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丛高光:越智一裕

Artist spotlight: Kazuhiro Ochi
原文地址:https://animetudes.com/2021/03/21/artist-spotlight-kazuhiro-ochi/
翻校:Moji
编辑:Moji

封面:1983年Animage台历《铁人28号》 越智一裕插画
本文属于 金田系的前世今生 系列
我决定将《福星小子》作为金田系系列文章的开端,按理来说,这正是金田系刚出名不久、风格开始广泛传播的时候。但《福星小子》并非万事万物的源头。相反,完整的金田系史可以追溯至《福星小子》之前,即1977年,金田创立他的Studio Z2。问题在于,当时的Z2和后来的Z3负责的许多动画作品如今都鲜为人知、难得一见,除了某些硬核超级系机器人爱好者,几乎被世人所忘;也有许多第二梯队的动画师,他们的姓名更是无人知晓。 本篇我将撷取这段滥觞期的一位人物,着重讲解他的早期职业生涯,并以他为例(介绍这段时期):越智一裕。
越智算是非常有趣的例子,有至少以下两点原因:作为金田伊功的开门弟子和初代金田系代表人物之一,越智有机会和这位大师直接联袂,他们的合作也确实贯穿了二人的职业生涯。但越智也完全被笼罩在其他同代天才的阴影之下,比如最负盛名的、早期和越智共事过的山下将仁。或许有人认为这单纯就是因为越智少了才能;确实很有可能,但这并未减损他工作履历的趣味。尤其是后来越智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逐渐向分镜、插画家、角色设定转型,不同于金田、山下,以及其他保持“纯洁”、只专注于原画的动画人。本文我会聚焦于越智早期的职业生涯:他初入业界的十年。但本文之外的他依旧活跃于业界,在本世纪10年代为东映的系列动画(大多是《光之美少女》)出了不少力。他现在还是Studio Z的副主席,而该组织一直致力于归档金田的作品。
关于越智,不得不提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入行时是业内最年轻的人:1978年,他加入小型中割公司Green Box时,才十六岁。为了进入业界,他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而这段经历提供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信息,反映了当时的业界情形。越智来自日本中部的乡村岐阜县,而非东京。1977年九月,仍是一名高二学生的越智第一次前往首都,想要加入龙之子工作室。然而,他并不知道这得提前写申请信——好巧不巧的是,他入京时,龙之子的社长,吉田龙夫,刚刚去世。工作室没有纳新的打算。总之,他在错误的的时间来到了错误的地点。越智只好打道回府,然后比第一次聪明了些,直接向业界传奇机械监督长滨忠夫写信求职。于是长滨把他送到了日升,但日升当时不招中割;辗转了一段时间找公司和面试,终于,在1978年七月,越智被Green Box录用,并从高中辍学。他在那里当了八个月中割,平时都睡在工作室的壁橱里。
此后不到一年,1979年四月,越智跳槽到了金田的Studio Z3。鉴于越智对超级系机器人人尽皆知的热爱(否则他不会随便联络长滨),他或许仰慕金田已久,因为后者正是因超级系机器人作画首度扬名。越智在Z3的第一次中割是《小鲸鱼》,一部由苇Production制作的系列动画,随后是1979年的《高达》。Z3曾是苇和日升的主要外包对象:它包揽了六集《高达》,其中大部分都由贞光绅也执导,富泽和雄作画监督。但是,金田很快就离开了片场,因为他和安彦良和在Layout初稿的自由度上产生了意见分歧,而且金田的其他工作也够他忙了。
金田退出《高达》或许也是Z3解体的诱因:一直与苇Pro合作的野田卓雄,想必鼓励过金田重新加入他的Studio No.1。金田确实照做了,一同前往的还有贞光、长崎重信、锅岛修、饭岛正胜,和越智一裕,而越智大概是一做完《高达》就加入了(No.1)。作为No.1最年轻的成员,越智被取了个“仓鼠”的外号。富泽仍担任了一段时间的Z3社长,但失去核心成员的Z3也不过是一具空壳,很快便走向倒闭。
又当了一段时间的中割,越智终于在1980年首次担当原画,他和公司的另一位新成员,时年十九岁的山下将仁,负责了七集《铁人28号》。越智有些不幸,因为山下很快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创意,让越智的工作完全黯然失色。有山下大胆的特效在先,越智的拿手好戏,速度线、色块和更简朴的金田Pose,相比之下也变得异常保守。但这也让越智的作画显得有趣,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越智是极少数活跃甚久的金田系动画人之一,也是极少数最初未受山下浸润的金田系动画人之一,他选择了承袭(金田遗风)而非发展自己本人的风格。

