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乱发誓的孙坚被砸得稀碎,袁绍袁术断了香火,刘备关羽张飞没事,桃园誓词中另有玄机?

2023-07-06 19:36 作者:真正的半壶老酒半支烟  | 我要投稿

古代人都比较喜欢发誓,也比较愿意相信别人的誓言,这是因为在古人眼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现代人都知道,如果发誓有用,测谎仪就没必要发明出来了,神探头上长草之后,也不用为儿女长得像经纪人而烦恼了。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发誓会成为遮掩谎言的手段,但对未知的事物,还是不能不心存敬畏,比如有人让“登月者”手按在他们最尊敬的那本书上发誓,结果谁都不肯照做。

誓言和结局,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偶然的巧合,那些巧合被演义小说放大后,就成了“一语成谶”,比如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三国时期那些毒誓,看看那些话最后有没有应验。在这方面,江东猛虎孙坚可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倾倒——他曾指天画地发誓,而在最后临死的那一刻,肯定会在心头蹦出两个字:“报应!”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带领本部人马最先进入董卓放弃的皇宫,并在井中得到了金镶玉的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对孙坚有吸引力,袁绍当然也垂涎三尺,于是身为“讨董联军盟主”的袁绍得到密报后马上前来讨要,孙坚指天发誓:“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孙坚最后不得善终,不但自己为誓言付出了生命代价,还向上天缴纳了一点利息——他最能打的儿子、江东小霸王孙策,最后也是脸上箭疮迸裂而亡(被许贡的门客射的)。

孙坚在《三国演义》中死得极惨:“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刘表部将黄祖设伏把孙坚砸得稀碎,这件事在《三国志》、《典略》、《吴录》、《汉末英雄记》中均有记载,孙坚是“中箭”、“中石”、“脑出”而“物故”。

要是仅以孙坚被砸得稀碎为例,发誓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是有效的,但是以桃园兄弟誓同生死为证,那就靠不住了——他们好像违背了誓言,但却一点事儿都没有。

刘备关羽张飞誓同生死,但是关羽死后,刘备和张飞并没有跟着去,而是一个筑坛称帝,一个受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看起来一点寻死的意思都没有。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刘关张之所以被当做结义兄弟的典范和标杆,是因为他们情深意切重信守诺,桃园誓词也大有深意:“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读者诸君请注意,是“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而不是“必须”同年同月同日生死,愿望和结果是两码事,只要刘备和张飞表示“想死”就算兑现了诺言,真死假死都不打紧,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那是一个很重的誓言,还不如说“我有两块钱也会分给你一块”来得实在。

桃园誓词根本就算不上毒誓,真正敢赌上身家性命的誓言,是另外两个,说得最狠的,是孙刘盟约,那是诸葛亮代表“汉(刘备刘禅一直以汉正统自居,孙权承认,曹魏和陈寿不承认)”、孙权代表“吴”签订的:“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盟约没说“汉害吴”或“吴害汉”又当如何,但是结尾的誓词确实挺毒:“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

孙刘两家被能受的惩罚都写上了,但是心底里怕不怕,估计诸葛亮清楚,孙权明白,刘禅也不会太当真:孙刘联盟恢复后,曹魏一直在和季汉征战不休——什么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演义小说的描述,曹魏也没少主动进攻,诸葛亮和姜维有时候只是被动应战,那时候可没见东吴给予多大支持。

如果孙刘两家勠力同心,同时向曹魏发起猛攻,司马懿顾此失彼双拳难敌四手,还真未必打得过诸葛亮和陆逊。

在枭雄眼里,誓言不过“牙痛咒”,应不应验都是未知数,真正没把誓言当回事儿的,还得说袁绍起草的讨董诸侯誓言:“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

俾坠其命,就是本人不得善终;无克遗育,就是断子绝孙。

也不知道是不怕断子绝孙,还是发誓的时候用脚在地上画了叉,袁绍和袁术肯定都没遵守誓言,曹操当年倒是还有一点忠心,所以他才写了一首《蒿里行》嘲讽袁家兄弟:“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袁绍吞了韩馥烧了公孙瓒)。淮南弟称号(袁绍的弟弟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刻玺于北方(袁绍刻了一枚假玉玺,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以取代刘协)。”

袁绍和袁术都不得善终,袁术临死前想喝一口蜜水而不可得,袁绍的儿子们,则把手足相残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宁肯把老爹留下的家底献给曹操,也要借来兵马跟亲兄弟死磕,有时候还亲自舞刀弄枪面对面厮杀:“袁尚披挂上马,引兵五万出城。袁谭见袁尚引军来,亦即披挂上马……二人亲自交锋,袁谭大败。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

袁尚袁谭这对老六,打曹操的时候可没那么勇猛:兄弟见面分外眼红,他们的老爹袁绍要是看到这一幕,会不会修改当年的讨董誓词?

我们细看古典名著,就会发现连“神仙”都不相信发誓有效。当年纣王殷受的儿子殷洪发誓说自己“如不助武王伐纣,四肢俱成飞灰。”申公豹轻蔑地一笑:“此乃牙疼咒耳!世间岂有血肉成为飞灰之理?”

袁绍袁术兄弟不守誓言,最后身死族灭;江东猛虎孙坚胡乱发誓,结果被黄祖砸得稀碎;刘备关羽张飞“誓同生死”,但是却留下了很大余地,读者诸君细看刘关张的桃园盟誓,是不是也发现了其中大有玄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人。这是古代君子对诚信的注解,但是即使圣贤如孔孟,也会在著述中留下“故君子可欺以其方”的“名言”。

三国枭雄发下的毒誓固然信不得,读者诸君远看五洲近看周边,是否也能发现很多食言而肥者?您对轻易胡乱发誓的人,又会作何评价?


乱发誓的孙坚被砸得稀碎,袁绍袁术断了香火,刘备关羽张飞没事,桃园誓词中另有玄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