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亲”:24岁女孩钱塘江溺亡,父母索赔41万惹众怒!
荀子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亲情亦是如此。

前两天,一个似曾相识的话题突然莫名其妙地冲上了热搜排行榜。
话题的名称是:#现实版樊胜美#。
怎么回事,《欢乐颂》续集又要开播了吗?
点开话题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比电视剧还要刺心的真实悲剧。

事情是这样的:
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
2019年10月,洛洛因心情不好前往钱塘江散心,却不幸遇到涨潮而意外溺亡。
事后,洛洛的父母获得洛洛所在公司给出的道义性补偿6万元。然而几天之后,洛洛父母却突然狮子大开口,向公司索赔41万元,而理由竟然是要给洛洛的弟弟买房。
与此同时,公司却通过洛洛平时发布的微博内容发现,洛洛似乎长期遭到家里的索取,以至于心理压力过大,曾3个月内两次自杀未遂。而洛洛的父母对此分明知情,却没有采取任何的安抚及保护措施。
甚至就连洛洛去世之后,其父母的关注点也只是一味地聚焦于利益的争夺。
无怪乎洛洛曾经在微博上表示:如果可以,宁愿用金钱买断亲情。

消息一出,众人不由得都愤怒了,直呼女孩太可怜,简直比“樊胜美”还要“樊胜美”。
所谓“亲情”,原本是多么美好、多么温暖的一个字眼。
然而变质的亲情,却总是在温情脉脉之下面露狰狞。
所以到底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的亲情悲剧?
说好的“血浓于水”,为什么有时候却比寒冰还要凉薄?
因为有的亲情,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
1、“亲情债”的养成
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三纲五常”等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人在家庭关系中历来讲究长幼尊卑之序、崇尚恭谨孝义之道。
所谓“百善孝为先”,更是将“孝道”的重要性直接推向了巅峰。
然后随着“孝道”的盛行和演变,又逐渐衍生出了“养儿防老”这样的“新思潮”。
在此之前,这一切原本倒也并没什么不妥。
毕竟兽禽尚懂得“舐犊情深”、“跪乳反哺”,何况人乎?
问题在于,“养儿防老”这样的念头在脑袋里转溜得久了,一些理解力不太好使的人就难免糊涂起来,会错了意、歪曲了初衷,把个顺理成章的“果”,生生折腾成了牵强附会的“因”。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养儿防老”原本是在生儿育女之后自然发生的一个“结果”,有些人却刻意将其当作了生儿育女的“动机”。
于是“养儿[可以]防老”,转眼就成了“养儿[为了]防老”。
一词之变,道理全乱。
这就好比取经遇到妖怪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为了遇到妖怪而跑去取经,那恐怕就是你的不对了。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对于自己一厢情愿的念头总是有着谜之自信,随之而来的就是谜之顽固。
“养儿防老”几个字在他们的脑海里盘旋来盘旋去,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绕口令,然后顺理成章地就把自己绕了进去:养儿防老养儿防老······没错,养儿可不是为了防老嘛。

