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必1】5-1植物生长素(知识)|0基础救星!

5.1 植物生长素
一、生长素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一种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
实验过程:如图

达尔文的推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实验
时间:1913年
实验过程:如图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
时间:1918年
实验过程:如图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以上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温特实验
时间:1926年
实验过程:如图

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温特认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这种物质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5.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但是,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极少,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6.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而导致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的原因是: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其产生的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发生了横向运输。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
1.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来源: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3)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等。
(4)分布部位:植物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生长素的运输
(1)极性运输
①含义: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
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向运输。这种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且需要载体蛋白。
②极性运输的实验验证

(2)非极性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
①发生部位:尖端
②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因素:光、重力等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的作用;
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2.特点: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两重性)。

O→A: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促进作用增强。
A→B: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促进作用下降(但仍为促进作用)
A点: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
B点: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B点以下:抑制生长。
3.不同植物或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的差异
①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
根>芽>茎

②不同植物种类对生长素敏感性: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