沙亦白(Shaibk),拉失德史为沙亦癿(Shahi Beg),昔班尼这个名字是后来效仿先祖取的,为了方便叙述,后文还是以昔班尼称之。有意思的是,据《胜利之书节选(Tavarikh-i guzida-yi nusrat-namah)》所说,昔班尼祖先猛古铁木耳(Mengu Timur Oghlan,昔班玄孙)之妻为萨曼王朝君主伊斯玛仪后裔。


关于昔班尼早年生平以及阿布海尔死后的乌兹别克汗国情况,在我查阅了俄文维基后,发现国内资料与俄文资料在许多方面有所冲突,主要几点在:

1.    谢赫·海达尔和沙布达克是否为同一人

2.    阿布海尔死后乌兹别克汗国的继承情况

3.    昔班尼在阿布海尔死后的事迹

根据《拉失德史》中译本第一编p291-292,以及注释2,昔班尼十七岁时,祖父阿布海尔汗在与羽奴思汗交战中战死,乌兹别克汗国瓦解。父亲沙布达克收拢余众。为躲避强大的哈萨克人,沙布达克躲到突厥斯坦城附近。后来得突厥斯坦的居民告知羽奴思汗在哈剌托海驻扎,他立马率领部众前往突袭其营帐,然而羽奴思汗当时恰巧出去打猎,沙布达克扑了个空。部众失去了目标,开始对营帐中的物品进行抢劫、分赃。羽奴思获悉了沙布达克突袭的消息,迅速回军,击败了这伙乌兹别克人,沙布达克被杀,昔班尼侥幸逃出。随后避难到阿斯特拉罕汗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然后就没有了。

霍渥斯为20世纪初著名的蒙古史家,其著作《蒙古史》在蒙古学领域中可谓大名鼎鼎,但随着更多史料的出现以及利用,即使是权威书籍也有可能出现错误、观点落后等情况。这里我也犯了一个错误,书中仅言“可能”,并非确实;而新版《赖世德史》关于此词条更是表示“兹存疑”,而我由于看书过于粗心,轻易相信了这个说法,导致文章出错,实属过失。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迅速结合了《伊斯兰百科全书》等资料,力求将此处的缺失历史给填补完整。

昔班尼是沙布达克之子,有弟马赫穆·速檀(1454-1501),其父早亡(据S.K. Ibragimov著作所言,死于伊历864年[1459-1460]),兄弟二人起初由阿布海尔汗交由一位“畏兀儿伯克长老(Uyghur Bay Shaykh)”照顾,后又拜托给一位名叫喀喇钦伯克(Karacin Beg)的将领(Amir),兄弟俩可能从前者处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在后者身上开始接触军事、习练武艺,昔班尼的童年是在祖父管辖的昔格纳黑一带度过的。

然而,1468年,祖父阿布海尔汗在与羽奴思汗交战中战死,乌兹别克汗国大乱。阿布海尔颇有干略,在汗国内积威甚重,但也因此与诸多亲属产生矛盾,阿布海尔死后他原本压制的那些乌兹别克首领、蓝帐后裔就有人要表示“汗位轮流坐,今年到我家”。首当其冲者便是希瓦汗国先祖别儿克(Berke,法语Bereke,俄语Буреке/bureke)[1]

[1] 《突厥世系》中亦作博剌克,为希瓦汗国的先祖

别儿克之所以敢谋汗位自然有有所依仗。其一,他家与阿布海尔汗血缘甚近(相对于遍地成吉思汗子孙而言),先前所提之猛古铁木耳,其子博罗台合剌扎有二子,一子名易卜拉欣·斡格阑(Ibrahim Sultan Oghlan,亦称伊伯剌罕),阿布海尔汗为其孙;一子名为阿剌卜沙(Arab Shah),他曾夺得金帐汗国大汗之位(1377-1380),并远征罗斯,大胜而归。别儿克便是阿剌卜沙的玄孙。从辈份上来说别儿克为阿布海尔从孙。