于是乎,一些人的生儿育女,打一开始就已然充满了功利,有的甚至干脆不亚于一门“生意”。
生个孩子,以后方便自己——怀揣着这样的“私心”,一些人如愿以偿地荣升成了高高在上的父亲母亲。
因为给予了生命、尽了抚养之职,他们便理所当然地以“恩人”自居,并急切地渴望着从子女那里获得回报,以便补偿自己长期以来的付出。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求子女必须感恩、必须尊敬和爱戴自己。
然而他们却忘了,既然好好的亲情一开始就被他们定义成了一场算计,倘若还奢求被算计者的感恩戴德、浓情厚义,岂不是太过荒谬和贪心?
更何况他们引以为傲的“筹码”——对孩子的生育和抚养,原本并不曾获得孩子的知情和同意。
他们以为“生养——回报”应该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亲情条约,殊不知,只有单独一方签署的条约,即使再怎么美妙绝伦,它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无效空文。
毕竟有谁见过只有一方签字的合同是可以生效的呢?
《礼记》中说:父慈,子孝。
父母慈爱,子女自然孝顺。
父母自私功利,子女又将如何包容慷慨?
主动给予是爱,主动索取是债。
当亲情成了债,爱当然也就不复存在。
2、“重男轻女”的奥秘
所谓的亲情债,似乎总是在“女儿”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固然跟人类数千年的婚姻家庭形态相关。
传统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往往凝聚在一“娶”一“嫁”这两个动作行为之上。
确切地说,是“男娶”、“女嫁”。
“娶”是娶[进来],“嫁”是嫁[出去]。
倘若单单从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为人父母本应该对早晚要“嫁出去”的女儿表现出更多的爱与不舍。毕竟相对于儿子来说,女儿陪伴他们的时间往往有限得多。
但是从经济和功利的角度来理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嫁出去”是支出,“娶进来”是收益,孰盈孰亏,岂不是一目了然?
既然“嫁”就意味着“亏”,那么在女儿身上“降低成本”、“提升回报”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如此,“重男轻女”的悲剧才会如此屡见不鲜。
一些父母从小就严以待“女”,宽以待“儿”。对女儿要求极尽严苛,对儿子却往往溺爱放任、听之任之。
他们以为这才足以体现出他们对于儿子的看重和爱,才足以让儿子心悦诚服地成为自己将来的依赖。
然而这分明是典型的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溺爱纵容,非但不是爱,更可能是裹着糖衣的药丸。
因为没有要求、缺乏督促,所以从来毋需努力、也无所谓责任感。
然而一个既不懂得努力又毫无责任感的人,又将凭什么能够想当然地成为您“慈爱”的回报和稳妥的靠山?
与此同时,习惯了在严苛环境中生存的女儿,却往往歪打正着地练就了更为刚毅的个性和更为坚韧的生存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儿往往比儿子优秀得多的原因。
这对于做“女儿”的来说,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因祸得福。
遗憾的是,这点儿误打误撞、来之不易的“福”,很多时候却恰恰为父母的索取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
“你既然这么有能耐,当然应该为家里多作贡献。”急功近利的父母们如是说。
他们看不到女儿的“苦难”,也不关心女儿的努力和忍耐是否都已经几近极限。
因为不哭的孩子,没有糖吃。
难怪在洛洛的悲剧发生后,有网友在评论区感慨道:“是不是我们只有选择当一个恶人,才会不那么容易被欺负。”
更有网友留言表示:“换作是我,早跟这样的家庭一刀两断了。”
然而局外人说起来很简单,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做起来却是何其艰难。
因为没有糖可吃,所以哪怕一丁点儿的甜,都很容易让人满心欢喜或是心生感念。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不公,都表现得那么赤裸和极端。
巴掌里的甜枣,总是很容易让人糊涂而又充满依恋。
何况女孩的心地往往天生柔软,面对血肉至亲,又如何能做到完全的决绝和果断?
遗憾的是,亲情一旦钻进了钱眼,要找回本性就注定变得异常艰难。
3、人生“修正液”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子女的前传。
哪怕血脉相连、哪怕亲密无间,每个人终究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人生需要各自独立书写。
然而有些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们看来,既然自己对子女有生养之恩,那么子女也理所当然地应当服务或效力于自己的人生。
尤其是哪些对于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意的父母,往往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表现得更为激进和迫切。
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望和力不从心,所以便急切地盼望着由子女充当自己人生的“修正液”,把自己认为不好的、不满意的地方全都一举涂改,再重新描绘出自己希望看到的“美好”答卷,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从此逆风翻盘、荣耀登顶。
可他们几乎从未曾想过,自己“占用”了儿女的人生,那么儿女们的“答卷”又将何处书写或者安放。
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很可能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和子女的人生是一体的:我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我的决定,就是你的命令。
然而,上帝都未必能对任何人的人生全权做主,何况是对自己的人生都未必很有把握的父母?
对别人的人生越俎代庖,岂止是霸道,更是一种掠夺。
而这种掠夺,通常还是以爱的名义进行。
问题在于,当爱成为了一面虚张声势的旗帜,亲情岂不是成为了一种滑稽的讽刺?

写在最后:
亲情原本是这个世界上最可靠、最温暖、最有力量、最值得信赖的美好情感。即使我们在外面的世界经历了再多的风雨、遭受了再多的委屈,有了亲情的包容和呵护,我们都能就地痊愈、满血复活。
然而,一旦悖离了本意,亲情却也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伤人的一种利器。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艘远航的船,那么亲情就就好比是辽阔的海水。
温和善良的时候,海水会托举着我们乘风破浪、安然前行。
凶悍狂躁的时候,海水则会搅动万物、吞噬一切。
荀子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千万不要让最好的亲情,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