可以在《铁人28号》里的这段镜头比较山下魅力超群的前30秒与越智在结尾相对朴素的作画。似乎还是越智更有创造性一些:这一段最后几秒,是越智本人加上了铁人喷气机的喷射,分镜里原本没有这一部分,越智从游戏Lunar Lander汲取了灵感。(感谢Renato Rivera Rusca指出)
因此,来年的1981年,越智在《六神合体》实现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六神合体》)和《铁人28号》皆为早期金田系史中重要的TV动画,因为这两部动画或许正是最先展现金田风格的作品,不是只局限于少数格外出挑的几集(像《福星小子》那样),而是将金田风格完全融入了作品的美学本身。毫不意外的是,它们都是机械标题,坐实了金田本人和他的学生们在这类动画中的C位。
越智在《六神合体》担当了十二集原画,他和山下一起画,有时也和金田本人一起。但最重要的还是第五十七集,越智首次担当演出和分镜,时年二十岁。《六神合体》本身就有极高的视觉辨识度,演出风格完美落在出崎和富野的风格之间,但越智却成功在这种语境下贡献了表现强劲的一集。它的第一部分节奏缓慢而偏于内省(introspective),这种情绪以直击人心的构成和鲜明的色彩完美构建,此类用色后来也发展为越智的标志之一。至于动画¹*,越智显然从金田那里学到不少,但也得益于他在《高达》时期得到的锻炼。构图十分复杂,有众多仿富野的运镜和各种飞船机械的复杂的运动。越智本人很可能负责了最终战斗的部分,即本集的高潮。


让我们以这段打斗为例,一起看看越智的才能。第一处让人震撼的元素是利用众多几何形状表现的激光:第一个镜头中,至少有三股红色的(激光)像闪电般运动,随后变为圆形,最后是结尾镜头中的白色三角形。尽管金田对激光形状早已进行过各种穷尽可能的实验,但当时金田的学生在这方面大多涉足尚浅。
然而,这段镜头真正瞩目之处在于机械运动,尤其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踢。让机器人变为身处其中的人物,配以抽象的背景,是个英明的决定。这不仅提醒了我们谁在操纵机器人,也赋予了运动以肉体化、人格化的个性: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战斗。还有一件事更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当驾驶员变回机器人时,是没有切镜的:这是无缝衔接的转变,突出了二者的同一性。当角色由右向左从摄像机前跳开,随后机器人从另一边向着我们落下,当你开始思考Layout的复杂性,这个镜头也就更加深入人心。总之,这里的运动十分复杂,因而让全段都颇具观赏趣味。
最后是一些标志性的金田Pose。就我对越智早期作品的观察而言,他尤为钟意这种飞踢和打斗编排,以至于反复使用,我们在《无敌三四郎》中也能看见。正如后者所展现的那样,机器人的机械设定实在帮了动画²*大忙:它简洁而瘦削,使动作充满生机。换言之,这让肢体的屈伸都更加自然,而他们在这些大家伙上倾注的心思也是金田在画超级系机器人时曾思考过的。这更加凸显了金田风机械动画的中心原则: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运动。
《六神合体》之后,越智画了三集《福星小子》,或许帮了山下不少忙。但执导的机会意义重大,越智也想尝试更多工作。1982年七月,《魔境传说阿克洛班奇》第十一集,给了越智一次机会。该作由国际映画社和东映联合制作,它们都是No.1的亲密协作伙伴。实际上,国际映画社和苇Production联手制作了它们的首批作品,而其中许多成员都来到了《阿克洛班奇》:猪股睦实和影山楙伦担当了本作的两位角色设定。这大概是他们创建自己的公司Kaname Production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至于东映(的人),他们早已和金田以及No.1共同制作松本零士的改编作了。也正是因为和国际映画社合作,他们后来才会制作J9三部曲(《银河旋风无赖我》、《银河烈风幕丞我》和《银河疾风流离我》),金田在这部系列作也做了一些贡献。