别儿克为人雄壮,有勇力,生有类似晋文公重耳的“骈胁”。《突厥世系》记载:“一般人总是有软骨在骨骼与胸膛之间,而他却根本没有,其胸膛是完整的一块(如一整块铁板或木板)……”[1]他年轻时曾效力于阿布海尔汗,因大家都是同祖同宗,很受阿布海尔汗的信任。然而在阿布海尔汗死后,他便生出了歹心。据《突厥世系》记载:

博勒克苏丹按照古语所说“如果你见到敌人正从四面八方抢劫你父亲的房子,就去同他们一齐干吧。”,他也加入了抢掠阿巴儿·该耳汗[2]财物行列中。[3]

[1] 《突厥世系》中译本p178

[2] 即阿布海尔

[3] 《突厥世系》p184

别儿克鸠占鹊巢,不仅抢夺财物,还占据了阿布海尔的驻地,同时拉拢了诺盖汗国的穆萨伯克(Musa Beg,这位是重要人物,参与了15世纪后期中亚草原上的多个事件)前来助拳。穆萨伯克与哈萨克系速檀库贾什(法语Qoudjâsch-Mirzâ)起冲突,穆萨伯克不敌,别儿克答应以助其消灭敌对势力为代价得到了穆萨的支持。由于他本人太年轻,加上辈分也小,不符合草原的“长者继承制”,于是他便推其父雅迪葛尔(Yadigar)为汗(1468-1469),自己掌握实际权力,穆萨成为了雅迪葛尔的“беклярбеком”,这个头衔应类似于奥斯曼的诸贝伊之贝伊(beylerbeys);而根据R. Yu. Pochekaev的说法是,乌兹别克内部“苦阿布海尔之政久矣”,雅迪葛尔年事已高,无心离政,正符合诸贵族的心意,因而推举之。而В. В. Трепавлов在其著作《诺盖部落史(История Ногайской Орды)》则认为别儿克早在1457年继哈萨克出走后联合穆萨伯克推父亲雅迪葛尔为汗,与阿布海尔分庭抗礼,1468年死后雅迪葛尔正式成为乌兹别克汗国的主人。

见此情景,喀喇钦伯克感到无所依靠,便携昔班尼兄弟西往阿斯特拉罕避难去了。

不过雅迪葛尔没活多久就去世了,阿布海尔之子谢赫·海达尔(Shaykh Haydar Sultan)称汗(1469-1471),却引来诸多势力的不服,其中除了别儿克及其盟友穆萨伯克外,还引来了大帐汗国阿合马汗(Ahmed ibn Küchük,1465-1481在位)、失必儿汗国(即西伯利亚汗国)君主伊巴克汗(Ibak Khan,1468-1495在位)和哈萨克汗国的反对。阿合马汗本人虽掌衰落之国,但有恢复之志,同时觊觎花剌子模;失必儿汗国位于乌兹别克汗国以北,因阿布海尔曾杀死伊巴克汗的祖父哈吉·穆罕默德,因此他与阿布海尔有不共戴天之仇。1468年伊巴克汗借助诺盖汗国之力杀马尔汗自立为君,对南边的乌兹别克汗国虎视眈眈;哈萨克更不用说,就是因为不服阿布海尔方才出走,眼见阿布海尔一系有复兴的迹象,不能让其咸鱼翻身。各方合计,以阿合马汗为首,在1471年声称花剌子模为大帐汗国领土,联合进攻谢赫·海达尔,将其杀死。同时阿合马汗娶穆萨伯克之妹,保证不干涉他们的事务。随后阿合马汗听闻坐镇后方的兄长马哈茂德去世,急忙回军。行至伏尔加河地,得知昔班尼兄弟正在阿斯特拉罕避难,联合穆萨伯克、伊巴克汗等攻打了阿斯特拉罕,逼迫其君主、阿合马的侄子艾哈迈德·卡西姆臣服,然而艾哈迈德·卡西姆似乎是暗中放走了昔班尼兄弟。在让阿斯特拉罕臣服后,阿合马便马放南山、班师回朝,认为昔班尼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然后正在各方放松警惕之时,昔班尼纠集部众,于1472年突袭伊巴克汗,大败之,并杀其兄弟子嗣;继而偷袭了阿合马的兀鲁思,当时阿合马正和莫斯科公国对峙,听闻大惊,急忙回军坐镇。В. В. Трепавлов说此事发生于谢赫·海达尔死后第八天,似乎时间上 太赶了些。

