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洪升与续作者曹雪芹即曹寅的交往
作者 姬健康
按:本文作者虽然举了后40回中的例子,即认为曹寅是续作者,但仍认为曹寅是前80回的增删者。其实曹寅对前80回改动并不大。增删纂目录分章回是指续作,而不是对前80回本身的操作。
红学发展到今天,明白人越来越多,曹雪芹著作权遭到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土默热红学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得出最为接近真相的结论:《红楼梦》是晚明气脉的产物,其背景是顺康时期,原作者是清初大戏曲家、诗人洪昇。这一结论自有庞大的学术体系支撑,本文就不多涉及。问题是《红楼梦》是怎么与曹家产生联系的?这其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慢慢道来。
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比洪昇小13岁,又比洪昇晚八年去世。曹寅的经历、官职就不予介绍了,红学家说的够多了,就差一点开棺验尸了。曹寅既是皇家买办,又是康熙在江南的眼线,这种说法学界早有耳闻。但曹寅还算正直,仗着皇帝的信任和嘱托,在文化界广交朋友,一是为自己的爱好,二是为清初朝廷安抚人心,两全其美,何乐不为。所以,曹寅与文人频繁交往,唱和、诗酬之逸闻记载颇多,也深得当时文人之心。诚然,作为戏曲史上巅峰之子、诗坛领袖王士祯的得意弟子洪昇,也成了曹寅的座上客。曹寅与洪昇何时开始交往,囿于史料记载匮乏,我们无从得知。但洪昇的文名,在清初文坛上比之曹寅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然,曹寅也不会在1703年将自己撰写的杂剧《太平乐事》寄给洪昇求作序文,洪昇当然来者毋拒,欣然命笔,不吝溢美之词,其中有云:
柳山先生(笔者注:即曹寅)出使江左,铃阁多暇,含风咀雅,酌古准今,撰《太平乐事》杂剧以纪京华上元。凡渔樵耕牧、嬉游士女、货郎村伎、花旦秧歌皆摩肩接踵,外及远方部落,雕题黑齿,卉服长伎僸佅兜离,罔不罗列院本,其传神写景,文思焕然,诙谐笑语,奕奕生动;比之吴昌龄(笔者注:元初著名戏曲家)村姑演说,尤错落有古致。而序次风华,即《紫钗》元夕数折无以过之。至于《日本灯词》,谱入蛮语,怪怪奇奇,古所未有。即以之绍乐府余音,良不虚矣。吾知此剧之传,百世以下犹可想见其盛,而况身际昌期者乎!
曹寅随即在自序中回应道:
武林稗畦生(笔者注:即洪昇)击赏此词,以为劲气可敌,秋碧曾为稗畦说宫调,令其注《弹词•九转货郎儿》下。......急切付梓,盖有故人之余意焉尔。
受人褒扬后的得意之色跃然纸上,只可惜第二年洪昇已作水中仙,故称“故人余意焉尔”。根据两人来往诗文的语气、氛围,可知他们友情相契,颇为信任。第二年(1704年)春末,洪昇受江南提督张云翼邀请,前往上海松江做客。张敬为上宾,开长宴,邀名人,畅演《长生殿》,连普通将士也准予堂下观赏。坊间轰动,传为美事。消息传至曹寅处,大为惊羡,也随之发出邀请,迎接洪昇来南京。曹寅人缘好,名气也大,召集南北名流会于寓所,独让洪昇居上座,大演《长生殿》至三天三夜。观戏其间有个有趣而独特的现象,主人与洪面前各置一《长生殿》戏本,每演出一折,两人共对戏文,以合节奏。此事洪昇的忘年交金埴在其著作《巾箱说》中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载。洪昇外出时,是随身携带“行卷”的,此行卷不可能是《长生殿》,《长生殿》虽然名盛,但毕竟已是十多年前旧作,从一系列前因后果(请参照土默热红学体系)分析,这就是《红楼梦》手稿。洪昇知道曹寅地位、财力及路子都优于自己和其他友人,将自己辛苦十年撰写的《红楼梦》手稿向其展示,一是想让对方提出修改意见,但更多的是为了请求曹寅设法助力刻印出版(也有可能是洪昇递交《太平乐事》序文稿时顺便将“行卷”也就是《红楼梦》手稿交与曹寅,往事茫茫,合理推断)。