但本集的耐人寻味之处还在于它对当时金田风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了及时而精确的阐释。有些动作镜头很明显受到了《福星小子》的影响,尤其是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那是因为本集的两位原画,越智本人和曾我部孝,都参与了《福星小子》早期几集,或许帮他们的同事山下将仁搭了把手。另一方面,在其后某一场景,越智(推测)贡献了他的标志性一踢,火焰特效的色彩和运动则像刚从1980年《铁人28号》片场拿来的一样。
金田的学生早已开始朝着更独特的个人风格进化,但令人震撼的是,此时的他们依旧联系紧密,互相抱团,画法高度相似。除了硬核粉丝,无人能回想起《福星小子》之前的(其他动画的)出色单集,但1981年至1984年大概是金田系的顶峰时期,(那时的金田系已发展为)一类流派,而不再是某种普遍的方法论或动画美学。
这或许到了1983年才能有确切的论证,当时刚诞生不久的Kaname Pro献上了它的第一部TV动画,成了金田系此后三年间的最后一次振作。看看Kaname初外包回的表记,越智很可能加入了此公司,至少和它的联系日益密切。事实上越智在他们的第一部原创动画《无敌三四郎》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担当了两集的分镜和演出,这两集外的另一集担当了作画监督,此外在其他集也有作画。
《无敌三四郎》惊人之处有二:其一,它从头到尾都是金田风动画,和《铁人28号》一样。其二,它并非山下风的动画,而是保留了酷似金田本人的风格,至少越智回是这样。越智画的打斗依旧是一贯的复杂构图和动作编排,以及标志性踢腿。但他最具个人特色的表现或许还是在第二十五集,他和猪股睦实一同执导。与其说这集是一场依托于更新潮更大胆(作画)手法的创新实验(正如上妻晋作在本作中所做的那样),不如说是一种回顾,比起金田和山下在八十年代早期的尝试,它更接近于金田七十年代的剧画风格。
这方面(金田风)特征最明显的还是线条:无论是身体的外轮廓还是突出的速度线通常都十分粗糙,尽管那时的金田已不再系统性地使用这种画法。它完美诠释了反派的凶恶与残暴,并让本集第一部分的格斗更富生机与力量。
这似乎是越智当时想深入探索的方向,因为他在《起源》中使用了毫无二致的特效。他是这部OVA动画的原画,并被证实负责了第一部分约五分钟的原画(纳姆和无机生命体的战斗),可能还画了些别的(追逐战中割和小无机生命体的镜头)。可能是越智在Layout上的自由度很高,正如OVA的其他原画,但也可能是他擅自修改了一部分原分镜:他负责的部分一开始就频繁使用了分屏和多种色彩对比。这都是越智自己画分镜时会大量使用的技法,而且它们也没有出现在《起源》的其他部分。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越智辨识度越来越高了。他的打斗总会有许多跳跃和圆周运动,跳跃里收腿的方式也总是一模一样,尽管这些不是越智首创,而是金田早就玩出花来的画法。和《三四郎》如出一辙,这里的线条很糙,在纳姆的剑和机器人武器的外轮廓,以及速度线上尤为明显。但或许是受OVA制作氛围的鼓舞,越智也做了一些不寻常的尝试:更卡通的表演和更滑稽的表情。伴随着强烈的危机压迫感,当纳姆几乎要成功挡下无机生命体的攻击时,好笑的事发生了,纳姆试着赤手空拳打它,然而手却在疼痛中缩回,肿胀起来,变得通红。尽管越智更擅长角色和机械动画,他还是在自己负责的片段结尾尝试了特效,献上了极好的火焰特效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动画。再次强调,此处的分镜、镜头构成和Layout都处理得当,凸显出了越智作为一名动画人,并非(只是闷头画画)对作品其他要素都视而不见。
实际上,《起源》之后,越智一方面继续画着动画,另一方面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其他领域。他一直有担任TV动画的演出和分镜,但他的里程碑之年在1987年。一方面,在他的OVA《学园特搜》中,越智终于自我表记了一次监督,他也自己负责了脚本、分镜、角色设定,同时担当作画监督和原画。另一方面,他开始负责(越来越多的)角色设定工作,首先是《新小甜甜》,他也是该作的作画监督。后来越智也一直致力于分镜一职。
纵观越智九十年代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他对《机动战舰》的贡献。作为对七十年代超级系机器人作品了如指掌的名家,越智有足够的底气同金田伊功和小松原一男共事于某部《盖塔机器人》的东施效颦之作:《热血大决战》。虽然《热血大决战》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它确实是他们向着起点满怀爱意的回归。并且,能够作为同样有才且有辨识度的原画,和伟大的前辈并肩工作,越智必然与有荣焉。
End

1* 原文为animation,结合上下文语境指的应是影像技术层面的动画。
2* 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