昔班尼后来还杀死了别儿克,时间不详,应在偷袭阿合马后不久。关于杀死别儿克,《突厥世系》是这么说的:

昔班尼表面上臣服于别儿克,佯装没有二心,实际暗中收集祖父余众,逐渐积蓄力量。当昔班尼自觉实力足够时,便开始谋划对付别儿克。一年,他与别儿克一起来到锡尔河附近过冬 ,他将营地驻扎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随后他以第二天凌晨出发打猎为由在半夜召集了自己的人马,说道:“明日拂晓,我们就冲进博勒克苏丹的营地,仔细包围他的大帐,首先注意将他擒获,而不要忙于俘虏其他人。”[1]拂晓时分,昔班尼便突袭别儿克营帐。别儿克虽然睡着了,但还很机警。他听到马蹄声后迅速被惊醒,随后只披了一件黑貂皮袄,赤脚逃跑了。可惜他在进入芦苇丛后不慎被芦苇所伤,血流不止,最终被抓获。昔班尼将其处死,劫掠其领地而归。别儿克的子嗣逃入诺盖部避难。

这个故事可信度在我看来还有待商榷,主要在潜伏别儿克身边这个操作说服力不足。

[1] 《突厥世系》p184

1473年,哈萨克汗国贾尼别克汗去世,诺盖汗国自觉受哈萨克汗国影响甚大,处处掣肘,因此动起了和昔班尼联合的心思。还是那位反复横跳的穆萨伯克,收留了别儿克子孙的同时也和昔班尼联系上,想推举他为钦察草原的可汗以对抗哈萨克汗国,但由于穆萨伯克在诺盖部落中并非一家独大,其他的诺盖伯克反对他与昔班尼结盟,加上克烈汗之子巴兰杜黑汗逐渐调遣兵力屡败人数劣势的昔班尼,这场结盟最终没有达成。面对巴兰杜黑和堂弟哈斯木汗的大军围剿,他不得不逃到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等地,东躲西藏。不过据说昔班尼与巴兰杜黑互相联姻,关系密切。

昔班尼在15世纪70-80年代的事迹比较模糊,史料有限,仅能知道这么多。

1487年,他率手下3000人马,投靠了帖木儿君主速檀阿合马汗(Sultan Ahmad Mirza,1469-1494在位)的部下米尔•阿不都•阿里(Mir Abd Ali)。次年(1488),速檀•阿合马汗与羽奴思汗之子马哈木汗(Sultan Mahmud Khan)交战,他审时度势,认为需要与马哈木汗取得联系,在交战前夕派使者与马哈木汗交洽。第二天两军交战时,昔班尼与其部属掉头就跑,还抢掠后方辎重。速檀•阿合马的部队不明就里,也跟着混乱了起来,溃不成军。这场史称“锡尔河之战”[1]的战斗,以马哈木汗大获全胜告终。后来马哈木汗从速檀•阿合马处夺得突厥斯坦城后,将其赏赐给昔班尼。而昔班尼在其上司阿不都•阿里与速檀•阿合马死后(1494年)欣然笑纳,从此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哈萨克人对马哈木将自己领土赏给仇人的行为表示抗议,马哈木前往镇压两次,均被击败。

[1] 维基称为奇尔奇克河战役(Battle of the Chirciq River)

15世纪末中亚形势

当时河中地区的形势可谓是复杂多变。帖木儿君主卜撒因于1469年被白羊王朝杀死。其对手速檀•忽辛•拜哈拉(Sultan Husayn Bayqara)迅速占领呼罗珊(Khorasan),为呼罗珊帖木儿王朝君主(1469-1506在位)。拜哈拉身怀武艺,勇略过人,性情坚韧,屡败屡战,最终得以入主呼罗珊。并得同样文武双全的贤臣、大诗人阿利西尔·纳瓦依(Ali-Shir Nava'i)辅佐,在位三十余年呼罗珊一片兴盛。然承平日久,性嗜酒,有关节炎疾,逐渐疏于政事;宠爱次子穆札法尔·米尔扎(Muzaffar Mirza)而疏远长子巴迪•匝曼(Badi‘al-Zaman,亦称巴的斡•思咱蛮),听信后宫哈的者·别昆之谗言,导致在位晚年父子不谐、兵戎相见,纳瓦依1503年死后朝纲更是日益败坏。

