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s":[{"insert":"如果你也正处于一个很迷茫的时刻,看看这本书—《我的苦难,我的大学》吧,那些被生活痛击,刚开始不被神眷顾的人,后来不也成功了吗\n看完这本书已经有几天了,今天浅浅来记录一下我的想法吧。\n最初打开这本书,有偶然但好像也是必然。那几天我正处在一个有点焦虑的状态中,因为有一个作业,我觉得我好像无法理解并写好它,对自己之前的一些看法也有了很大的颠覆认识。\n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遇见了这本书,并打开了它。\n说实话,刚开始阅读时有很惊艳我的感觉。作者赵美萍以朴实无华的纪实性语言来讲述她的从小便开始经历的苦难。\n幼年丧父,留下体弱的母亲和比”我“还小的妹妹,父亲刚开始患病时,自己来不及害怕便遭受村里小孩儿的欺辱。然后,一年之后,就在父亲终于要好转起来的时候,护士的疏忽,让小小的作者再也没有等到答应中午回来给她做鸡蛋面的父亲,再次见到父亲,他被白布蒙着,她大声哭嚎着,但无济于事,所有人都告诉她,她最爱的父亲死了。\n如果真的只是自然的生老病死或许还不会使读者,作者那么遗憾。\n护士的疏忽,医院的三千块钱彻底地让作者远离了当时父亲在时地快乐,那些快乐和父亲一样变成回忆和梦了。\n作者由此开始了她奋斗不屈而又曲折的励志追梦之旅。\n父亲去世之后,小作者才知道,母亲是改嫁给父亲的,母亲床头的那把刀是用来防母亲那个暴躁多怒的前夫的,前夫的骚扰让母亲在夜里无声地哭着,找了村长,也无济于事。\n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必须承认,作者把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寡妇拉扯着两个小孩儿这种孤立无援,逆来顺受的处境写得非常到位。作为读者,读到这里,怎么不会为母亲而揪心,不会心疼没有父亲的作者和妹妹呢?\n后来,母亲跑去安徽改嫁了,从一个贫穷的窝里走到了另一个贫穷的”家“。\n而母亲出于妹妹年纪小的缘故,把妹妹带到了安徽。由此,小作者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不管是小作者出于多么难的境况里,学习是她唯一的希望和爱好。\n寄人篱下是很难,需要看人脸色,吃不饱也不敢说,穿衣服也只能穿继父女儿穿过的,需要腿脚勤快不招人嫌,但好歹可以读书,这是作者唯一的安慰了。\n后来她考上了最好的高中,但只能忍痛把通知书丢进河里。\n后来她写信想让妈妈接她一起去安徽,后来,她在新继父的床头跪了两个小时。\n后来她如愿和母亲一起去了安徽,却开始了她的砸石头之旅。\n在安徽这个家里,她见到了继父对母亲的暴躁,继父兄弟姐妹的刁横,她看到了这个家是如何在贫穷中艰难度日的,她听了太多母亲和继父的争吵与谩骂。\n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边砸着石头,一边借书来看。一边忍受这生活,一边抬头望着星光。\n后来,作者跑去了上海打工,正式开始了她的逆袭之路。\n作者的勤快,聪明、好学,能说能写的优点使她在很多工人面前脱颖而出。她一边打工一边写文章,慢慢地她也开始小有名声。\n再后来,她跳槽做广告公司,正式进入知识分子阶层。\n在后来,作者去《知音》面试,道出全书主旨,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作者初中毕业,却写出了不少于十万字的作品,初中毕业却在诺大的上海,闪闪发光。她说,我没有读过什么名牌大学,但是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它造就了此时的我。对此,作者的不卑不亢,勇于进取,永不放弃,坚持写作,坚持热爱,勤劳能干的确让我这个“大学生”感到羞愧,我们是应该像她学习的,品质方面。\n后来作者成功应聘,变成了现在的作家赵美萍。\n作者的成功无疑源于她的努力,坚持,源于她的勤劳能干,源于她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也源于她后来认识的很多贵人。所以书的后半部分大多在致谢。\n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作者的前半生是很苦的,但很有幸,作者把它们都变成了自己的财富。\n看吧,一切都是辩证的,苦难也可以是财富。\n这本书激励了前几天稍有迷茫的我,但是书的后半部分明显没有前半部分写得精彩,让我有一点点的失落吧。\n如果你也正处于一个很迷茫的时刻,看看这本书吧,那些被生活痛击,刚开始不被神眷顾的人,后来不也成功了吗\n我承认后面的逆袭部分真的很像我初高中看的一些鸡汤文,但是,那些经历,那些苦难是真的啊。\n作者本身如果不励志,就不会有这本书了。丧久了,看看鸡汤、励志文也挺好的,看看作者是怎么在泥泞中开花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去放弃呢?\n有的时候我们就是拥有的太多,才会让我们对这些已然拥有的习以为常,以为所有人都有。其实不是的,和一些人相比,我们拥有的真的很多了。\n当然了,现在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然成为人生赢家了啊。此时的她就已经很幸运了。\n能被看到,被理解,被以一种积极正面的形象去传播,是大多数的我们拥有不了的幸运,但是这都是因为她值得,这都是她自己挣来的。\n丧久了,看看励志文也挺好的。\n至少它给那些出身不好还”贼心不死“的人些许希望。\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