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考公务员申论写作题答案 有事好商量与找到社会最大公约数

(四)进一步思考给定资料5中画线句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立意深远;(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字数1000~1200字。
今日更新五学时,课程地址见文末二维码,或 山东省考公务员申论课程及冲刺划重点。我的微信号 mywillandpower
这道题从出题思路来说是语句理解写作题的经典题,也是典型难题,同时,它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推广经验模式的策论文,希望你结合我的讲解好好体会它的审题,阅读,写作三大核心难点。
我觉得19年的山东题的思路开始往江苏省考的出题思路靠近,特别是和 19年江苏省考A级写作题答案 媒体融合发展说开去 非常接近。
题设句子是同义反复,逐步具体展开
题设限定句子有三个短句,从好商量到众人商量再到寻找最大公约数,都是一个意思,逐步从抽象到具体展开,你有没有看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强调要以商量协商的思路办事。这样句子内涵也就对应了给定资料5中第二段文字领导的讲话,二者相当于逐字逐句地彼此对应。
资料4的事例论证,难点在侧重点以及概括归纳
资料4的内容就是用具体的事例论证来阐述如何去商量协商,这就是现在热门的经验推广的出题思路的具体体现。
这段资料给了你明确的对策思路,具体怎么做,怎么协商,思路措施注意事项制度建设,细致全面,没有遗漏。
同时,也希望你能明白这种商量协商的专业问题,涉及到社会治理,基层建设,你是不可能自己想到对策或措施的,这和你聪明与否,积累多少完全没有关系。
更为关键的是,资料也限定了你的答题思路,也就是说你写别的内容是不行的,逻辑也好,事实也罢,不符合资料就根本无法成立。你不信,可以试试,就算你不计算时间成本,依然写不出来,逻辑也无法严谨成立。
很多答案走了含糊其辞的抽象路线,跟出题人抖机灵,糊弄各位同学,说什么我要做好,要扎实,要认真落实,但是具体怎么办,完全写不明白,这即说明资料看不懂,也说明根本没有理解出题思路。
还有的答案写成证论文,什么能够找到新思路|找到平衡点|凝聚共识,三个分论点都重复了,都是在写凝聚共识,写三遍是表示强调么?
同时,这段给定资料的内容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措施都是如何实现商量协商,但是目的作用完全不同,这就涉及到你如何准确理解,并准确概括归纳了。
你要理解每段给定资料的侧重点,否则,就只看到各种眼花缭乱的事例,比如第一个部分讲了引导不主导,统揽不包揽,文字表述用了要点|分论点的正反对比论证,中间穿插具体事例和观点总结,资料琐碎但观点论证严谨,你有没有看懂?这段资料非常经典,也非常难。
同时,每部分的给定资料都用成绩效果做了总结,并承上启下,开始新一个要点|分论点,资料阐述步步为营,很稳。当然,你看不懂,理解不了,就另当别论了。
再说一遍,写作题是综合能力的测试,概括归纳的短板不解决,就是告诉你答题思路,答题要点,你照样写不出来。
角度必须是政府角度
所谓角度就是以谁为主体去写,这道题是资料明确限定以政府的为主体去写作。
资料5自始至终都是在强调政府主体的角度,是政府意义上的商量,是借助这种商量实现社会治理,而不是老百姓意义上彼此商量。
资料4的所有具体措施都是以政府角度展开的,是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成功经验,是政府如何通过商量凝结共识,推进工作开展,而不是老百姓如何彼此商量。
答题要求有“自选角度”的限定,但是希望你能明白,这不意味着你真的能自选角度,你的作答必须符合材料限定,也只有符合材料限定文章才能成立。
你换成其他角度,比如老百姓角度,根本就写不出来,文章也无法成立,不信,你可以试试。
题出的水准极高,难度非常大,整个出题思路你一定要准确理解,方能精准突破。同学,加油!
参考答案
众人协商,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志,就在于其是否存在理性的秩序,而要想形成理性的秩序,社会必须要存在某种通畅的对话渠道,从而形成理性氛围。在早期的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是没有任何“发声”渠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要么变成了历史的无声背景,要么被历史洪流裹挟,工业革命以来,不仅阶层的限制被新技术打破,而且在各种进步观念的推动下,社会逐步建立了能够凝聚各阶层共识的科学的沟通协商机制,社会秩序愈发理性文明。
中国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商量”,协商这种现代文明治理方式,始终认为这种“商量”,协商模式是区别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建政初期到新时代的当下,#####都对“商量”,协商予以高度评价,并反复强调要把这一理念贯彻体现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深化改革的当下,更要靠“商量”,协商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做出审慎、科学且凝聚最大程度共识的正确决策,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商量”,协商的思路贯彻始终。
首先,遇事多“商量”,多协商,即要主动引导,也要把握分寸,保证群众决策的制度目的。在具体工作中,政府要主动参与,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各方可以坐下来谈,从而保障协商可以进行下去,同时,要坚持“统揽而不包揽”的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把握协商的方向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法律,以及协商的进度,除此之外不越俎代庖,不代民做主,背离协商的目的。
其次,“商量”,协商的形式要注重专业性,科学性,把科学决策放在首位。协商是决策的过程,必须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协商而放弃决策的科学性。一方面,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急议”,同时,协商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从阳光议事日到串门协商,形式和渠道要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协商过程中要引入专家机制,通过引入智囊来保障决策的质量。在社会高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的当下,科学决策的要求不仅不能放低,反而要进一步地提高,要通过专业人士解决专业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协商的要求和协商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决不能简单地把协商理解为由一个人拍脑袋变为一群人拍脑袋决策。“商量”,协商制度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其科学性,有效性上。
最后,也最为关键的是,必须重视与制度结合落实协商结果。在利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绝对不能简单地牺牲某方面的利益,要兼顾每个人的利益,这是协商模式的前提,与此同时,要以各种以民约、方案等形式将协商结果固定下来,在体现民意共识的情况下,实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协商更要积极和现行体制机制相结合,积极采用新技术,用制度创新的方式形成合力,落实协商结果。只有结果切实落地,才能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最终通过良好结果的正向反馈,督促各利益相关方理性思考,从而形成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商量”,协商这一思路是治理智慧的体现,经得起实践检验,也必将在社会发展中通过与现实、制度的良性互动,不断演进并体现其制度优越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