而卜撒因诸子占据河中,以长子速檀•阿合马为君主,帖木儿王朝再次一分为二。1494年速檀•阿合马病死,三弟速檀•马合谋(Sultan Mahmud)继承王位。但他生活腐化、为政暴虐,任用奸臣,那位不到半年就病死了。随后他的三个儿子麻素提(Sultan Masud)、拜孙哈尔(Baysunghur)、速檀•阿里(Sultan Ali)相继登位,引发了新一轮的宗王混战,给昔班尼提供了机会。

1498年,拜孙哈尔为抵御堂兄弟、帖木儿宗王巴布尔(Babur)[1]向昔班尼求援。昔班尼立马出兵,但是他并不想与巴布尔作战,而是抱着直攻撒马尔罕的目的。不过拜孙哈尔也不是傻子,没有给他开门,昔班尼只能悻悻而回。
在马哈木汗的支持下,昔班尼占据了昔格纳黑、讹答剌(Otrar)[2]等地,实力逐渐增长,于是着手准备进攻撒马尔罕。在成功争取了撒马尔罕城内的突厥贵族后,昔班尼于1500年初发动对撒马尔罕的进攻。经过十日战斗攻进外城。正在内城和守军僵持时,听闻其老上司阿不都•阿里之子巴基从布哈拉来援。他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围攻,转而与巴基(巴基塔尔)交战,将其击败,并趁势攻下了布哈拉,任命原帖木儿大臣穆罕默德·萨利赫(Muhammad Salih)暂时管治之。再回头围攻撒马尔罕,城中粮食稀缺,居民只能吃猫肉和狗肉。

[1] 即莫卧儿帝国的创建者,帖木儿五世孙(来孙),羽奴思汗外孙

[2] 亦有Utrar、Farab之名

眼见城池不保,速檀•阿里之母赫拉•别姬•阿尕(Zuhra Begi Agha)的心思便活络了起来。她是一个乌兹别克女人,她秘密写信给昔班尼说,如果他能娶自己为妻,那她和儿子便将撒马尔罕献出。昔班尼只需留给速檀•阿里一块采邑即可。昔班尼很痛快的答应了,从而进入撒马尔罕,但随后却背信弃义,杀掉了速檀•阿里。

攻下撒马尔罕后,昔班尼放松了警惕。因乌兹别克人保持着游牧习俗,不喜住城,昔班尼和大部分兵力驻扎在城外,城内只有五六百人。但19岁的巴布尔极具勇气,趁其不备率240人夜袭撒马尔罕,里应外合之下成功占领。但好景不长,昔班尼于1501年再度围攻,巴布尔急于求战,却被击败,不得已夜逃出城,她的姐姐罕匝答•别昆(Khanzada Begum)被昔班尼俘虏,做了其妃子,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胡兰姆•沙(Khurram Shah)。
昔班尼这次总算真正占据了撒马尔罕。他随即便在城内大肆招兵买马。距《中亚文明史》中引用毛拉萨迪的话:“布哈拉陷落之后,从7岁到70岁的所有布哈拉城民都受命参加昔班尼的战争。”为此布哈拉人还发动叛乱反对昔班尼的统治,但很快就被昔班尼残酷镇压下去,并将布哈拉封给自己弟弟马赫穆·速檀并且乌兹别克人也从四面八方前来归附于他。据《拉失德史》记载,他的军队因此增加到了五万人。

昔班尼强大以后,开始将进攻矛头指向马哈木汗。马哈木汗对此懊悔不已。不得已向其弟、吐鲁番的阿黑麻汗(Ahmad Alaq)[1]求援。唇亡齿寒之下,阿黑麻汗率军前往支援。双方汇合后,派遣巴布尔率三万人先进攻费尔干纳(Ferghana)统治者檀巴勒[2],以扫清后患。

[1] 因多次击败瓦剌部,获绰号“阿剌赤(Alach)”,意为屠夫(Slaughterer)