这一切的史实证据可以从曹寅写给洪昇的诗词里看出端倪,诗名《读洪昉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全诗如下: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
礼法谁尝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纵横捭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前面说了,《长生殿》是洪昇青壮年时期的作品,之后只有一部杂剧《四婵娟》问世,《四婵娟》讲风花雪月,文人雅事,无须“恐惧”中完成。这“垂老文章”在慌恐中写成的只能是另有所指,那就是《红楼梦》原稿。洪昇将手稿托付给曹寅后,谁承想在回杭的路上溺水而亡。从此,《红楼梦》手稿流落在曹家,被曹家后人在雍乾年间推向民间。除了土默热红学体系提供的线索外,这里有三条旁证:
一,洪昇溺亡后,曹寅曾建诗馆纪念洪昇,书中所说的“悼红轩”实乃“悼洪轩”。
二,曹学大师周汝昌在其著作《红海微澜录》里分析曹寅赠洪诗,认为遮掩去诗的题目、人名,说这首诗是题赠曹雪芹的,也会有人相信。说明这位一辈子研究红学的专家型人物也看出了此诗与《红楼梦》的关系。
三,《红楼梦》第五回讲到警幻介绍《红楼梦十二支曲》时,有批语道:“警幻是个极会看戏人。近之大老观戏,必先翻阅角本,目睹其词,耳听彼歌,却从警幻处学来。”边翻阅剧本边看戏,不要说在古代,就是现代社会也不太可能发生(剧团排戏、导戏除外)。事实上批者说的就是曹寅在家上演《长生殿》时的情景,边对戏本边看戏,三昼夜方散。
那么,曹雪芹究为谁人?土默热红学通过证据分析,认为就是曹寅本人最为接近事实,曹雪芹本来就是个披阅增删者,书中所称皆为事实。这里也有四条旁证:
一,洪昇将《红楼梦》原稿留给曹寅后即意外去世,曹寅于八年后也追随而去。这八、九年(如在交接《太平乐事》序文时已在曹寅手中)接近于书上所说“披阅十载”之时限。曹寅有动机(洪昇是他请来,却在回途中意外溺亡,心中愧疚)、有能力(其诗文可作证)、有时间作增删之事,因为将洪昇原稿直接付梓是有召来文字狱之虞,需作删改方能面世。
二,曹寅有“雪樵”之号,也曾有“雪芹”之号(两者是有联系的),其藏本明刊《书史纪原》上有“雪芹校字”题记墨迹,此证见《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期车锡伦、赵桂芝一文。

三,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朴学大师俞樾(红学家俞平伯曾祖)曾在其作《小浮梅闲话》里说:“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曹雪芹也。”曹子清者,曹寅也。俞樾认为,曹雪芹就是曹寅。俞樾也是清人,清人的话不该选择性作证吧?
四,《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末回显然是增删者的手笔)作者曾引用“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一诗,此诗是清初诗人邓汉仪所写。息夫人为春秋时期四大美人之一,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歌咏息夫人的诗词歌赋俯拾皆是,王维、秦观、袁中道等皆可供选择,作者为什么要单选邓汉仪的诗呢?原来邓汉仪与曹寅有交集,曹曾于1691年前后开始向文化界数十位名人征集画与诗,制成多卷帙的《楝亭图咏》诗画集,邓汉仪也是其中之一。邓汉仪赋诗恭颂过楝亭(曹寅),曹寅熟悉邓诗,报之以李,是为常情矣。
《红楼梦》原稿就是这么流落于曹家的。这是基于洪昇著书的一系列证据链而得出的结论,合情合理,经得起学界质疑。本文汇聚土默热红学研究院各位研究员的学术成果而形成,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