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古代,教你如何玩转“自媒体”


汉代全靠打赏
早在先秦时期,凭创作能力吃饭已不再是难事,能写的人在汉代很好混,“汉赋”的出现和兴起便是一个证明。

(汉赋)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其实可以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自媒体人的崛起出现在汉代,随着新媒体汉赋的兴起,宫廷开始在民间招文学侍官,凭创作能力吃饭已不再是难事。

贾谊、司马相如都是当时的大v,那时写稿没有稿费,又不能接广告,收入主要靠皇帝的打赏。

比如汉宣帝就常带着自媒体人出门游玩,让他们随兴作赋取乐,然后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之后打赏模式便流行开来。

三国时,邯郸淳写了一篇1000字的《投壶赋》献给曹丕,曹丕一高兴打赏了帛一千匹,几乎一字一匹帛(1匹帛=10两银子)。

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
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带在身边。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之后,打赏模式便流行开来,并成为古代创作者重要的收入来源。

唐宋玩自媒体有“稿费”
宋代时,现代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除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

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唐·韩愈所撰写的碑文)
明清玩自媒体“写软文”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大概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
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失宠,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便用一百斤黄金,请司马相如为她作辞赋一篇,司马相如答应了,就写下了著名的《长门赋》。

明清时,“写软文”者越发多了起来。
负盛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就不走寻常路,提出了“我为自己代言”的口号,并在家中自拟了一则广告文案,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一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古代自媒体变现
古代自媒体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在唐朝时,文学消费市场已很成熟,诗人王勃就靠卖自己的诗发了财,上文提到过韩愈写碑文赚稿费,郑板桥代写文案明码标价,古人的变现套路还有很多。

白居易给元稹写《河南元公墓志铭》1400个字元稹家人给了铜钱70万妥妥的变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