[2] 查不到这个人的英文名

檀巴勒原为巴布尔部下,后叛逃割据费尔干纳。但因为巴布尔的轻敌,导致屡屡没有将檀巴勒消灭。檀巴勒退守安集延(Andijan)和阿黑昔,向昔班尼求援。昔班尼对局势早就关注已久,正愁找不到机会开战。他在准备一个月后出兵,攻占了忽毡城(Khujand,亦作苦盏)。檀巴勒的兄弟与他会合,充当向导。因此,昔班尼可以出其不意直攻费尔干纳。他率领三万军队倍道兼行,突袭1.5万马哈木联军(《努斯拉特纪事》说乌兹别克人只有6000,而马哈木军有两万),迅速将其击溃,马哈木和阿黑麻汗被擒,巴布尔再次奇迹逃生。
但昔班尼并没有杀这两位汗,尽管他们的父亲羽奴思汗与昔班尼有杀祖、杀父之仇,或者是顾忌蒙兀儿人的势力仍然强大,或者为报答马哈木的恩情,他和这两位汗说:“我已经由于你们的援助而获得了大权,现在我俘虏了你们,但我不杀你们,你们走吧!”将他们两个释放,并和马哈木汗联姻,娶马哈木汗之女爱莎·速檀·哈姆(Aisha Sultan Khanum),同时收编了三万蒙兀儿人,实力再度增强;昔班尼夺取了费尔干纳,将其赐给檀巴勒及其兄弟,随后班师回城。

在打垮了东察合台汗国后,昔班尼便将目光转向了呼罗珊的帖木儿王朝。其统治者速檀•忽辛•拜哈拉当时已统治34年,不负当年的雄心壮志。王朝宗王内斗,逐渐衰落下去。但昔班尼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是很自信,因此他在1503年的冬天对南部的喜萨尔(Hisar,今喀布尔[Kabul]东南)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征服。
喜萨尔的统治者是胡思老•沙(Khosrow Shah)。他是一个钦察奴隶,自小就成为豪族奴仆,后效力于速檀·马合谋,因在军事上稍有才能,逐渐被重用,1496年还曾击败呼罗珊帖木儿巴迪·匝曼的入侵,得以管治喜萨尔、巴达克山(Badakhshan,《明史》称为八答黑商)等地,同时担任速檀•马合谋的宰相。但此人贪财暴虐,忘恩负义。他将速檀•马合谋的长子麻素提刺瞎了眼睛,将其次子拜孙哈尔杀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其部下听闻昔班尼来袭闻风而逃,昔班尼俘获无数,满载而归。
随后昔班尼对巴里黑(Balkh,即巴尔赫)城展开围攻,围了一个冬天,而从呼罗珊来的军队始终不能解围。这使他感觉喜萨尔和呼罗珊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因此,他在1504年春天撤军,准备养精蓄锐,一举而下。胡斯老•沙浑然不知大难临头,还向昔班尼送礼以求保全。不过途中出了一点小变故。

