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科普:运10

运-10(Y-10)是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制造的四发喷气式客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客机计划,于1980年首飞成功。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运-10亦存在技术上的缺陷,虽然运10仍有改进余地,但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缺乏资金,希望运10研发经费主要由民航总局靠营收负担,所以运-10因资金不足仅制成两架半样机便结束,除了当时的测试航班人员,未能实际载客。错误的政策决定导致的运十下马对后来中国航空产业基础、特别是民用航空制造产业的落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后上海飞机制造厂转为与麦道公司合作,合资生产麦道80/90。设计团队在均未投入大批量生产的运-10自研和麦道80/90合作生产项目上积累经验,其间又因上海大众项目的成功,有大批技术人员流动至其他机械制造方面,以至于到很久之后的ARJ-21项目中国生产自主飞机才终获成功。
首架组装用作静力测试。第二架配备的国产发动机为WS-8(又名915型发动机),是普惠JT3D-7的仿制品,使用的发动机及飞航电子俱为中国民航机队中707的后备组件。机身和机翼在位于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内的西安航空馆内。运-10总设计师是马凤山,他也是轰-6轰炸机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为程不时。

类型 四引擎窄体喷气式客机
原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制造商 上海飞机制造厂
设计者 上海飞机研究所
首飞 1980年9月26日
制造数量 3(2架完成)
发展自 波音707
研制、测试过程
有观点认为,运-10的主要机体设计是经由波音707的逆向工程而来,其中该工程代号708,还被讥为上海波音707,但运十的研制者否定了这一说法。
运-10的独特之处,是机体结构先采用苏联设计规范后参照美国适航条例全面自行研制的成果,引擎与航电才是由中国民航总局以波音707备件方式出资购买了数套改装。在选择机体布局时,考虑了翼身融合引擎舱、尾部引擎和翼下引擎吊舱方案,当时亦流行如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英国三叉戟客机采用的尾部引擎;运-10的设计一直与轰-6有紧密联系,尾部引擎设计要从头开始,而同期未实现的轰-8采用轰-6机身及尾翼,将翼身融合引擎舱改为翼下引擎吊舱;为尽可能通用技术,708项目于是也选择了翼下引擎吊舱方案,最终1972年确定的布局与DC-8和波音707接近,而未选用DC-9、三叉戟和Tu-154的尾部引擎。
运-10计划配套动力为涡扇8,代号915甲,根据当时规划可能为轰6放大远程轰炸机方案动力。该发动机在波音707上进行过试验,在运-10和远程轰炸机两个项目下马后也停止研制。
1970年7月,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申请在上海和广州制造飞机,当局原则批准申请并将任务命名为708工程。
197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在上海研制大型首长专机。
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
1976年9月,制出了供静力试验用的飞机。
1978年11月,在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进行全机静力试验,证明飞机强度符合要求。与此同时,开展了影响安全可靠的全机四大系统地面模拟试验。
1980年9月26日,飞机由机长王金大首飞成功,但直至翌年年初才向外公布。
从首飞成功到1984年共飞行了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飞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国内主要城市,并七次沿“死亡航线”飞抵高原城市拉萨,成为首架飞往拉萨市的自产飞机。
1985年2月11日,运-10在完成短跑道起降测试后返回上海。这次亦是运-10的最后一次飞行。
1986年,财政部否决了3000万元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研制计划终止。
取消及现况
运-10工程的最终取消原因很多,市场不足和技术落后以至于竞争力不足。
因为考虑民航机市场营利能力严重不足,在尝试将定位从客机改为货运机,甚至是退而追求军用预警、加油机以获得国家拨款,加上技术上,原采用苏联设计规范,设计出来的零部件可达到高抗疲劳强度,但整机将较波音707严重超重;后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标准研制,削薄减轻零件,因当时国内配套材料水准不足,制造出的整机仍较波音707略重,抗疲劳强度却大降,经百余小时试飞后机体隔框出现裂纹,安全性较低,难以达到实用标准。各种接受均未果后只能忍痛放弃。
运-10项目虽然解散,其仍带动的工业产业链,在上海培养了众多科学技术人员。适逢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众计划初建,上飞的很多技术人员外流前往大众,上飞对这种大型国有企业间的人材平级调动无可奈何也未获得补偿,使用了一个已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上海方言词汇“跳槽”谓之,赋予了“跳槽”新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至今;虽然上飞心痛不已,但这些技术人员在数年内即在引进技术国产化方面发挥作用,成为邓小平时代经济的一大特色,形成与此前“自力更生”和“成套引进”各阶段均不同的风格。后来中央拍板制造国产飞机ARJ系列时,国家才有充足的资金和基础实力,虽留下断层,但由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接力研制后,终于推出市场化大飞机C919。
现时仅存一架的运-10飞机,尾号B-0002,自弃用后曾停放在上海大场机场内中国商飞公司的草坪上,及后与一架同样由中国商飞获授权试制的MD-80客机略经修缮,于2009年4月在同一工厂内成为静态展品。至2017年12月,运-10被分拆为数个部分,由平板拖车送往中国商飞浦东厂房行政大楼前的草坪重新组装,并于翌年年中在该处,以中国第一架客机的姿态继续展出。
技术性能指标
原始功能:大型军用首长专机、运输机
发动机:四台涡扇-8(WS-8)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 8,650kgf(19,000lb)
性能数据
商载15000千克 6400公里
商载5000千克 8300公里
最大巡航速度(重量100000千克,高度8000米) 974公里/小时
经济巡航速度(重量100000千克,高度11000米) 917公里/小时
最大爬升率(最大起飞重量) 20米/秒
最大巡航高度 12000米
起飞场长(最大起飞重量,按ICAO标准) 2318米
着陆场长(最大着陆重量,按ICAO标准) 2143米
航程(巡航高度11000米,巡航速度M0.82,备份油量:10%全时间巡航用油及30分钟等待用油)
机组/乘员
机组:5人驾驶制、4个服务员
乘员:混合级124人:
头等舱16座、排距1.05m/41.34英寸;
经济舱108座、排距0.88m/34.65英寸;
全经济级149人、排距0.88m/34.65英寸;
最大起飞重量 110,000kg(242,500 lb)
外形尺寸
翼展 42.24米
机长 42.93米
机高 13.42米
机身长度 40.75米
机翼面积 244.46米2
内部尺寸
前货舱容积 15.65米3
后货舱容积 20.36米3
客舱
长度 30.4米
宽度 3.48米
高度 2.20米
容积 200.49米3
货舱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 110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 83000千克
最大无油重量 73000千克
基本重量 58000千克
最大载油量 51000千克
最大商务载重 15000千克
最大商载载油量 37000千克
翼载荷(最大起飞重量) 4.41千牛/米2(450公斤/米2)
结束了,福利

点个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