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欣阁/人间词话】一、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诗家所说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而似乎王国维先生在此之上加入了作者文格与人格的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人间词话》开篇的第一句,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推崇可见一斑。对于境界的阐释,我觉得还是拿一首词来相佐最好。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物境是指所有物象所构成的图景,其中包括发生的故事。
我们先将情感放一边,单纯看物境的神韵。
春日急雨,急促的敲打着林间的树木,一个穿着草鞋,披着蓑衣的杵杖醉酒主人翁,淋着暴雨不紧不慢的唱着歌谣行走在山间。
一会儿雨停了,料峭的春风让醉酒的汉子清醒了,在汉子觉得有点冷时候,夕阳晕开了乌云,温暖了主人翁的身体。这时,主人翁回首看了看萧瑟来路,转身归去,也不理会之后是风雨还是放晴。
物境的构图是能让人在读完后脑海里能浮现画面的,该词构图层次分明,故事逻辑清楚,这已经是一首好词的必要因素。在这图景中就已经能自然感受出主人翁的旷达和潇洒,已是绝妙。
情境,也就顺势而生了。
这首词的情境可以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窥探一斑。
从这些句子就能看出作者的旷达,与处乱不惊的态度。通过物境的铺垫 ,情感油然而发,很自然的流露。
意境需要先搞清几个概念。物象,具体的或者虚构的景物与事物。意象,通过感情渲染,具有感情色彩的具体或虚构的景物与事物。意境,就是将意象按一定规则排布,构建出的一种情与景交融的图示以及读者主观感受到的情与景的共鸣。
该词的物象就是雨,树林,穿着草鞋披着蓑衣的杵着竹杖主人翁,以及之后的夕照。
然而这些物象通过情感的渲染,成为意象。突然来到的雨,不单单指这里现实的雨,更多的是主人翁人生境遇的比拟。树林自然是主人翁所处的环境。主人翁穿着的草鞋蓑衣杵着竹杖漫步徐行暗喻自己面对暴雨的压迫时的态度。夕照来临,是暂时在压迫中看到的希望,风雨与放晴,自然对应磨难与希望。也无风雨也无晴,主人翁归去时也不管后面迎接他的是磨难还是宽释。对应到苏轼本人,自不必多了,了解苏轼生平都明白什么意思。
而意境就是通过时间顺序(这里的手法)将意象勾连起来,建立图景,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如果你读诗词能产生共鸣,那么意境也已经在你心中构建出来了,其实意境是个很玄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不能单单以一个定式就概括所有)。
在王国维先生看来,词当以境界为最上乘。并且,这里的境界还包含了作者的文格与人格。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就不能单单只是上文所论述的三境了,必定包含着作者的文格与人格。文格是指写作者对诗词文章文力的把控与行文的风格等。人格自不必多说。
如果诗人人生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写诗词文章自会有名句。而名句妙就妙在能只言片语触动你最敏感的神经,达成共鸣,引发遐想。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无关风与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能写出如此名句,作者本身的文格自是奇高,人生境界也是颇为高尚的。
而王国维先生说五代北宋之词独绝于此,可见其对五代北宋词人的推崇。具体的若要细说却又是很大篇幅,就点到为止吧。
201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