檀巴勒野心勃勃,不甘居于人下。于是他在昔班尼出征喜萨尔时便进攻其治下的塔什干,但围攻不下,只能撤回安集延。这使得昔班尼十分愤怒,将消灭檀巴勒列为第一步。在撒马尔罕修整了一两个月后,1504年4月,昔班尼先派使者命各地速檀、异密来会。自己则率军急速向费尔干纳前进。这时檀巴勒面对昔班尼的来袭却昏了头,不思如何抵抗,反而继续进行其他地方的征服。直到快兵临城下,他才匆忙回军。但他做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将所有兵力回缩,固守安集延。这可正中昔班尼心意,他直接将安集延围的水泄不通,本人更是亲自攻城,围城三个月之久。途中檀巴勒曾率军万人出城与乌兹别克人在开阔战场上决战,结果自然是全军覆没。而安集延人对檀巴勒本就不满,便做了昔班尼的内应,安集延城就此被攻下,檀巴勒兄弟被抓住杀掉,费尔干纳完全纳入昔班尼的掌控之中。他将费尔干纳各地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自己返回了撒马尔罕。
在略微休整后,昔班尼便再次出征攻打喜萨尔。面对来势汹汹的昔班尼,胡思老•沙吓破了胆,赶紧收拾细软便逃往山区去了。喜萨尔群龙无首,很快便被昔班尼所征服。回到撒马尔罕后,羽奴思汗之妻、巴布尔庶外祖母沙•别昆(Shah Begum)因与其庶子马哈木汗关系恶劣,便与其亲属前来投奔。昔班尼起初接待了他们,后来他担心这些蒙兀儿头目会策反他军队里的蒙兀儿人,于是打算杀掉他们。在这些蒙兀儿头目中,有两个比较出名的人物,第一位便是《拉失德史》作者米尔咱•海答儿(Mirza Haidar)的父亲马黑麻•忽辛•古烈干(Muhammad Husain Gurkan)。他是羽奴思汗的女婿,蒙古世族杜格拉特部(Dughlat,亦称朵豁剌惕)的首领;另一位便是吐鲁番汗国阿黑麻汗之子、日后开创叶尔羌汗国的赛德汗(Sultan Said Khan)。他们两个收到了风声,迅速开溜了。而其他蒙兀儿头目或被杀,或被监禁。昔班尼并没有为难沙•别昆,只是将她赶往了呼罗珊。

在解决蒙兀儿人首领的问题后,昔班尼在1504年冬天出征花剌子模,围攻首府乌尔根奇十个月之久。花拉子模人英勇抵抗,连乌兹别克人都对其顽强的精神颂扬不已;但外无支援,内无粮草,最终还是在1505年8月沦陷。昔班尼回军休整,下一步便是征服呼罗珊。

但在昔班尼征服花剌子模的过程中,巴达克山爆发了反对乌兹别克人的起义。此时统治者为帖木儿宗王米尔咱汗(Khan Mirza)[1],他依靠穆扎法里部首领穆巴拉克•沙的援助,杀掉了昔班尼派遣的使者,并击败了乌兹别克人的部队,在昔班尼时期及其后的六七十年里保持了独立。
胡思老•沙十分不甘心放弃自己的财富,他企图攻打昆都士(Kunduz),但被当地的乌兹别克人击败生俘,并将他系在驴尾上,拖着走过昆都士的街道,然后处斩,并将其首级送到昔班尼处。

[1] 他是卜撒因之孙

昔班尼率军逼近巴尔赫,巴尔赫是巴迪·匝曼的领地,当时巴迪·匝曼其正在穆尔加布[1]募军,部将速檀·库林贾克派幕僚阿卜杜拉·纳斯拉拉[2]前往呼罗珊给忽辛·拜哈拉报讯。面对咄咄逼人的昔班尼汗,拜哈拉道:“我已不久于人世,但还是要去巴尔赫会一会昔班尼汗;命中注定的事是躲避不了的。”他将自己的儿子都召集起来,同时也派人向巴布尔和波斯沙赫伊斯迈耳(Ismail I)求援,其本人则率军御驾亲征。巴布尔此时通过一番征战,取得喀布尔、加兹尼(Ghazni)等地。他委托马黑麻·忽辛监国,自己率军前往支援。

[1] 可能是八剌·木儿噶卜(Bala Murghab),俗称小谋夫(木鹿),又名马鲁·鲁得(Marv-ar-Rudh)城,位于穆尔加布河上游

[2] 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里·纳斯拉拉,16世纪初历史学家,原在巴迪•匝曼麾下任职,后投苏云赤次子速檀(克利迪)·穆罕默德,编写《历史精粹》,自穆斯林创世至1525年的历史

忽辛·拜哈拉率诸子至一个叫巴巴阿拉希的地方,因日渐病重,便停军于此。1506年五月忽辛·拜哈拉死去,巴迪·匝曼继位。不过他同时又扶立穆札法尔·米尔扎为君主,一国二主,自古未有先例,因此人心不安。时有俗语:“十个教士可以寝于一件粗布外套之中,而两个君主不能并立于一个世界之内。”[1]他们无心打仗,在将拜哈拉的遗体送回赫拉特后便仿佛忘记巴尔赫正被昔班尼围攻,照样歌舞升平,甚至还不让阿卜杜拉·纳斯拉拉回巴尔赫报信。巴尔赫外无援军,在被围四个月后,守将找到了昔班尼之子马黑麻·帖木儿,在得到昔班尼保证宽恕的承诺后开城投降。

