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养老保险学:02养老保险基本理论

02养老保险基本理论
产生与发展
养老保险产生的标志 : 1889年德国颁布《老年、残疾和遗嘱保险法》
第一个宣布建立福利国家 : 1948年英国
福利经济学
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1. 旧的福利经济学 : 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边际效用比较的前提条件
基数效用假设: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的
国民收入总量越大,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
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
主要观点
增加货币补贴,改善劳动条件
对有钱人征税,增加穷人的补助和救济金
建立普遍养老制度,根据最低收入标准指定补贴制度
2. 新福利经济学 : 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不能用基数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次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
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基础上的
序数效用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发展
公平与福利理论
- 老年人福利理论
认为市场在解决老年人贫困方面存在无效性,需要政府建立养老保险习题帮助老年人脱离贫困
- 诱导性退休高效率理论
假设人力资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的平均人力资本就会低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年轻人希望老年人退出劳动力队体,为了使老年人愿意放弃工作,安排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补偿机制。
- 退休保险理论
养老保险是为因退休而失去收入的人口提供的一种保护。
引入养老保险制度对工作人口的收入征税.给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发放津贴。
- 个人短见和父爱主义理论
人在年轻时一般无法有远见,政府提前强制征收养老保险,在老年在还
- 政府管理节约成本理论
政府管理比私人部门管理更节约成本,更有效率
(美国有证据表明私人比政府成本更低)
-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理论
养老金是老年人对年轻时期投资的收益
- 生命周期假说和交叠世代模型理论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追求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消费者在任何年龄.上的消费支出与即期收入无关而是依赖于一生的全部收入。
交叠世代模型认为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周期都与不同代人进行交易,其基本形式是一个跨时的一般均衡模型。第一期是消费和储蓄,第二期是消费,取得一生效用最大化。
如何实现养老保险的公平与效率首先要弄清楚公平和效率的本意,公平是在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两个层次对于机会均等上来说,任何一个我国公民都可以通过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方式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到老年后就可以参与享受养老保险,对受众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要求.但从成本来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主要由国家支付,个人几乎不需要进行额外缴费,对于普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未进入事业单位的人群,养老保险的成本更高1.加强养老保险覆盖当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依然有很大漏洞,根据相关数据,截止2006年,城镇员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76%,对于中国庞大的基数,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事业单位有国家缴纳养老金,而占据中国人口一半的劳动人口,参考率只有四分之一,覆盖面远远不够,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也比较困难,由于政策的普及力度不够,以及经济能力难以支付养老保险等原因难以参保2.各地养老制度不统一在宏观层面上,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但这些通知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导致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企业中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有区别,甚至差异较大,这样的不统一不仅对保险受益者有较大的不公平性,也加大了管理难度,降低了经济效率
奥肯/漏桶原理/富人交税转化到穷人获益的过程中会因为管理费等而又损益
罗尔斯/平等优先定理/机会平等优先于差别原则,机会均等优先于分配平等
伊斯特林/相对福利学说/人的福利低于社会消费标准就不会快乐,反之亦然
阿罗/不可能定理/多种选择下民主不能得到令所有人满意的结果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