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桓温 字元子

桓温 字元子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人。东晋时期的权臣、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桓温是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晋明帝的驸马。永和元年(345年),荆州刺史庾翼病逝,辅政的何充推荐桓温接任,朝廷遂任命桓温为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率军消灭益州的成汉政权,因而声威大盛。此后他进行了三次北伐,击败过苻健、姚襄,并短暂收复了洛阳。在第三次北伐败于慕容垂之手后,桓温声望受损。为此他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离司马昱为帝。尽管他有意代晋称帝,但受制于江左王、谢等士族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逝于姑孰,朝廷追赠丞相,谥号“宣武”。后其子桓玄篡夺东晋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太祖宣武皇帝。
统帅 A-
(桓温戡定岷峨,观兵洛汭,引旆秦郊,威怀三辅。虽未能枭除凶逆,亦足以称其功绩。)
武力 B-
(桓温出身将门。尝为报父仇,三年间枕戈泣血,单刀杀仇敌之子三人。)
军谋 B
(桓宣武英猷冠时,用恢威略。西平巴蜀,北清伊洛,良有谋焉。而不纳郗超之言,惨败于燕、秦。其欲雪枋头之耻,岂厌有识之情哉?)
智略 A-
(桓温俊神朗鉴,识度过人。轻殷浩而加鄙薄,不愧灵明也。然其仿行伊霍,取辱於简文;欲移晋鼎,受制於王谢。贪功失位,智果不在。)
内政 B
(宣武治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百姓安之;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所用)
魅力 B+
(宣武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高爽迈出,夙标令誉,实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但其委罪于偏裨,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功未成而求九锡,未如魏武、寄奴远矣。)