[1] 这句话出自波斯大诗人萨迪《蔷薇园》第一章第三个故事

巴布尔和巴迪•匝曼等人会合后,见到他们的颓状,不禁斥责他们耽于享乐、疏于兵事。而他们希望巴布尔能留在呼罗珊,正当巴布尔犹豫之际,后方却传来了马黑麻•忽辛将巴布尔的弟弟立为君主,发动叛乱的消息,他只能被迫回军。

昔班尼在1506年底征集4到5万的兵力,再次进攻呼罗珊。巴迪•匝曼与穆札法尔·米尔扎组成联军驻于赫拉特以东,拜哈拉手下大臣宗农阿儿浑听了阿谀之言,率100多人企图抗击乌兹别克大军,但无疑是螳臂挡车,自然一击而溃,宗农•阿儿浑被俘斩首;加之两人经常倾轧,军无战心。听闻这个消息,巴迪•匝曼等宗王顿时四散而逃,巴迪•匝曼回到赫拉特后收拾细软,与其家属亲信逃走。昔班尼于1507年5月24日直入赫拉特,没有受到一点抵抗。帖木儿王朝(1370-1507)就这样戏剧性的灭亡了。昔班尼随即分遣部队扫荡呼罗珊各地,基本一统卜撒因时期帖木儿王朝的疆域。

在灭亡了帖木儿王朝后,昔班尼也逐渐以帖木儿王朝的继承者自居,并实行一些有效的统治措施。为扭转中亚地区因连年战乱而衰退的经济,他曾进行一次货币改革,发行新货币腾格(银币),质量十分稳定,苏联史学家加富罗夫在《中亚塔吉克史》中认为其改革“比昔班尼汗的前辈和继承者所采取的财政措施进步”;他将因战争中被掠夺的耕地归还原主,暂时未能归还的土地先转入汗的名下,由国库拨批款项用于耕种;同时鼓励开荒、修建水利;他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名声,意识到崇尚文化的重要性。在攻陷赫拉特后,昔班尼除了向当地征收了十万腾格的税金,并没有劫掠、破坏这座古城,被传闻吓到四处逃散的居民逐渐回到赫拉特,城内恢复了正常秩序;他招揽了著名诗人卡马鲁丁•比纳依(Kamarudin Binai),为其著《昔班尼传》、《汗战功纪》以歌功颂德;命穆罕默德•萨利赫仿波斯《列王纪》编写了《昔班尼纪》,这本书叙述了昔班尼1485年到1506年的生活经历;他在草原上流浪奔波时没有时间、条件学习,在初建政权时昔班尼便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师从回鹘学者,用乌兹别克文练习写诗;并在布哈拉学习《古兰经》,时常与宗教学者讨论经义;笃信宗教,奖励学术,弘扬文化。因此巴布尔在回忆录中将其斥为“毫无教养的粗人”是十分主观的想法。
在昔班尼一统中亚时,巴布尔与坎大哈(Kandahar)统治者、宗农•阿儿浑之子沙•伯克交战,沙•伯克不敌,逃往昔班尼处求援。昔班尼便出兵坎大哈。巴布尔自知不敌昔班尼,只能南下印度。昔班尼攻坎大哈40日,因家眷被山区土著袭扰,与坎大哈讲和后撤退。击败土著中听闻哈萨克人南侵,便前往抵御。
在这时(1508年),马哈木汗前往投奔昔班尼。希望昔班尼能看在双方联姻的面子上给予一块容身之地。昔班尼却不念旧情,他派遣部下找到马哈木汗道:“我曾经宽恕释放过你一次,如果我再一次对你施恩,就会使我的王国覆亡。”将马哈木汗及其五个儿子丢入锡尔河中淹死。同时还借故召集马黑麻•忽辛到布哈拉,将其杀死。马黑麻•忽辛原在巴布尔处发动叛乱,被巴布尔镇压,巴布尔因其是他的姨父,并没有杀他,将他赶走,他便前往投奔昔班尼。他曾经写信劝诫马哈木汗,但没有作用,反而搭上了自己。他九岁的儿子米尔咱•海答儿在家臣的保护下逃出布哈拉。

由于哈萨克人已经严重威胁到昔班尼在河中的统治,因此他在1509年出兵征讨。哈萨克人同为乌兹别克人,但上层统治者是白帐汗国后裔。当时的统治者虽是克烈汗之子巴兰杜黑(Burunduk Khan),但实际执政者是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汗(Kasym Khan)。哈斯木汗在草原上威名甚大,昔班尼原本先派遣先锋部队探明敌情,这支部队在行军途中歇息喂马时突然听闻哈斯木汗大军来袭的消息,顿时抛下辎重,一股脑地逃跑了。实际上连哈斯木汗的人影都没见着。这个消息对军心的干扰十分严重,昔班尼也没有摸清哈萨克人的底细,只能下令撤军回到赫拉特。此时是1510年春季。

1510年秋季,他率领大军前往山区扫荡土著哈扎拉人。但因缺少向导,此次出征徒劳无功,他只能悻悻回军,回城后解散了军队。这时传来了西边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大军来袭的消息。
萨法维王朝由萨法维教团建立,其领袖伊斯迈耳(伊斯玛仪一世)年少骁勇,年十二起兵,十五灭白羊(1502),称沙阿,建立萨法维王朝。随后逐渐扫荡西波斯,于1508年完全将其征服。由于伊斯迈耳信奉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昔班尼王朝必然发生冲突。但昔班尼十分轻视这位少年英雄。或者说随着其领土的扩大,他也逐渐变得骄傲自大。伊斯迈耳曾向昔班尼派遣使者亲善修好。但昔班尼反而回赠一副托钵僧才用的拐杖和托钵,回信道:“可追踪其父旧业,而本人则为成吉思汗之后裔,继承其剑与威权。”伊斯迈耳怒道:“我既为教士,将赴麦失赫的(马什哈德)巡礼,吾人可在彼处相见。”[1]

[1] 引自布哇著、冯承钧译《帖木儿帝国》p135


在打发使者后,昔班尼便率军进山扫荡哈扎拉人,但无功而返。此时伊斯迈耳率4万大军来袭。由于军队刚被遣返,昔班尼手头上一时没有军队,他传檄各地命速檀、异密们速速率军前来,而他自己则迅速前往谋夫(Merv)。但伊斯迈耳比昔班尼早到了三天,并且在谋夫附近进行设置,打算进行伏击。

昔班尼到达后,各地军队陆续前来。伊斯迈耳此时施展计谋,大军假装撤出营地。昔班尼的斥候查探到此情况,连忙报告给昔班尼。昔班尼此时明显轻视了对手,他立即准备率2万军队前往追击。其谋士劝导他先等各速檀军队集齐后再行进击亦不迟。但昔班尼昏了头脑,道:“对沙•伊斯迈耳作战是一场圣战,不可错过机会。”于是他立马出发进攻。
乌兹别克军从崎岖的山地进入到平原地带后,发现敌军等待已久,并且人数远超乌兹别克军。乌兹别克军还没有摆开阵势便被夹击,军心大乱,逐渐被击溃。昔班尼且战且退,身边仅剩500人,都是贵族将领。他们被波斯军赶到一座牲畜牧场,却发现无路可逃。昔班尼企图跃马跳过牧场围墙,但因前后过于拥挤,往外跳的人一个一个的被堆起来,昔班尼在最底下,最后被活活压死。战斗结束后波斯军才在人堆中找出昔班尼的尸体,此战乌兹别克军将帅全体阵亡,世所罕见。
伊斯迈耳将其尸体分解,头皮剥下充草送与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二世(Bayezid II);头骨镶上金银珠宝以作酒器,其余肢体分发各地示众。

昔班尼以过人之勇略崛起于微末,并抓住了帖木儿王朝与东察合台汗国衰弱的时机一举将其灭亡,统一河中;对内政、文化亦十分上心,并非莽夫之流。但囿于宗教成见与晚年自大,轻视了伊斯迈耳这个强敌,一招不着,满盘皆输,可谓功败垂成。


昔班尼王朝简史——昔班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